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康熙去世前,為雍正順利登基所做的後手,讓八爺胤禩的所有準備功虧一簣。
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這本是個平凡的日子,但康熙大帝的離世讓一切變得不再平凡。
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這一天裡發生了太多事情,時間軸如下:
丑時(凌晨1—3點):康熙病情突然加重,宣胤禛(四子)入暢春園;寅時(凌晨3—5點):宣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祹、胤祥和隆科多,宣布詔書;巳時(上午9—11點):胤禛問安康熙三次;戌時(晚上7—9點):康熙駕崩。那麼問題來了,從凌晨3點到晚上7點,一直與四爺胤禛爭奪皇位的八爺胤禩,隨著康熙的一紙傳位詔書,就放棄了奮鬥多年的目標?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表面風平浪靜的背後,八爺胤禩其實早已將一切布置停當,只待康熙駕崩,便迅速動手。
豐臺大營被八爺胤禩牢牢抓在手中,交由心腹成文運操縱,京城內外則有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兩萬人馬掌控局面,只要情況有變,立馬關閉九門,隔絕宮城內外聯繫。
八爺胤禩對自己的準備很是自信,想著內有百官擁戴,外有精兵維護,何愁大事不成。既然老爺子沒有選定他為繼承人,就別怪他心狠手辣,當然前提是得確保老爺子真的離世了,不然一切努力都會是徒勞。
然而,胤禩還是低估了自己的老爺子,俗話說得好,知子莫如父,康熙怎麼會不清楚當自己把皇位傳給四子胤禛時,八子胤禩要有的動作呢。
於是乎,八爺胤禩打的一切如意算盤在「老糊塗」的康熙眼中,就如同明鏡一般清晰,直接使用以下幾個方法見招拆招:
康熙宣所有皇子暢春園覲見,並封鎖一切消息,這就杜絕了任何皇子在外指揮逼宮;康熙交給四爺胤禛一塊「如朕親臨」的令箭,命其親自前往釋放大阿哥胤禔、廢太子胤礽和十三阿哥胤祥,之後火速回園覲見,這是康熙為四爺胤禛創造「後手的」時間;康熙給掌管步軍統領衙門的「八爺黨」隆科多下兩道截然相反的聖旨,宣布遺詔,則「生」,並為顧命大臣;不聽話即「死」,就這樣隆科多站到了四爺胤禛一邊,八爺胤禩直接失去了一半勝算。
當然,康熙的這些應對措施只能左右局勢,並不能直接拍板定釘,決定勝負的天平還得由胤禛自己決斷。
四爺胤禛將十三阿哥胤祥親自釋放後,命其到豐臺大營召集舊部,重奪兵權,又花用三十萬兩家底買通西山銳健營。
自此,京城內外防務全都被在四爺胤禛握在手中,八爺胤禩就如秋後的螞蚱一般,在沒有槍桿子做後盾的情況下,也就只能瞎蹦躂,過過嘴癮而已了,最後灰頭喪氣地接受現實,不得不低頭。
結束語:
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雖說康熙晚年由於繼承人一事的優柔寡斷,導致了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但當他最終確定人選時,那麼為其鋪路勢在必行,且行之有效。
可惜八爺胤禩沒有明白這一點,當隆科多宣布遺詔時,他恨得那叫一個咬牙切齒,只是人已在屋簷下,只能坐等接下來的悲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