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
神聖的工作在每個人的日常事務裡,理想的前途在於一點一滴做起。 —— 謝覺哉
引言: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受身後罵名滾滾來。公元1722年冬日的暢春園,如果繼任大清帝國皇位的不是雍正,而是八爺胤禩,沒有了清世宗力挽狂瀾的新政改革,大清一統江山的局面可能真的會變成滿、蒙、漢三足鼎立的割據。伴隨著英俄大角逐的世界大勢,裹挾著近世的歐風美雨,中國歷史可能會出現更加複雜和多元的走向。
公元1722年11月13日,做了61年零10個月皇帝的康熙在北京暢春園病逝,留下一個幅員萬裡、問題眾多的大清帝國。經歷了殘酷激烈的九子奪嫡皇位爭奪戰之後,昔日以老二胤礽為首的太子黨、以老大胤禔為首的大阿哥黨、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全都敗下陣來,繼承皇位的是四爺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事件不僅稗官野史中傳聞甚廣,直至今日仍頻繁出現於各類影視題材之中,無論是早年的《雍正王朝》、《李衛當官》,還是近些年的《宮》、《步步驚心》,一場場禍起蕭牆的宮闈奇變被演繹得神乎其神,令觀眾大呼過癮的同時,真相究竟如何?雍正的皇位究竟是合法得來的還是非法篡來的呢?
九子奪嫡示意圖(來自網絡)
關於雍正皇位的得來歷來有以下幾種傳言:1、隔代繼承說。康熙皇帝喜歡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所以愛屋及烏,將皇位傳於弘曆的父親胤禛。2、改詔篡位說。康熙死前遺詔原為「傳聞十四阿哥」,卻被胤禛私下串通隆科多與年羹堯,改詔書為「傳位於四阿哥」。3、病榻投毒說。胤禛在暢春園病榻前目睹康熙病重,遂進了一碗參湯加速康熙帝歸天節奏。4、正統繼位說。康熙生前曾遣胤禛先後往盛京祭告祖陵、代皇帝南郊祭天,已有託付之意,現存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也曾明言「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九龍奪嫡影視形象(來自網絡)
以上很多說法有的被說沒有依據,有的被說是無中生有,有的被說缺乏技術手段支撐,有的被說不符合邏輯。但是為何自雍正繼位之日起,就有那麼多人鋪天蓋地地去黑他呢?這就要談談他的改革之路了。
康熙末年,大清帝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朝堂上自索額圖明珠黨爭過後,朋黨之氣愈發嚴重,九子奪嫡導致結黨之風更甚,凡事已不能秉公處理;西北長期對準噶爾蒙古用兵導致國庫早已空虛;地方士紳借天災兼併土地、隱匿人口,貧富差距已然急劇擴大,盛世浮面下的危機早已呈現。
帝國的危機不是人人都了解的,但是長期在一線處理各類社會問題的雍正卻深諳形勢、充滿憂患。早在23歲,他便跟隨康熙皇帝檢查京郊永定河工程質量,26歲又前去驗收治理黃淮工程,一生治黃河、清查京、通兩倉、整吏治,足跡遍步中華各地,深諳民間疾苦,按現在的話來講便是長期奮鬥在一線、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長期從事急難險重工作而養成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和務實不玩虛的工作思維也一直延續到雍正稱帝之後。興利除弊,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便成為雍正一朝為政的核心。
雍正帝影視形象(來自網絡)
正因為如此,雍正宵衣旰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在位一十三年間,他「凝坐殿堂,披覽諸處奏章,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諭諸臣,日不下千數百言」,共處置各種題本192000餘件,平均每年達14700件,親自硃批41600多件奏摺,有的批語多達 1000多字,比奏摺本身字數還多。為充實國庫,他嚴飭各省清查虧空、丈量土地,同時改革主佃關係,推行耗羨歸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新政;為整頓吏治,他嚴厲打擊朋黨、壓制清流,設軍機處,建立密折制度;為防止九子奪嫡事件重演,他建立秘密立儲制度,一生打擊親兄弟、處置親兒子,將皇權置於親情之上。
清世宗改革(來自網絡)
整頓吏治,打擊了天下的官員;充實國庫,逼苦了天下的地主鄉紳;壓制清流,得罪了天下的讀書士人;稱親弟弟為豬狗,將親兒子削除宗籍,在家人中獲得薄情寡義、冷酷無情之名。官員恨他,親人冷落他,士人罵他,國人不解他,曾靜列他「謀父、逼母、貪財、好殺」等十罪,民間傳他養血滴子嗜殺、被呂四娘飛刀割首級。坐在軍機處天天加班的雍正寫了本《大義覺迷錄》為自己正名,卻也堵不住世人悠悠之口,心裡的苦有誰知曉,這才叫「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
如果公元1722年冬,坐在金鑾殿座椅上的不是冷麵王皇四子胤禛,而是素有賢名的皇八子胤禩,那麼大清會是什麼光景呢?
