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在封建社會的朝堂角逐、皇權爭奪中,這句話似乎並不適應。相比較而言,「成者為王敗者賊」才是更貼近現實的至理名言。在康熙朝晚期發生的「九子奪嫡」事件中,皇四子胤禛「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堯」,僥倖取勝,登基為帝;但這並不能說明其餘奪嫡皇子就是昏聵無能之輩。其中,被雍正皇帝數次評價為「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的皇八子胤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皇八子胤禩心機深受、權謀出色;善用賢名收買人心、巧用縱容聚攏朝臣甚至數次串聯結黨、積極奪嫡而被康熙皇帝所不容。《雍正王朝》作為歷史劇中的經典之作,雖然很大程度上還原了「九子奪嫡」事件,但對於皇八子胤禩的負面形象塑造卻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歷史上的皇八子胤禩到底是何種形象存在?我們予以多個方面說明:
1、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奪嫡勢力集團——「八爺黨」,包含了皇室兄弟、皇族成員、滿洲勳貴、文武大臣等足以左右前朝政局的龐大勢力。皇四子胤禛之所以在奪嫡期間,不敢和其正面抗衡並非全是韜光養晦,更重要的原因是實在比不過。
2、康熙四十七年底,在康熙皇帝明確表示「胤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的態度後,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等擁有絕對影響力的重臣,依然堅定站位於皇八子胤禩。
3、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廢,皇八子胤禩隨即被任命為內務府總管;雍正皇帝初一登基,就認命對自己威脅極大的皇八子胤禩為總理事務王大臣並予以了「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的至高評價。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皇八子胤禩絕非康熙皇帝所言。「自幼心高陰險、行止卑汙、密行險奸」的大奸之人,而是一個賢名遠播、幹才超群的「賢王」。相比較於而言,康熙皇帝的哥哥福全對其「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的評價,更客觀、更真實。
那麼,如此一個才德兼備、賢名遠播的出色皇子,究竟為何觸怒了康熙皇帝,以致讓康熙皇帝發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的冷血言辭?
多數人認為,皇八子胤禩和康熙皇帝之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皇八子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乃係滿洲正黃旗包衣,出身辛者庫,地位卑賤。「辛者庫賤婦所生」的皇八子胤禩,自然得不到康熙皇帝的認可。
2、自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廢開始,康熙皇帝逐漸發現了皇八子胤禩身後強大到足以動搖自身皇權的朝臣勢力,這是康熙皇帝的底線和忌諱。
3、「斃鷹事件」直接導致了皇八子胤禩和康熙皇帝父子關係的破裂。
但是,皇八子胤禩是康熙皇帝受封爵位年齡最小的皇子,17歲便被晉封貝勒爵位;太子胤礽首次被廢,引得朝局震動,在如此敏感的時刻,康熙皇帝將其任命為內務府總管,就足以證明對其的信任和器重。由此可見,康熙皇帝並未因為皇八子胤禩的卑微出身而對其另眼相看。
另外兩個原因也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皇八子胤禩背後強大的朝臣勢力,被康熙皇帝懷疑成了串聯結黨,甚至對皇權產生了巨大威脅。不可否認,這是皇八子胤禩真正觸怒康熙皇帝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問題的關鍵是,人緣好、威望高的皇八子胤禩應該讓康熙皇帝感到欣慰,可為何會讓其如此反感呢?
因為,皇八子胤禩被其最信任的哥哥坑了!
因為生母出身卑微,皇八子胤禩自幼便被皇長子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撫養,因為這段特殊的經歷,胤禩和胤褆之間有了較之別的皇室兄弟更深厚的感情。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廢,儲位虛懸,皇長子胤褆在被康熙皇帝委以「看管胤礽之責」後,認為自己的機會已至便積極爭取太子之位。
在皇長子胤褆向康熙皇帝建議「胤礽所行卑汙,失人心。如誅允礽,不必出皇父手」後,康熙皇帝大失所望,訓斥其「兇頑愚昧」。眼見惹怒了康熙皇帝,皇長子胤褆開始將康熙皇帝的怒火轉移,但為了達到悄無聲息的目的,他選擇了和自己最為親近的皇八子胤禩。一句看似轉頭支持皇八子胤禩的「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成功將康熙皇帝的視線鎖定在了皇八子胤禩的身上。
自此以來,康熙皇帝才開始想盡辦法敲打、壓制皇八子胤禩的龐大勢力,直到康熙五十三年用兩隻奄奄一息的海東青,徹底將其打入塵埃中。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清實錄·聖祖實錄》、《大義覺迷錄》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