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承繼大清皇權的雍正皇帝下令諸王公大臣議定康熙皇帝諡號、廟號,並最終以「惟聖字、可以讚揚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號、可以顯彰大行皇帝之隆功」為由,恭上「聖祖」廟號;又以「大行皇帝,其仁如天」為由,恭上「仁皇帝」諡號。一「聖」一「仁」,將康熙皇帝塑造成了「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的仁愛、仁孝之君。
不可否認,就康熙皇帝「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的歷史功績而言,後世諸多學者將其評價為「千古一帝」,似乎並無過分推崇嫌疑;但清代後世君主對其「聖」、「仁」的評價果真就是康熙皇帝的真實面目嗎?這位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果真就是仁愛有加、愛民愛子的「仁皇帝」嗎?
其實,從康熙皇帝數次發布的諭旨就能明顯看出他的真實面目,其中有4道諭旨甚至能夠明確說明他殘忍、無情的一面。《雍正王朝》中,皇十三子胤祥喊出的那句「無情最是帝王家」,用來形容康熙皇帝再合適不過。
1、對皇長子胤褆發出的看管諭旨
康熙四十七年,身居太子之位長達33年的胤礽被康熙皇帝廢黜,自感儲位馬上就要降臨在自己身上的皇長子胤褆,開始了上躥下跳、積極奪嫡的行為。在提出「誅殺胤礽」的荒唐請求,被康熙皇帝訓斥為「兇頑愚昧」以後,胤褆又轉而支持皇八子胤禩,讓康熙皇帝對其徹底失望。
在皇長子胤褆顯然已經失去繼位希望的關鍵時刻,皇三子胤祉又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告發胤褆「用喇嘛巴漢格隆魘術魘廢太子」的罪行,徹底惹怒了康熙皇帝。於是,胤褆落得「尋奪爵,幽於第」的嚴懲。平心而論,在諸位皇子爭奪儲位的緊張局勢下,康熙皇帝對於皇長子胤褆的懲治,並非無情、冷血舉動。如果對胤褆的懲治就此打住,哪怕是圈禁終生也並不會抹黑康熙皇帝的聖名。
但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康熙皇帝在出巡塞外途中,發出了一道關於監控皇長子胤褆的諭旨:
大阿哥生性暴戾,乃不安靜之人,務須嚴加看守方好。斷不可稍有疏忽。不得稍違。設有罅隙、朕必知之。彼時將爾等俱行族誅矣。斷不姑宥。
在康熙皇帝的專門安排下,一個由「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領導,由「八旗遣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八旗章京十七人、護軍八十」組成的龐大看管隊伍,對胤褆開始了24小時不間斷的嚴密看護。父子之間,仇從何來,怨在何處,能讓康熙皇帝如此狠心的對待自己的長子?康熙皇帝的冷血本性,一展無遺。
2、對皇八子胤禩發出的訓斥諭旨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一廢太子風波中,皇長子胤褆並非唯一的波及對象,皇八子胤禩也因為主動或被動的奪嫡表現而被康熙皇帝數次嚴斥、嚴懲。皇十四子胤禵就因為替將獲重譴的皇八子胤禩求情,就惹得康熙皇帝「大怒,出佩刀將誅胤禵」,如果不是被皇五子胤祺抱住求情,恐怕就沒有後來的大將軍王了!
暴怒之下,出現過激反應似乎還有著情有可原之處,但在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出現後,康熙皇帝針對皇八子胤禩發出的一道訓斥諭旨,則直接證明了他的無情和冷血。康熙五十三年,原本應該跟隨康熙皇帝巡視熱河的皇八子胤禩,因恰逢生母良妃去世兩年忌日,改道前往皇陵祭奠而未向康熙行在請安在,只派了近侍太監前往說明緣由。
唯恐康熙皇帝生氣的皇八子胤禩,命人給康熙皇帝送去了兩隻海東青,以示歉意和孝道,可等到康熙皇帝收到這兩隻海東青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被康熙皇帝認為是皇八子胤禩對自己的詛咒,由此大怒,並對皇八子胤禩發出了一道極為嚴厲的諭旨:
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根據後世諸多學者考證,「斃鷹事件」的幕後真兇極有可能就是康熙皇帝本人,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壓制和削弱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控制皇子之間的瘋狂奪嫡現狀。但一個父親對自己兒子說出「父子之恩絕矣」的無情訓斥,皇八子胤禩該如何承受?就因為生母出身不好,就公開訓斥以「辛者庫賤婦所生」,是不是太過冷血?