胤禩影視形象(來自網絡)
歷史上的胤禩17歲時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所有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足以見得其深受康熙帝的喜愛,其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有「八賢王」之美譽。因此在九子奪嫡中,八爺黨的勢力最為龐大。如果歷史當初選擇的不是四爺而是八爺,那這位八賢王會把大清帶向何方呢?
按胤禩的性格,繼位後的八爺定然會竭力將自己「賢王」之美譽普及天下,將康熙帝寬和仁厚之風繼續發揚進而更甚其父,默許鄉紳圈地,暗贊士人清議,以此博得四海歸心之稱讚,獲得盛世延續之虛幻景象。長此以往,朝廷吏治腐敗無法逆轉,各地土地兼併風潮也會繼續加重,鄉紳士人不當差不納糧、終日擺出「平時束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之勢。習慣作太平天子的賢皇胤禩自然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推行新政,不會狠下心來去革除社會早已叢生之弊病。
迷戀盛世的八爺胤禩(來自網絡)
這樣一來,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底層貧民便會大量失去土地成為流民,他們或是會充實到各地的天理教、白蓮教教徒之中,或是會高喊「反清復明」口號加入天地會、哥老會等反清組織。不用等到李文成、林清攻入皇宮,也等不到洪秀全、楊秀清金田起義,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會提前在八爺在位期間爆發。便如同元末韓山童編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一般,孫中山所提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口號可能早早地便會喊了出來,寬仁和善的八賢王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元順帝,被新建立的漢族政權趕出北京城,滿清政權很有可能再度退出山海關,回到公元1644年順治帝入關前的模樣。
如果大清政權真的再次退至關外,那麼中國歷史會如何走向呢?
滿清政權將會在白山黑水繼續存在並重新穩定。借鑑元順帝北逃後,瓦剌和韃靼兩部在蒙古高原依舊強勢之例,滿清政權在退回東北龍興之地後,八爺及其繼任者會痛定思痛,總結失敗教訓,重整八旗軍務,恢復後金時代之政務,將滿清政權穩固在東北地區。
中原地區會形成新的漢族政權。「驅逐滿清、恢復中華」之後,中原各地定會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便如同元末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群雄逐鹿天下一般。最後再經過一番纏鬥,新的漢族皇帝將會重新統一大江南北,要麼恢復大明旗號,要麼採用新的王朝稱號。
後金時代地圖(來自網絡)
準噶爾蒙古將在西北、青藏高原形成新的蒙古帝國。歷史上,準噶爾蒙古自葛爾丹稱雄漠北後,一直是大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康熙帝雖然親徵準噶爾擊敗葛爾丹,但是他的後繼之人依舊妄圖恢復昔日大蒙古帝國之版圖。如果中原動亂、滿清政權被趕至東北,沒人對其進行遏制,那麼準噶爾蒙古大汗的繼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定會乘勢而起,聯合青海和碩特部蒙古族首領羅卜藏丹津,控制西北,出兵西藏,最終會在新疆、青海、西藏和蒙古高原建立起一個新的蒙古汗國,恢復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昔日的偉業。
