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另一面:4道諭旨,將其對子女的冷血無情,展露無遺

2020-12-26 清朝那些人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承繼大清皇權的雍正皇帝下令諸王公大臣議定康熙皇帝諡號、廟號,並最終以「惟聖字、可以讚揚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號、可以顯彰大行皇帝之隆功」為由,恭上「聖祖」廟號;又以「大行皇帝,其仁如天」為由,恭上「仁皇帝」諡號。一「聖」「仁」,將康熙皇帝塑造成了「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的仁愛、仁孝之君。

不可否認,就康熙皇帝「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的歷史功績而言,後世諸多學者將其評價為「千古一帝」,似乎並無過分推崇嫌疑;但清代後世君主對其「聖」、「仁」的評價果真就是康熙皇帝的真實面目嗎?這位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果真就是仁愛有加、愛民愛子的「仁皇帝」嗎?

其實,從康熙皇帝數次發布的諭旨就能明顯看出他的真實面目,其中有4道諭旨甚至能夠明確說明他殘忍、無情的一面。《雍正王朝》中,皇十三子胤祥喊出的那句「無情最是帝王家」,用來形容康熙皇帝再合適不過。

1、對皇長子胤褆發出的看管諭旨

康熙四十七年,身居太子之位長達33年的胤礽被康熙皇帝廢黜,自感儲位馬上就要降臨在自己身上的皇長子胤褆,開始了上躥下跳、積極奪嫡的行為。在提出「誅殺胤礽」的荒唐請求,被康熙皇帝訓斥為「兇頑愚昧」以後,胤褆又轉而支持皇八子胤禩,讓康熙皇帝對其徹底失望。

在皇長子胤褆顯然已經失去繼位希望的關鍵時刻,皇三子胤祉又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告發胤褆「用喇嘛巴漢格隆魘術魘廢太子」的罪行,徹底惹怒了康熙皇帝。於是,胤褆落得「尋奪爵,幽於第」的嚴懲。平心而論,在諸位皇子爭奪儲位的緊張局勢下,康熙皇帝對於皇長子胤褆的懲治,並非無情、冷血舉動。如果對胤褆的懲治就此打住,哪怕是圈禁終生也並不會抹黑康熙皇帝的聖名。

《雍正王朝》皇長子胤褆劇照

但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康熙皇帝在出巡塞外途中,發出了一道關於監控皇長子胤褆的諭旨:

大阿哥生性暴戾,乃不安靜之人,務須嚴加看守方好。斷不可稍有疏忽。不得稍違。設有罅隙、朕必知之。彼時將爾等俱行族誅矣。斷不姑宥。

在康熙皇帝的專門安排下,一個由「貝勒延壽,貝子蘇努,公鄂飛,都統辛泰,護軍統領圖爾海、陳泰」領導,由「八旗遣護軍參領八人、護軍校八八旗章京十七人、護軍八十」組成的龐大看管隊伍,對胤褆開始了24小時不間斷的嚴密看護。父子之間,仇從何來,怨在何處,能讓康熙皇帝如此狠心的對待自己的長子?康熙皇帝的冷血本性,一展無遺。

康熙皇帝出巡圖

2、對皇八子胤禩發出的訓斥諭旨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一廢太子風波中,皇長子胤褆並非唯一的波及對象,皇八子胤禩也因為主動或被動的奪嫡表現而被康熙皇帝數次嚴斥、嚴懲。皇十四子胤禵就因為替將獲重譴的皇八子胤禩求情,就惹得康熙皇帝「大怒,出佩刀將誅胤禵」,如果不是被皇五子胤祺抱住求情,恐怕就沒有後來的大將軍王了!

暴怒之下,出現過激反應似乎還有著情有可原之處,但在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出現後,康熙皇帝針對皇八子胤禩發出的一道訓斥諭旨,則直接證明了他的無情和冷血。康熙五十三年,原本應該跟隨康熙皇帝巡視熱河的皇八子胤禩,因恰逢生母良妃去世兩年忌日,改道前往皇陵祭奠而未向康熙行在請安在,只派了近侍太監前往說明緣由。

唯恐康熙皇帝生氣的皇八子胤禩,命人給康熙皇帝送去了兩隻海東青,以示歉意和孝道,可等到康熙皇帝收到這兩隻海東青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被康熙皇帝認為是皇八子胤禩對自己的詛咒,由此大怒,並對皇八子胤禩發出了一道極為嚴厲的諭旨:

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根據後世諸多學者考證,「斃鷹事件」的幕後真兇極有可能就是康熙皇帝本人,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壓制和削弱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控制皇子之間的瘋狂奪嫡現狀。但一個父親對自己兒子說出「父子之恩絕矣」的無情訓斥,皇八子胤禩該如何承受?就因為生母出身不好,就公開訓斥以「辛者庫賤婦所生」,是不是太過冷血?