要知道,對於諸位皇子而言,康熙皇帝乃係天神一般的所在。皇十三子胤祥,就曾經因為久久不能見到康熙皇帝,而跪著聞康熙皇帝走過的腳印,以示恭敬和孝道。康熙皇帝的這道諭旨,在斬斷了皇八子胤禩繼位可能的同時,也幾乎將其內心徹底擊潰。單就這一道諭旨就足以證明康熙皇帝的殘忍和無情。
3、和碩溫憲公主薨逝,康熙發出的諭旨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奉仁憲皇太后前往熱河行宮避暑,應皇太后強烈要求,剛剛出嫁兩年的皇九女溫憲公主一同前往,並因中暑病逝於途中。根據《清實錄·康熙朝實錄》的記載,因為溫憲公主的病逝,康熙皇帝一度「聞公主訃過哀、日晡未進膳」,就此來看,康熙皇帝似乎還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但隨後,康熙皇帝就發布了一道諭旨,就自己「此時尚不進膳」的原因進行了說明:
公主系已嫁之女、朕尚可寬釋、但皇太后自幼撫養、忽值此變、皇太后傷悼弗勝、膳尚未進、朕亦何心進食乎。
啥意思?溫憲公主是已經出嫁的閨女,是已經潑出去的水了,死不死的,無關緊要;但仁憲皇太后乃係朕「以仁孝治天下」的奉養楷模,是朕專門用來塑造「仁孝」正面形象的標杆人物,皇太后因為溫憲公主病逝而傷心到不吃飯,將會直接影響自己的光輝形象啊!皇太后不吃飯,朕就不能吃飯,這才是「仁孝」帝王該有的模樣。
親生閨女去世,都認為無關緊要的康熙皇帝,在「詣皇太后宮、視食畢」以後,安然進膳。
4、皇十八子胤祄夭亡,康熙發出的諭旨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年僅8歲的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跟隨康熙皇帝前往熱河行圍途中,不幸染病。據相關資料顯示,康熙皇帝十分疼愛這個漢人妃嬪所出的皇子,時刻都想將其帶在身邊。可面對染病的胤祄,康熙皇帝下發了一道極為冷血的諭旨:
胤祄病無濟,區區稚子,有何關係?至於朕躬,上恐貽高年皇太后之憂,下則系天下臣民之望,宜割愛就道。
和溫憲公主病逝一樣的態度,康熙皇帝認為一個小孩子的生死,無關緊要;年歲已高,被自己穩固樹立了幾十年的「仁孝奉養」楷模,會有何種心情變化,會不會因此而擔憂心煩才是康熙皇帝真正關心的所在。於是,康熙皇帝將病重的胤祄留在永安,自己侍奉著皇太后「啟蹕」,繼續自己的行圍計劃。在廢黜胤礽太子之位的理由說明中,康熙皇帝還專門強調了「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的說明,真想知道用此等理由作為廢黜胤礽的理由之一,康熙皇帝是如何說出口的?
後記
作為清朝少見的英明君主,康熙皇帝的歷史功績不容磨滅,能被《清史稿》評價為「勤政愛民、經文緯武」也屬情理之中;但就康熙皇帝對待子女的冷血、無情表現來看,他絕對稱不上「仁愛」,更和「仁皇帝」不沾邊。他是明君,但絕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更配不上「仁皇帝」的諡號。
參考文獻:《清實錄·康熙朝實錄》、《清實錄·雍正朝實錄》、《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康熙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