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冊立胤礽為太子,是因為胤礽是孝誠仁皇后所生的嫡子。孝誠仁皇后在生下胤礽後,便因難產去世,康熙悲痛不已,就將所有期望放在胤礽身上。康熙盡心培養胤礽,希望他將來能順利繼承皇位,當一個好皇帝。可與此同時,康熙又太過溺愛胤礽,導致胤礽長大後,距離他期望的樣子越來越遠。
如果說,康熙廢掉胤礽,是因為他不符合康熙心中,對太子的設想。那麼有一個人卻完全符合,可最終還是沒能繼承皇位,這個人就是皇八子胤禩。胤禩可以說,是長成了康熙希望的樣子,符合太子的條件,怎麼說呢?
比如康熙對自己的兒子,一直要求比較嚴格,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文武全才,就算將來沒能繼位,也有能力為國效力。胤禩從小就聰明,通過自己的努力,漸漸成長為一個文武全才,因此早期深受康熙寵愛。
其次,要想成為儲君,「忠孝仁義」的品質都需具備。康熙不滿胤礽,就是胤礽在晚上窺探他的大帳,在他生病時漠不關心,這是不忠不孝。當初康熙第十八子生病,其餘皇子都很關心弟弟病情,同樣只有胤礽不聞不問,這是不仁不義。
可胤禩就不同了,他對父母孝順,對兄弟仁義,朝中大臣皆對他讚不絕口,可見「忠孝仁義」胤禩都具備,完全就是朝著儲君的方向在發展。既然如此,為何胤禩最終還會失敗呢?
其實很簡單,胤禩主要就敗於他太過優秀,完全符合太子的條件。他越優秀,支持他的人就越多。好比胤礽第一次被廢,群臣以為胤礽徹底失寵了,便向康熙舉薦胤禩。誰知康熙並未放棄胤礽,這就起到了反作用。
且不論群臣支持胤禩一事,他本人出力多少,但能夠得到這麼多人支持,要說背後沒有運作過,是很難令人相信的。事實也的確如此,為了能讓胤禩順利當上太子,背後可有不少人出過力,四處為他拉票。
在這種情況下,胤禩的優秀反而顯得有些虛假了。就是說他外表看起來完全符合太子條件,那是不是他為了當上太子,而刻意裝出來的呢?因此大家越是覺得胤禩好,康熙反而越猶豫。
另外,雍正為什麼可以勝出,就是因為他在九子奪嫡期間,顯得十分低調,好像自己什麼都不去搶。如此一來,反而令康熙對他有了不同的看法,這就是所謂的「不爭而爭」。
要想得到太子之位,就要低調,只要樹立好自己的形象就行了。至於建功立業什麼的,只要等到即位後,再大展宏圖就夠了。再說到時候,有的是能臣可以幫助自己立功。
就像康熙派胤禵去打仗,就是想培養他成為一名大將,將來好輔佐皇帝。而雍正一直韜光養晦,就是在樹立自己的好形象。這樣等他將來即位,就可以利用胤禵等人,去幫助自己建功立業。
可胤禩的想法就不同了,他在奪嫡期間,就想著儘量去表現自己。這樣做,在群臣的眼中,他的確是很能幹,可到了康熙這裡,就變成急功近利,有意拉幫結派了。
在這種情況下,大臣們會想要去巴結胤禩,胤禩也只會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要說君臣關係和諧是好事,可胤禩這還沒繼位,甚至連儲君都還不是,他這樣做,又把康熙皇帝放在哪裡呢?
一個在他人眼裡完美,卻在皇帝眼中虛情假意,拉幫結派的皇子,又怎會順利成為太子呢?這就是胤禩之所以失敗的原因,他雖然優秀,可說起權謀之術,就比哥哥雍正差遠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