要知道,對於諸位皇子而言,康熙皇帝乃係天神一般的所在。皇十三子胤祥,就曾經因為久久不能見到康熙皇帝,而跪著聞康熙皇帝走過的腳印,以示恭敬和孝道。康熙皇帝的這道諭旨,在斬斷了皇八子胤禩繼位可能的同時,也幾乎將其內心徹底擊潰。單就這一道諭旨就足以證明康熙皇帝的殘忍和無情。

3、和碩溫憲公主薨逝,康熙發出的諭旨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奉仁憲皇太后前往熱河行宮避暑,應皇太后強烈要求,剛剛出嫁兩年的皇九女溫憲公主一同前往,並因中暑病逝於途中。根據《清實錄·康熙朝實錄》的記載,因為溫憲公主的病逝,康熙皇帝一度「聞公主訃過哀、日晡未進膳」,就此來看,康熙皇帝似乎還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熱河行宮

但隨後,康熙皇帝就發布了一道諭旨,就自己「此時尚不進膳」的原因進行了說明:

公主系已嫁之女、朕尚可寬釋、但皇太后自幼撫養、忽值此變、皇太后傷悼弗勝、膳尚未進、朕亦何心進食乎。

啥意思?溫憲公主是已經出嫁的閨女,是已經潑出去的水了,死不死的,無關緊要;但仁憲皇太后乃係朕「以仁孝治天下」的奉養楷模,是朕專門用來塑造「仁孝」正面形象的標杆人物,皇太后因為溫憲公主病逝而傷心到不吃飯,將會直接影響自己的光輝形象啊!皇太后不吃飯,朕就不能吃飯,這才是「仁孝」帝王該有的模樣。

親生閨女去世,都認為無關緊要的康熙皇帝,在「詣皇太后宮、視食畢」以後,安然進膳。

4、皇十八子胤祄夭亡,康熙發出的諭旨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年僅8歲的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跟隨康熙皇帝前往熱河行圍途中,不幸染病。據相關資料顯示,康熙皇帝十分疼愛這個漢人妃嬪所出的皇子,時刻都想將其帶在身邊。可面對染病的胤祄,康熙皇帝下發了一道極為冷血的諭旨:

胤祄病無濟,區區稚子,有何關係?至於朕躬,上恐貽高年皇太后之憂,下則系天下臣民之望,宜割愛就道。

和溫憲公主病逝一樣的態度,康熙皇帝認為一個小孩子的生死,無關緊要;年歲已高,被自己穩固樹立了幾十年的「仁孝奉養」楷模,會有何種心情變化,會不會因此而擔憂心煩才是康熙皇帝真正關心的所在。於是,康熙皇帝將病重的胤祄留在永安,自己侍奉著皇太后「啟蹕」,繼續自己的行圍計劃。在廢黜胤礽太子之位的理由說明中,康熙皇帝還專門強調了「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的說明,真想知道用此等理由作為廢黜胤礽的理由之一,康熙皇帝是如何說出口的?

後記

作為清朝少見的英明君主,康熙皇帝的歷史功績不容磨滅,能被《清史稿》評價為「勤政愛民、經文緯武」也屬情理之中;但就康熙皇帝對待子女的冷血、無情表現來看,他絕對稱不上「仁愛」,更和「仁皇帝」不沾邊。他是明君,但絕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更配不上「仁皇帝」的諡號。

