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面前,很多時候會不自覺地習慣正話反說——批評代替了讚美、貶低代表了鼓勵、責罵代替了關心。
這樣的情感表達,對孩子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甚至是討厭自己,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性格上也會有缺陷。
劉女士帶著她的孩子妞妞一起去逛商場,不知怎麼的妞就走丟了。
劉女士非常的著急,在商場到處詢問:「有沒有看到一個扎著小辮,穿著紅色衣服的小朋友?」
但是找了很久,都沒有消息,劉女士越發著急。
這時候,廣播響起:「在商場服務臺,有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小朋友叫妞妞,請妞妞小朋友的家長聽到廣播後到服務臺,您的女兒現在在服務臺等您。」
在聽到廣播的時候,劉女士幾乎要哭了出來,迅速地來到服務臺。
見到孩子的第一刻,劉女士立刻就生氣地對孩子說:「你真有本事,去哪裡都不知道告訴我,下次你自己出來吧,不帶你了。」
孩子原本見到媽媽的欣喜就變成了害怕,戰戰兢兢,似乎是自己真的做錯了什麼。
其實媽媽經歷了焦急的尋找之後,有些生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媽媽似乎忘了,在這個時間段她也找不到媽媽了,她內心的無助、迷茫,媽媽全然有關注到。
又說,一個小朋友在學校上課的時候,不小心睡著了。回家媽媽便疾言厲色的地訓道:「上課的時候你都能睡著,能不能不要給我丟臉。」
孩子聽了非常的傷心,他只是太困了,並不是故意的。
孩子做錯了事情,面對的是家長疾言厲色的地教訓,然而做對了事情,也不會得到誇獎。
比如:孩子在學校考試中取得了一個不錯的成績,滿心歡喜會回到家,以為會得到家長的誇獎。但是媽媽卻來了一句:「這次考得還行,但是不要飄,你自己看看你離第一名還差多遠。」
再比如,孩子終於學會了騎自行車,正向媽炫媽耀,結果媽媽來一句:「你看看隔壁小朋友一和你起學的,人家半天就學會了,你看看你學了多久。」
瞬間孩子被打擊得「體無完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慢慢地就不再親近父母。
很多父母都會覺得:我明明那麼愛他,為什麼孩子卻漸漸的地離自己來越遠了?
其實,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感的正向輸出。
就拿上面的案例來說:
孩子走丟的時候,媽媽一定要讓她體會到你非常擔心她,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溫柔的地她說:「下次一定要緊緊的地好媽媽的手,這樣才不會丟走丟。」
當老師反映孩子上課睡覺的時候,家長可以問下孩子上課為什麼睡覺,是因為昨天晚上沒有睡好,還是什麼其他的原因。
家長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情,這樣才更容易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信賴。
而在孩子取得一個好的成績時,父母不要吝嗇誇獎的語言,要肯定孩子的付出,你的一句誇獎,可能會讓孩子開心一整天。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即使是作為父母,也要注意在語言上對孩子的影響。積極向上的語言會讓孩子傳遞一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這樣,在生活中,孩子也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