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淮海大戰開始了。國民黨抽掉了八十萬兵力。沿著徐蚌鐵路,雙方主力展開廝殺。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鬥初期,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在陳粟,劉鄧的指揮下,解放軍越打越猛。敵人漸漸地難以支撐了。彼時,老蔣則把一切賭在了黃維身上。這位黃埔一期生,他曾經屢創佳績。
淮海大戰
麾下率領的12兵團全部美式裝備,在國軍之中,黃維兵團當屬五大王牌之列。有著強大的戰鬥力,黃維非常自信。他立刻北上增援。誰料,粟裕直接橫加阻攔。華野抽調了四個縱隊。依託有利地形,我們節節阻擊。硬是打得12兵團沒有前進一步。另一方面,杜聿明已經窮途末路。數十萬國軍一觸即潰。
看著兵敗如山倒的局面,黃維自知無能為力。他扭頭就跑。可此時才發現,我們已經將他團團圍住。二十萬兵力埋伏左右。12兵團腹背受敵,他們重蹈了張靈甫後路。在堅守了兩天之後,黃維決定突圍。他要求114師撕開一道口子。隨後,在坦克部隊的掩護下,他迅速西逃。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抓緊收攏圈子。一番激戰之後,黃維的坦克旅被徹底摧毀。他自己被活捉了。
之後,黃維被關押到了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在這裡,他接受了改造。和其他國軍將領俘虜不同,黃維深受國民黨思想毒害。他多次尋求自殺,甚至動手打人。在監獄中,他做出了許多荒唐事。即便如此,工作人員依舊貼心照顧。有了專業醫護人員,他的病情慢慢控制住了。在這之後,他也有所收斂。
在管理所中,黃維軍銜較高,頗有威望。一些中下層軍官甚至主動給他幫忙。他還是耍著那一套官老爺威風。看到這般情景,工作人員立刻將黃維隔離開來。一番思想工作後,黃維卻不為所動。他我行我素,蠻狠霸道。在勞改上課的時候,他多次出言不遜。面對一些表現積極的犯人,他則是言語挖苦,策動故裡。
接受改造
面對這樣的刺頭,工作人員多次請示領導。可是,上級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繼續做工作。1959年,我們釋放了第一批戰犯。衛立煌,杜聿明等人赫然在列。黃維滿心歡喜,他卻依舊在牢獄中服刑。一番對比之下,他失望難過。後來,他索性開始對抗。面對上級的好意,他更是不領情。
到了六十年代,黃維突然迷上了永動機。眾所周知,按照能量學原理,永動機是絕對不可能造出來的。管理所請來了中科院的物理專家。大家好聲勸說,黃維卻不管不顧。沒有辦法,管理所只好提供器材設備。他將十幾年時間都放在了研究永動機上。自己也徹底走在了一條死路上。
有人說,正如永動機一樣,黃維就是一個腐朽的思想落後者。他被國民黨腐朽思維困住了頭腦。一般的勞改工作,對他來說,恐怕不會有半點幫助。時光荏苒,一晃十幾年過去了。1975年,黃維終於重獲自由。在被釋放後,他立刻返回了家裡。1947年,他上了戰場。在那個時候,妻子兒女就失去了依靠。
近三十年來,妻女孤苦無依,她們艱難生活,每個月都來看望黃維。面對親人勸說,他依舊糊塗。這一次,他親身體驗後,這才愧疚難當。當著工作人員的面,他終於落下了懺悔的眼淚。自己一生的付出,居然都是錯誤的。之後,上級給他重新安排了職務。因為身份特殊,他成為了全國政協委員。
痛恨兩人
作為官員,他也有機會參加座談會。一些故人也登門拜訪。不過,只要看到這兩人,他必定怒目圓睜,聲嘶竭力地叫喊。原來,他一直認為。自己的悲慘結局都是這兩人造成的。第一位仇人乃是郭汝瑰。解放戰爭打響後,郭汝瑰擔任了國民黨作戰廳長。一方面,他是陳誠的心腹悍將。另一方面,他則是我黨地下同志。
國民黨作戰廳統籌全局。老蔣非常看重。可每一次敵人有了新的部署,我們也會第一時間知道。看到了敵人底牌,我們又焉能不勝?在三大決戰時刻,郭汝瑰冒死傳出情報。以一人之力,他改變了局勢。對此,黃維恨得咬牙切齒。自己所有的戰鬥部署都被人知道了。他敗得不服氣。
第二個仇人則是廖運周。此人乃是114師長。在淮海戰役後期,黃維腹背受敵。在西逃路上,廖運周主動承擔了先鋒責任。他收攏了大批武器,帶著人陣前起義。因此,黃維的逃跑計劃胎死腹中。他不得不參與主力決戰。因此,他失去了逃亡臺灣的機會。這三十年來忍受的屈辱,都拜廖運周所賜。
黃維是這樣想的。他更是這樣做的。在軍事座談會上,他憤怒離場。不管郭汝瑰,廖運周如何賠罪,他都不接受。不過,黃維也有著自己的轉變。在改革開放之後,他和其他戰俘一同遊歷了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看到日新月異的變化,他也有了讚許。在這一方面,共產黨人做的很好。後來,他做了黃埔軍校聯誼會會長。通過自身影響力,他積極向臺灣同胞傳遞善意。在兩岸民間交流上,他更是做出了貢獻。
結語
1989年,黃維在北京病重。許多老下屬都前來看望,組織上也頗為重視。臨終之際,他心情複雜。他留下遺囑。死後要葬入家鄉。和那些逃亡臺灣的同僚相比,他算是得償所願了。
回顧黃維的一生。他是黃埔一期的高材生。在淞滬會戰中,他率領12兵團屢次創下奇蹟。在防守羅店的時候,他擊潰了數萬敵人。這些抗日戰功,人民都沒有忘記。他既有大功,更有大過。三十年的牢獄服刑,他也磨礪了脾氣。因此,他有了不少轉變。幸運的是,黃維後人都成為了社會棟梁。他們吸取教訓,發揮優良作風,為祖國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