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1日電(張奧林)屍橫遍野的陣地、布滿地雷的陷阱、在槍林彈雨中與死神賽跑……電影《1917》中,這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只是百餘年以後,人們以藝術視角凝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縮影。
2020年11月11日,是這場殘酷戰爭結束102周年的紀念日。在國際局勢紛繁複雜的當下,人們能從歷史的慘痛教訓中,找到今日難題的答案嗎?
【人類歷史上的空前災難】
——1顆子彈,1600萬條人命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在塞拉耶佛,被一名塞爾維亞青年開槍射殺。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名青年射出的一顆子彈,竟因一系列連鎖反應,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於彼時多數參戰國都已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重機槍和毒氣彈等「殺人武器」也已問世,單是在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中,德法雙方10個月內就有30多萬人死亡。而在整個4年戰爭期間,各國共有1600萬人殞命,其中包括700萬平民。
——「陸戰之王」登上歷史舞臺
戰事開啟後,由於西線戰場陷入「壕溝戰」的僵持局面,為贏得先機,英國率先向戰場投入了名為「馬克1型」的坦克。這也是當時的「陸戰之王」首次亮相歷史舞臺。雖然整個一戰期間,坦克並未發揮很大作用,但隨著其出現與發展,人類的戰爭模式也逐漸被改變。
——做出巨大貢獻,數萬華工魂歸他鄉
一戰期間,有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群體,那就是華工。
一戰後期,為緩解後勤不足,英法兩國與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籤訂募工合同,14萬餘華工遠赴歐洲,為支持協約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贊為「世界一流的工人」。戰後,他們中的約2萬人埋骨他鄉,甚至有的人都沒有留下名字,只有工號。
【百年來,世界不曾遺忘】
如今,距離一戰結束已過去了102年,但是對於它的紀念,從未停止。
——銘記歷史教訓
很多一戰參戰國本著不忘歷史教訓,推動人類和平發展的目的,來紀念這場浩劫。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指出。
自1919年起,英國每年都會在11月11日這天舉辦紀念活動,全國各地的學校和教堂等都會默哀兩分鐘。許多人手捧紙質的紅色罌粟花,以此哀悼逝者,祈願和平。這一天也因此被稱為「罌粟日」。
而2020年紀念日到來前夕,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現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出席了紀念陣亡將士的有關活動,並向無名烈士紀念墓碑獻花。這是94歲的她自英國因新冠疫情封鎖以來,首次出席公開活動。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百年前「你死我活」,如今同緬懷
不僅在英國,美國、法國、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國,也都會紀念這一天,銘記戰爭的慘痛教訓,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日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俄羅斯總統普京、美國總統川普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數十國政要,罕見齊聚法國凱旋門。儘管當時,巴黎風雨大作,但沒能阻礙各國守望和平的步伐。眾多政要在風雨中攜手前進,共同表達緬懷之情。
就在那場紀念儀式的前一天,馬克龍和默克爾還一同到訪了位於法國東北部的一戰停戰地——貢比涅森林。一戰停戰紀念博物館特地準備了一塊法德領導人共同紀念停戰一百周年的紀念碑,在紀念碑揭幕後,馬克龍和默克爾握手擁抱。
默克爾的到訪,標誌著法德兩國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解」,一戰停戰紀念博物館館長勒德感慨道。百年前「你死我活」的對手,在那一刻,攜手邁向和平。
【地區衝突頻仍,歷史對現實有何啟示?】
在102年後的今天回望那場人類浩劫,對於現實也不乏參考意義。
「2020年仍有許多地區衝突,包括敘利亞衝突、利比亞衝突和納卡衝突。」關於這些衝突形成的原因,周永生歸納道,「政治經濟利益的爭奪、宗教衝突、民族衝突以及地緣政治的較量,使問題變得非常複雜。如果持續惡化,可能會導致更多國家捲入,更多民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
對於一戰帶給人類的啟示,周永生認為,「人類一定要進行和平建設,而不要走向戰爭。」他表示,在出現矛盾的時候,國與國之間應通過外交協商解決,而不要訴諸武力。戰爭一旦打響,往往不是一國或利益集團可控的。
「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國,不應輕易捲入地區衝突,但也不應該袖手旁觀,應通過積極斡旋等和平手段,使各方問題得到有效管控。」
而對於一些暫時難以調和的分歧,周永生指出,「衝突各方暫時擱置爭議、進行『冷處理』,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新的和平解決手段。」(完)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