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巨鷹是史上最大的鳥類,曾經生活在距今6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之所以叫阿根廷巨鷹,是因為根據現有發現的化石等證據顯示,這種巨鷹主要生活在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上,包括現在的烏拉圭、阿根廷東部以及巴西南部等地區,而這個草原又被稱為阿根廷草原,直到30萬年左右才相繼滅絕。
據有關化石的復原情況可知,阿根廷巨鷹的站立身高可以達到2米,雙翅完全伸展長度最大可達7米,根據骨骼的結構和分布,可以估測其體重大約為70公斤左右,因此被冠以「巨鷹」稱號絕對名副其實。那麼,它是否像傳說中的那樣,能夠以當時南美大陸上的獅子等猛獸的祖先為食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科學家們對阿根廷巨鷹化石的深入分析進行一下綜合判斷。首先,阿根廷巨鷹的翅膀與身體連接處的骨骼沒有想像中那麼發達,兩個巨型翅膀如果純粹地靠身體肌肉和骨骼的帶動,那麼無論是從各種器官的協調,還是從能量的消耗等方面看,都是無法實現的。也就是說,阿根廷巨鷹不太可能直接能從地面或者依靠跑動來起飛。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阿根廷巨鷹應該是個滑翔高手,它可以從懸崖邊上起飛,然後利用上升的氣流拖住身體的重量,在滑翔過程中,利用氣流調整飛行姿態的能力很強,這樣可以使它們在寬闊的視野下及時發現和俯衝降落捕捉地面上的獵物。
第二,阿根廷巨鷹的腳爪和喙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發達。研究發現,阿根廷巨鷹的腳爪和喙邊緣也比較尖銳,但是與整個身體的比例不太協調。比如喙的開合度較小,下頜骨骼不太發達,咬合力就上不去,撕咬能力就不行;腳爪前端硬角質的長度也不太長,抓握力也一般。因此,阿根廷巨鷹對體型較大、皮膚厚度較大的這兩大類的動物,估計辦法不多,形成不了太大的殺傷力。因此,它的食物來源應該是一些體形較小的動物,要讓它對付美洲獅這樣的龐然大物,肯定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壓根就不敢這樣做。
第三,阿根廷巨鷹的捕食經常帶有機會主義傾向。研究者發現,阿根廷巨鷹的捕食特點,或者與禿鷲有非常類似的地方,在南美草原這樣的開闊地帶,它們是不會放過任何捕食肉類食物或者任何動物屍體的機會的,即使它們的滑翔能力出眾,要比完全自主飛行節約很多體力,但是只要飛起來,也是要耗費比在地面上多的能量,為了及時補充能量的消耗,對於肉類的需求勢必會達到無所復加的地步,因此像禿鷲那樣成為機會主義者是它們能夠生存的基本法則,而沒有必要浪費更多的體能在捕食大型食肉動物身上,不但從能量的獲取上得不償失,而且甚至會有失去生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