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的五條建議
1、謹記孩子的脆弱性。
2、允許孩子表達憤怒。
3、別讓孩子太過順從。
4、讓孩子成為自己。
5、放下沉重的負擔。
謹記孩子的脆弱性
溫尼科特開始讓聽眾印象深刻,是從提出嬰兒在心理上之脆弱性開始,嬰兒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也不知道在哪裡。只是掙扎著存活下去,在下次吃奶之前沒有可以抓住的客體,嬰兒也無法與自己或者他人互動交流。
溫尼科特的工作一直關注這點,並且一再強調養育者需要去適應,適應嘗試每件事都去理解嬰兒的需要,而非強加自己的意願到他身上。
允許孩子表達憤怒
溫尼科特知道健康的孩子有許多暴力和恨,如果父母忘了給孩子餵奶,他警告說:如果你讓他失望了,他一定會覺得要被野獸吞噬一般。嬰兒有時會表達攻擊性,對於父母來說至關重要的是允許憤怒的表達,對於所謂的「壞」表現不要對其進行恐嚇或是說教。
溫氏主張:如果嬰兒在憤怒的時候大哭,而身邊的照料著保持冷靜的做法,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增加嬰兒的能力——即他感受到的以為是真實的感覺其實並非如此。
別讓孩子太過順從
當見到嬰兒及孩子們順從自己的規則,父母會很欣慰,這樣的孩子們被稱作好孩子。
溫尼科特卻對於此種好孩子甚是擔憂,他相信這樣的孩子會釋放出一種訊息,讓那些無法忍受壞行為的家長們過早且過於嚴格地要求孩子順從。
這將會導致一種假我的出現:一種表面順從,表面好的,但其實是壓抑了自身重要的本能的人格面具。
在溫尼科特的概念中,那些缺乏創造力的成年人,那些內心已經有部分死亡的成年人,他們的父母親多半沒有對叛逆的涵容之心,多半過早地讓後代成為好孩子。於是扼殺了他們變得適度的好,適度的慷慨和善良的能力。
讓孩子成為自己
每個失敗的養育環境都會迫使孩子過早的適應。
舉例來說,如果是太過混亂的養育環境,孩子會迅速對環境做出過度判斷,孩子的理性部分被過度刺激(也許,在接下去的生活中,他會很理智);
而如果養育環境中有一位抑鬱的家長,可能會不自覺地使孩子變得太愉悅,而沒有時間去經歷必要的抑鬱感覺的過程。
溫尼科特意識到這種危險:即孩子不得不照顧母親的情緒。溫尼科特尤其憎恨那些人,他們總愛跪著把孩子上下擺弄引其咯咯笑,其實這是利用孩子的笑聲來抵禦他們自身的悲傷,孩子可能完全不那麼認為。
對於健康的養育做法其實很簡單,溫尼科特覺得以共情的名義做事,了解那小小的、神秘的、美麗的脆弱的人,承認他獨特的品質,全然地尊重他。
放下沉重的負擔
溫尼科特見過的許多耗竭的家長,他嘗試通過提醒他們,最重要的是正在做的事,來提供支持。然而家長依舊用慣常的方式,就像首相和內閣那般重要。
溫尼科特認為養育是:唯一的真實基準之於健康的社會;唯一的製造廠之於國家社會系統的民主傾向性。
在養育者要為孩子做些什麼的描述中,溫尼科特提到了一個很少被直接引用的詞:愛。
通常我們對於愛的想像是有關於對某人的神奇的直覺上的連接,然而在溫氏的作品中,我們有不同的定義:愛是關於自我的救贖,為了親密的需要。
要傾聽別人,把自己的需要和假設擱置一邊,當一些壞行為出現時,要懷著尊重,達成不被冒犯,不會去報復的約定,就像平時對別人那樣,尤其是孩子或是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