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什麼?毋庸置疑,一定是九子奪嫡了。在這場奪嫡之戰中,每一位皇子都傾盡所能,無所不用其極的衝擊嫡位。可最後卻一個個敗下陣來。尤其是八阿哥胤禩。對內,他在年幼時期就深受康熙皇帝的喜愛。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冊封皇子時,他便與老四、老五、老七一同受封為貝勒,是當時受封皇子中,最年幼的一個。對外,他被文武百官尊稱為八賢王。可見他在朝野之中擁有著非常高的威望。可是這樣一個內外兼優的人,為什麼會走向失敗呢?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縱觀胤禩的一生其實不難發現,他的失敗早已註定。首先為了爭奪皇位,他過早地站在了太子的對立面。多次構陷太子,導致康熙對他非常不滿。其次,清朝畢竟還是八旗貴族掌握著政權。單從這一點來說,皇家出身卑微的他就註定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反觀二皇子胤礽,可以說是天命之人,母親就是仁孝皇后赫舍裡;外公是當朝一品大學士索額圖。毫不誇張的說,康熙朝有一半都要仰仗這位國仗。試問這樣的背景,胤禩怎麼和他爭論?
康熙十四年,一歲半的胤礽被冊封為太子坐擁東宮。皇上既然能將他封為太子,自然不是為了將來廢著玩兒的。因此,胤礽被廢,並不是康熙想要看到的結果,而是他布局失敗的結果。康熙對胤禩的寵愛並不是無條件的,太子胤礽便是他的底線。
胤禩必須要尊重太子胤礽,因為他是無可爭議的皇位繼承人。當然了,不僅是胤禩,每一位皇子都必須恪守這條規矩。沒碰這條底線,再怎麼鬧,那也是自家矛盾可以調和。一旦觸碰這條底線,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了。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康熙不得不給太子配置大量的優秀人才。以便於自己駕崩後,太子登基時能有足夠的勢力對抗貴族集團。
另一方面,康熙又擔心太子的勢力太大,會威脅到自己的安全。因此,不得不設置親王來牽制太子的勢力,胤禩便是被康熙分封的其中一位親王。可惜八賢王胤禩始終沒明白這個道理,傻傻的以為只要扳倒胤礽,自己就有機會。於是一廢太子時,康熙命人宣讀完廢黜太子的詔書,馬上表示不會立胤褆為太子。胤褆在不甘心失敗的情況下選擇了擁立胤禩為新的領袖,為什麼擁立胤禩呢?因為康熙看不上胤禩的地方,正是八旗貴族看上他的地方。
前邊我們提到過胤禩母族卑微,只是普通妃子。妻族又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貴族,根本左右不了朝廷的局勢。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做了皇帝也是一位弱勢的皇帝,以後必然要依靠他們這些貴族。於是乎,胤禩便成為了和太子胤礽正面交鋒的主要力量,再加上皇帝有意扶持他牽制太子。於是便出現了保皇族八爺黨和太子黨兩方勢力。只可惜這些被康熙有意扶持的親王們,不過是他平衡各方勢力,保護太子的手段罷了。誰都知道,等真正的儲君接班以後,這些親王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只可惜胤禩還是太心急。他與張明德密謀暗殺太子,被康熙發現時,就意味著他的爭儲之路提前走到了盡頭。
所以說八賢王胤禩的失敗,是早已註定的結果。只不過他的所作所為,讓他更早的見到了這一天而已。說來還真有一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感覺。不管怎麼掙扎,終究沒有擺脫命運的安排。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全部結束了。你對於胤禩的遭遇有什麼看法呢?如果喜歡的話,記得點讚、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