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八阿哥胤禩到底幹了什麼?惹得康熙大怒,連求情的都殺

2021-02-19 嘚啵嘚啵聊歷史

導讀: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太子胤礽被廢以後,康熙皇帝下令於諸皇子中,擇一賢者立為新太子。可就在議舉新太子的過程中,出現了以上書房大臣佟國維為首的「朝臣串聯」一事,導致皇八子胤禩被康熙皇帝斬斷了繼任太子的可能。

可就因為康熙皇帝對皇八子胤禩的「不公平待遇」,讓皇十四子胤禵看不過去了,於是在乾清門外,在康熙皇帝面前一向恭敬謹慎、至誠至孝的胤禵同康熙皇帝打起了「擂臺」。康熙皇帝大怒之下,拔刀就要處死胤禵,好在被眾位皇子跪抱勸阻,才算阻止了這場骨肉慘案。

這場驚心動魄,被「雍迷」們極盡解讀的場景,並非《雍正王朝》的藝術演繹,而是清朝歷史上真真實實發生過的事件。而且,事件發生的時間、對象都是吻合的!只是,事件發生的原因卻並非《雍正王朝》中演繹的那般簡單。

對於康熙帝皇十四子的名字,好多熱心粉絲髮來私信詢問:這位曾經的大將軍王到底叫什麼?

本文中, 因為皇十四子乃係第二主角,所以筆者在這裡統一進行一下介紹:

康熙帝皇十四子,最初名字為「愛新覺羅·胤禎」,和雍正皇帝的名諱「愛新覺羅·胤禛」同音。

雍正皇帝繼位以後,為避名諱,而將其餘皇室兄弟名字中的「胤」字改成了「允」字。但,皇十四子比較特殊,因為他名字裡的「禎」和雍正皇帝名字裡的「禛」讀音相同,所以他名字裡的兩個字都得改。

於是,皇十四子就有了「愛新覺羅·允禵」這個名字。

在《清皇室四譜》中,康熙帝皇十四子,也是按照「愛新覺羅·允禵」記載的。所以,「愛新覺羅·胤禵」這個名字,在清朝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本文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便於人物辨識,採用《雍正王朝》中的稱呼,稱皇十四子為胤禵。

康熙四十七年,對太子胤礽忍無可忍的康熙皇帝,終於下定決定廢黜其太子之位。對於太子被廢,康熙皇帝雖然給予了「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等等較大罪行的說明,但根據康熙皇帝宣讀「廢太子詔書」「上垂涕」、「且諭且泣」、「上復痛哭僕地」等的表現,能夠看出康熙皇帝和胤礽之間的父子感情還是不容置疑的。

只不過,作為大清王朝的皇帝,康熙皇帝必須將「父親」的身份安排在「君王」之後。

幾乎就在康熙皇帝廢黜太子胤礽的同時,康熙帝皇十九子胤祄薨逝,年僅8歲,此時已經55歲的康熙皇帝心中是何種悲痛,可想而知。

可就在康熙皇帝悲痛欲絕、痛不欲生的時候,對太子之位覬覦已久的皇長子胤褆,向康熙皇帝進言了。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有載:

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允礽既廢,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汙,失人心。如誅允礽,不必出皇父手。」

而康熙皇帝會給出何種回應,或許只有皇長子胤褆不會明白。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四》有載:

言至此,朕為之驚異。朕思允禔為人兇頑愚昧、不知義理。似此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為亂臣賊子。天理國法、皆所不容者也。

受到康熙皇帝如此訓斥,皇長子胤褆眼見已經失去聖寵,就立馬改變奪嫡策略,將寶壓在了皇八子胤禩身上。

皇長子胤褆為何會轉向選擇支持皇八子胤禩?