參考文獻:《清實錄·康熙朝實錄》、《清實錄·雍正朝實錄》、《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康熙起居注》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太子胤礽:荒淫如此,難怪康熙毅然將其廢黜,圈禁終生
    而奉旨趕到康熙皇帝身邊的太子胤礽,見康熙皇帝「聖體未寧、天顏清減」,竟然「略無憂戚之意」的表現,讓康熙皇帝大為失望,將其評價為「絕無忠愛君父之念」。4、糾結黨羽,窺視康熙皇帝的起居活動,威逼朕躬;5、縱容其乳母之夫、時任內服務總管的凌普,貪汙納賄、窮奢極欲;諸多罪行之下,已經包容了太子胤礽20年之久的康熙皇帝忍無可忍,遂下定決心,將其廢黜並予以圈禁處理。
  • 歷史上太子胤礽:荒淫如此,難怪康熙將其兩次廢黜
    康熙四十七年,行圍途中的康熙皇帝召集諸王大臣,宣布了廢黜胤礽太子之位的決定,宣告了康熙皇帝和太子胤礽之間「父慈子孝」關係的徹底決裂。在康熙皇帝的諭旨中,甚至將胤礽評價為「不孝不仁,絕無友愛之意」乃至「窺伺朕躬起居動作,威逼朕躬」的極端負面形象。在太子胤礽被廢黜的諸多原因中,均有相關事件予以證明,唯獨「暴戾淫亂」一項並未給予具體說明。
  • 雷州墨坑村驚現160年前皇帝諭旨誥授榮譽……
    近日記者探訪雷州市唐家鎮墨坑村,了解到在160多年前,鹹豐皇帝曾親口諭旨該村,「特重推恩之典」給村民誥授榮譽。受過龍恩福澤的該村,後人十分愛惜榮譽,對古民居和古碑刻等文物細心保護,對良好家風家教世代傳承。
  • 歷史上的太子胤礽:荒淫如此,難怪康熙將其兩次廢黜,圈禁終生
    在康熙皇帝的諭旨中,甚至將胤礽評價為「不孝不仁,絕無友愛之意」乃至「窺伺朕躬起居動作,威逼朕躬」的極端負面形象。在太子胤礽被廢黜的諸多原因中,均有相關事件予以證明,唯獨「暴戾淫亂」一項並未給予具體說明。
  • 康熙「紅票」考——兼談「傳教信票」及康熙對傳教士的集體召見
    該諭旨以滿文、漢文和拉丁文書寫並刊刻,是清初「禮儀之爭」背景下,康熙皇帝積極與羅馬教皇溝通的重要物證。「紅票」拉丁文之後,有供職宮中的多位西洋傳教士的籤名,反映出中西交往中康熙皇帝對傳教士的集體召見,這種召見表明康熙皇帝認可傳教士在宮中服務,但堅決不允許天主教違背中國禮儀和傳統文化。
  • 康熙時期的奏摺專用來「告密」,雍正改變其用途,目的是銷毀證據
    雍正規定,大臣對皇帝說話都要「上奏摺」;同時它還是一種殊榮的象徵,表示有權力跟皇帝說上話;比如有地方官被雍正賜予「上奏摺」的權力;然而在這之前,奏摺是很神秘的文件,它專用於大臣向皇帝「告密」,特別是舉報某人某事;每當看到皇帝硃批奏摺,就知道有人要倒黴了;雍正上位之後,為了掩飾康熙說過的一些「秘密」,曾下令收回康熙年間的奏摺,這也暗示了他得位不正;事情經過如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康熙是否稱得上千古一帝?國外有一本書,揭露了他荒唐的另一面
    文/格子道歷史據《中國古代史》所載: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以秦王嬴政稱「皇帝」為始,到1912年溥儀退位,共經歷了83個王朝, 從秦始皇算起,皇帝共有408位。康熙原名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帝第三子,以他的出身本來無緣帝位,但他出過天花又僥倖大難不死,有了抗體,因而被選為皇位繼承人,1661年,8歲的康熙登基為帝,14歲即挫敗權臣鰲拜,奪回朝政大權,在位期間削平三藩,消除國家不穩定因素;消滅明鄭政權,統一臺灣;驅逐沙俄,締結《尼布楚條約》;西徵漠北,將準噶爾勢力趕出西藏,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同時注重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 康熙皇帝的南書房,到底是幹什麼用的?裡面的官員都是什麼人?
    康熙皇帝早在康熙九年(1670年)開設日講和經筵,每天都與漢人翰林們來往。但這種來往僅限於課堂之上,康熙皇帝感覺遠不能滿足自己對知識的渴求。康熙十六年(1677年),文臣開始在南書房供職。它對於康熙皇帝讀史論經,接受漢人文化傳統的薰陶,起到過比較重要的作用。
  • 乾隆為何對皇后那拉氏如此絕情,將其葬入妃陵,做皇貴妃的陪葬?
    那拉氏的性格平時較為溫順,但有時也有著暴躁、剛烈的另一面,作為皇帝的女人如果心胸不開闊,就是自己給自己找氣受,在她攝理六宮期間,乾隆對令妃魏佳氏非常寵愛,這個魏佳氏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的母親。那拉氏對乾隆移情他人頗為不滿,因此也曾多次惹的乾隆不高興,但卻也並沒有影響到兩人的關係。
  • 「名人百科」盛世大帝——聖祖仁皇帝康熙(一)
    從遺留至今的三道亮子的堅固程度和工程量可以得出,在那個年代,平民百姓是修不了這麼大的擋亮子的。所說三道亮子是康熙皇帝親下聖旨,朝廷撥銀子,由清朝寧古塔官府修築的,並以「銅幫鐵底」名傳東北。可是,清王朝廷為什麼要在偏遠的寧古塔牡丹江中修造三道亮子呢?