這樣一來,大清帝國原有的版圖則會一分為三:滿清王朝退回關外,在山海關、寧遠城一帶重新與漢族政權形成對峙局面;而準噶爾蒙古則會在西北、蒙古高原和青藏地區建立蒙古帝國,與漢、清政權鼎足而三,萬裡長城將再次成為分界線和軍事要塞。
歷史如果按照上述假設前進,那麼當公元1793年大英帝國馬噶爾尼使團來華,他們看到的將不是「康乾盛世」,而是大漢、蒙元與滿清三足鼎立的中國。
漢、滿、蒙三足鼎立(來自網絡)
相較蒙元與滿清政權,漢族政權一定會採取更加包容和開放的心態來迎接英國人的到來。迎接馬噶爾尼的將不是那個天天高喊「物產豐盈、無所不有」、驕傲自滿的乾隆皇帝,而是欣喜若狂、求之不得的漢族皇帝。面對蒙元與滿清在長城沿線的壓力,漢族政權一定會主動尋求與遠道而來的英國人進行合作,便如當年大宋王朝面對遼金政權一般。設立市舶司,開放沿海,重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引進英國先進武器裝備抵禦滿清與蒙元政權南下,便如昔日大明袁崇煥利用紅衣大炮擊退努爾哈赤一般。如此一來,漢族政權的近代化可能不用等到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時代,洋務運動便早已開啟了,資本主義的浪潮將更早襲來,那將是一個嶄新的時代。
馬噶爾尼使華(來自網絡)
那麼蒙元與滿清政權的繼任者呢?他們定不會甘心偏安一隅,蒙元大汗會天天對著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頭像立誓,滿清皇帝則會在盛京皇宮中懸掛努爾哈赤、皇太極與康熙帝的畫像,為了重新恢復先祖帝業,他們一定會重新與漢族政權發生密切交集。長城內外將重新產生和親、邊關貿易與武裝衝突並存的局面,張家口、殺虎口、歸化城、寧遠城、覺華島等地將再次成為軍事和貿易重鎮,歷史上的走西口和闖關東將變得更加艱難。
山海關(自己拍攝)
19世紀初的世界是英俄大角逐的時代,沙皇俄國不斷東擴,英國東印度公司也頻繁向東尋求貿易。那麼這對漢、蒙、滿三足鼎立的東方會產生何種影響呢?沙皇俄國早在準噶爾部噶爾丹未崛起時期便對其提供大量支持與援助,此時為了方便其東擴侵略,定會繼續不遺餘力地支持蒙古政權。而退回白山黑水的滿清政權對沙俄的態度則會複雜很多,畢竟當年乃祖康熙帝曾在雅克薩與之大戰,不過援引《尼布楚條約》,以及八爺後代亟待恢復祖業之心情,滿清政權與沙皇俄國也不會再發生激烈衝突,在東北亞會形成相互牽制之勢。為了應對北方沉重的軍事壓力,新成立的漢族政權會不會在洋務開化過程中與英帝國結成同盟呢?誰又會知道呢?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曾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是可以閒暇時暢想一番不同的走向。公元1722年冬日的暢春園,如果繼任大清帝國皇位的不是雍正,而是八爺胤禩,沒有了清世宗力挽狂瀾的新政改革,大清一統江山的局面可能真的會變成滿、蒙、漢三足鼎立的割據。伴隨著英俄大角逐的世界大勢,裹挾著近世的歐風美雨,中國歷史可能會出現更加複雜和多元的走向。
作者簡介:靳瀟颯,筆名瀟湘鷓鴣哨,自幼酷愛文史,曾先後在嶺南、京城就讀,目前供職於京內檔案系統,多年來熱衷於歷史學研究,目前努力進入檔案學領域,痴迷明清、民國史,先後在《北京檔案》《文化視野》《學步集》《西城追憶》《理論與實踐》等期刊雜誌中發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