近幾年來,國內綜藝迎來「百家齊放」的局勢,各種真人秀節目層出不窮,尤其以明星參與度高的類型頗受市場歡迎,《我就是演員》這檔節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我就是演員》至今一共有三季,前兩季幾乎每期都有值得觀眾們吃瓜的熱點,本以為第三季能緩緩這種熱度,沒想到首播不久就再次引發網絡的熱議。
2020年12月12日,《我就是演員第三季》網絡首播,本季也是有很多熟知的演員參與,並且由章子怡和於正等人作為評判官,李誠儒作為演員召集人,以各種經典影視片段進行現場演繹。
首季表演裡,演員許君聰搭檔姜潮演出了周星馳電影《西遊降魔篇》,並且是當時演技派男星黃渤和文章的對手戲,孫悟空哄騙唐僧解除封印的戲碼,堪稱電影裡最具黑暗色彩的一個片段。
首先來說,對於周星馳的作品演繹,很多時候都是演員們避而遠之的。大家雖然都很喜歡他的電影,卻深知很難達到原作表演水平,更別說想超越了。
而許君聰本次選擇《西遊降魔篇》經典片段來演繹,正如他本人說的那樣,因為太過喜歡了,所以想在舞臺上進行嘗試表演。
結果這場表演才開始不久,就被幾位評委給按了NG,也有很多觀眾表示確實表演得很尬,讓人不太喜歡看下去。當然如果只是這樣,不足以讓這場表演成為熱點,召集人李誠儒對該作品的評價才是觀眾們爭議的點。
李誠儒:「好,我希望這個編劇離開《西遊記》這三字,去施展他的才華。我倒是想給許君聰一個建議,希望你提高眼界,提高對藝術的鑑賞力,不要總盯在牆角、牆裙子,往高看一看。不要盯著那些八十年代以後開始流行的無釐頭表演,就認為是高的。」
聽到李誠儒這樣評價,許君聰立即就回應對方:「周星馳老師在我眼裡不是牆角。」兩人陷入了一絲尷尬的局面,雖然當場被很好地掩蓋過去,但已經被網絡傳播開來。
那到底兩者誰對誰錯呢?我認為兩個人其實都有錯,都沒有對語言表達進行一個深度思考,最終導致觀眾們引發些許誤會。
李誠儒:弱視無釐頭的藝術感
無釐頭喜劇是一種顯得荒誕浮誇的表演形式,以誇張化的面目或舉動表演,給觀眾帶去視覺的衝擊,引發觀眾的笑點。
而八九十年代的無釐頭興起,最早並非來自周星馳,確實是一些比較偏門的影視作品,起初可以將其稱為「藝術的牆角」。
可隨著以周星馳為主力的喜劇大師們多年的努力,無釐頭喜劇早已成為中國喜劇電影藝術的一大標籤,周星馳更是將其從尷尬搞笑發揚成自然逗趣,把喜劇荒誕與悲劇內核深度結合,藝術意義並不弱於卓別林。
李誠儒在對許君聰表演的評價裡,要將其分為兩個部分,首先他對於許君聰版編劇的評價,我認為是中肯的。
為什麼這麼說?要知道本身《西遊記》就是一部黑暗名著,孫悟空作為裡面的主角,更是擁有著一股被名為「大妖」的狡猾殘忍。所以周星馳《西遊降魔篇》裡對孫悟空的刻畫,確實有著藝術層面的思考。
那許君聰版呢?編劇不但沒有藝術層面的合理思考,更是內容設定前後矛盾,讓人看完確實十分尷尬。
首先孫悟空作為大妖,被關上五百年並不好會服軟,只會加深它對佛的怨恨,更加想早點出去報復如來,這才是妖性黑暗的表現。
可現在孫悟空被關了五百年,直接就喪失鬥志和仇恨,變成一個「井底之蛙」啦,完全以人的心態去看待妖了。這脫離原著角色形象的編輯,難道不值得被吐槽批評嗎?
接著來說李誠儒的錯誤,他是一位資深的演員前輩,本身應該更加通透地看待各種「新型藝術」,因為無釐頭喜劇發展至今,確實不能再被看成是低端藝術,它在電影藝術裡也佔據重要地位。
再者,八九十年代興起的無釐頭表演,本身周星馳就是其中的領軍人,那樣的評語怎麼能不讓人聯想,這是對周星馳喜劇的一種否定。
同等地看待傳統電影藝術和新興電影藝術,不貶低對方,也不過分吹捧對方,才能讓如今的表演藝術得到多元化發展,並且鼓勵更加創新的藝術形式出現。我想這是老藝術家們應當給予年輕演員的忠告和支持。
許君聰:自以為是的「喜劇」思考
許君聰是一個很受網絡觀眾喜愛的演員,他自己本身也一直在研究喜劇,所以這次表演體現了他最致命的問題,過度自以為是的「喜劇」思考。
《西遊降魔篇》那個片段是以喜劇外表展現,但內核是對《西遊記》黑暗面的展現,將孫悟空的藝術形象還原得更貼近原作,所以應當是張弛有加。
可許君聰的表演呢,正如評委們說得,他很擅長喜劇表演,卻過度地將這段表演凸顯喜劇感,而丟失了原版擁有的哲學內核。
再者許君聰強調自己重點劇情在後面,更表示該編劇將這段設計得比周星馳版解讀孫悟空更好,自己非常欣賞對方。
其實他這段話十分無語,同時也驗證李誠儒對編劇的吐槽,因為但凡他自己嚴謹思考下,就會發現編劇出很大的問題。
除去對孫悟空形象的思考錯誤,就連臺詞都前後矛盾,唐僧(姜潮)剛掉下來,孫悟空(許君聰)就猴急猴急地抱著他,一副500年沒見過人的樣子,可後面又說孫悟空吃了9世唐僧,這次是第10世來了。
那也就是說,平均每50年孫悟空就見過一次唐僧,怎麼會500年都沒見過人呢?強行把沙和尚的戲份給了孫悟空,估計吳承恩知道了,都會想拿起金箍棒狠狠砸向這編劇。
最後,許君聰畢竟擅長短視頻的製作,如何更好地在短短幾十秒或一分鐘內讓觀眾欣賞,可對於長段表演如何循序漸進的同時,還要把握每一秒鐘的吸睛感,讓「包袱」能順利拋出,不至於觀眾早早離席,他並不太了解。
雖然說如今短視頻和大熒幕作品都是藝術展示,但兩者確實有著一道鴻溝,表現形式和觀眾觀賞程度都是考量的重點。很顯然,許君聰目前這一塊還沒做好,他的這次嘗試並沒有很好的過度自己「短視頻」的藝術。
所以這場爭議裡,雙方都有自己的一些局限,我們無需討論誰必定要正確,而是期望通過這個節目,能讓年輕一代的表演實力精進,未來能帶給觀眾更多的好作品,讓娛樂圈產生更多的實力派。
這就是觀眾們對演員最大的期待,同時這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這就是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