  • 雍正王朝:康熙一句「真糊塗」將馬齊徹底點醒,使其頓悟為臣之道
    「一廢皇太子」,是在康熙為了維繫局勢的穩定為目的「突然」做出的決定,特別是當時其身在熱河,危機四伏,眾位皇子又對皇位虎視眈眈,康熙只能用廢黜胤礽皇太子之位的方式,暫時性的穩定皇子們的情緒,進而將事態平息。
  • 康熙王朝:明知胤褆傾心於寶日龍梅,為何康熙還要將其佔為己有?
    特別是在對待土謝圖汗之女、有著「草原月光」之稱的寶日龍梅的問題上,康熙皇帝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最終使得寶日龍梅不僅在康熙徵討噶爾丹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是讓其將自己作為「禮物」進獻給康熙皇帝,在徵服了其人的同時,也徵服了其心。
  • 盤點雍正皇帝時期的4位議政大臣,其中有三位是雍正皇帝的親信
    當時權力最高的是議政大臣,而且僅有四位,而這四位都是滿人,其中還有兩位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來看看這四人都是誰吧: TOP、4 隆科多 在康熙皇帝時期,馬齊地位就已經很高了;故而在雍正皇帝繼位後,馬齊毫無懸念的入選總理事務王大臣(議政大臣),而且雍正皇帝還在諭旨中說「馬齊在此番大事中甚是勉力勤勞。
  • 中國史上最強五大種馬皇帝,康熙名列前茅!
    在中國古代,皇帝能生孩子,尤其是能生皇子,關係到帝國的穩定。所以,皇帝一旦有後,國家就比較容易穩定,一旦皇帝怎麼都生不出兒子來,那就麻煩了。但是,皇帝生孩子也要有個度,不能拼命生,生多了,也容易造成權利爭奪,最終兄弟反目,屁如康熙的九龍奪嫡鬧劇。
  • 皇八子胤禩,到底因何觸怒了康熙皇帝?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哥哥坑了
    相比較於而言,康熙皇帝的哥哥福全對其「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的評價,更客觀、更真實。那麼,如此一個才德兼備、賢名遠播的出色皇子,究竟為何觸怒了康熙皇帝,以致讓康熙皇帝發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的冷血言辭?
  • 酷吏郅都,漢景帝身邊冷血無情的殺手,忠於皇上卻被無情拋棄
    說起漢景帝,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他是一個對權術駕馭嫻熟的皇帝,性格偏於冷酷,歷史上記載他的長子劉榮的死和他有很大的干係,有歷史學家推斷就是他逼死了自己的兒子劉榮,當時劉榮因為擴建宮苑,不小心侵佔祖廟而被抓入獄的時候,他曾向酷吏郅都要紙和筆,向父親表明罪責,但是當時的郅都已經深受漢景帝的器重
  • 納蘭性德侍衛康熙皇帝在圍場:你愛你的江山,我愛我的美人
    納蘭性德在寫「卻擁貂裘怨早寒」的時候,康熙皇帝在請客、喝酒,「黃羊高宴簇金盤」。3.康熙: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捉鰲拜、平三藩,這對於一個年輕皇帝來說,已經足夠彪炳史冊。然而,南方平定,北方又有外敵蠢蠢欲動。為準備抗擊沙俄侵略,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沒有來木蘭圍場,而是去了東北塞外更遠的地方。
  • 康熙皇帝老來得子,因年紀小被雍正當兒子養,平安度過一生
    在清朝歷史上,我們知道最慘烈最廣為人知的皇位爭奪戰,就是康熙皇帝在位時期的九子奪嫡,可以說是這個世界非常的有名。皇上的第四個兒子,憑藉著韜光養晦的謀略,以及超乎常人的隱忍和足智多謀,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對自己的兄弟展開了一場大清洗。
  • 他是康熙的兒子,從小殘疾,身後毫無背景,但雍正也要敬他三分
    他是康熙皇帝的兒子,運氣比較背,一出生就是個殘疾,更要命的是他身後毫無背景,但是就這樣一個看似運氣最差的皇子,卻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完成了人生逆襲,而且最後成為了康熙皇帝眾多皇子中結局最好的一個,連雍正皇帝即位後,也要敬他三分。
  • 你看他在諭旨上都寫了啥
    太上皇,指的是退位皇帝或者是當朝皇帝在世父親,中國歷史上有十幾位太上皇,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李淵和乾隆了。 626年,李淵在被逼的情況下將李世民立為太子,隨後又退位為太上皇。晚年李淵的日子過得非常慘澹,除了少許時候會參加宴會,基本上都不會離開他的宮殿。 那麼,乾隆在84歲的時候禪位,他不怕自己也被禁足於某座宮殿嗎?他的退位諭旨便告訴了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