皇八子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出身卑微,按照康熙皇帝的說法,「乃係辛者賤婦所生,出身卑賤」。按照大清祖制,「嬪」位以下妃嬪沒有撫養親生子嗣的資格。皇八子胤禩就被送往當時的惠嬪,也就是皇長子胤褆的生母處撫養。

所以,皇長子胤褆和皇八子胤禩還有著這層幼年的親密關係在內。

可是,皇長子胤褆向康熙皇帝舉薦皇八子胤禩為新太子人選的辦法,充分證明了一個真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皇長子胤褆一句「術士張明德,嘗相允禩,必大貴」,非但沒讓皇八子胤禩當成新太子,反而讓其落得一個「即鎖系,交議政處審理」的下場。

第二天,康熙皇帝召集諸皇子宣布對皇長子胤褆、皇八子胤禩的處理意見時,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出面勸阻,康熙皇帝竟然「震怒,出所佩刀欲誅允禵。皇五子允祺,跪抱勸止,諸皇子叩首懇求。上怒少解」的局面。在康熙皇帝怒氣稍微消除以後,仍然「命諸皇子撻允禵,將允禟、允禵、逐出」

也就是說,康熙皇帝對於皇八子胤禩的厭惡已經到了極致狀態,就算為其求情的人也斷不輕饒,哪怕是自己倍加寵溺的親兒子——皇十四子胤禵。

《雍正王朝》劇照

那麼,皇八子胤禩到底幹了什麼,惹得康熙皇帝如此震怒,竟然不顧父子親情,連自己的親生兒子求情,都想要殺掉?

筆者認為,皇八子胤禩最起碼在四方面得罪了康熙皇帝:

01 謀害太子——不臣之心,皆以敗露

皇長子胤褆在舉薦皇八子胤禩以後,緊接著向康熙皇帝提出「如誅允礽,不必出皇父手」的建議,這不得不讓康熙皇帝認定皇八子胤禩有結黨謀害太子的嫌疑。

這也是康熙皇帝諭旨中,「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允礽。今其事皆已敗露」一說的原因所在。

而後,「張明德案」審結,竟然得到了張明德以下供詞:

我信口妄言、皇太子暴戾、若遇我、當刺殺之。又捏造大言云、我有異能者十六人、當招致兩人見王。聳動王聽。希圖多得銀兩。又由普奇公、薦於八貝勒。看相時、我曾言丰神清逸、仁誼敦厚、福壽綿長、誠貴相也。

也就是說,皇八子胤禩對於江湖術士張明德想要刺殺太子的事非常清楚,但歷史上的皇八子胤禩並沒有像《雍正王朝》中的「賢王」一樣,立即將張明德鎖拿,交付康熙皇帝治罪,而是隱瞞不報,姑息之。

《雍正王朝》張明德劇照

對此,康熙皇帝當然震怒:

張明德、於皇太子未廢之前、謀欲行刺、勢將漸及朕躬。此等情節、直郡王早已詳悉密奏。王布穆巴、公賴士、普奇等乃亂之首也允禩知而不奏、為臣子者、當如是耶。

康熙皇帝認為:皇八子胤禩對於張明德「情罪極大、不止於斬、當凌遲處死」的罪行,掩瞞不報,分明就是包藏禍心,乃非臣非子之行。

02 沽名釣譽——以賢之名,拉攏人心

隨著太子胤礽的倒臺,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也受到了牽連。

凌普,乃係何許人也?

凌普的妻子,乃係廢太子胤礽的奶媽!

在太子胤礽被廢的諸多原因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於這位內務府總管大臣。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四》有載:

允礽賦性奢侈。著伊乳母之父凌普、為內務府總管、俾伊便於取用。孰意凌普更為貪婪、致使包衣下人、無不怨恨。朕自允礽幼時、諄諄教訓。凡所用物、皆系庶民脂膏、應從節儉。乃不遵朕言、窮奢極欲、逞其兇惡、今更滋甚。有將朕諸子不遺噍類之勢。

啥意思?

胤礽為了滿足自己的驕奢淫慾,便於自己從內務府索取用度,竟然自己乳母的丈夫——凌普擔任內務府總管大臣。而凌普更是一個貪婪之人,擔任內務府總管材三年多的時間,就到了「貪婪巨富、眾皆知之」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太子胤礽的驕奢淫慾,讓諸位皇子也開始拋棄了以往「應從節儉」的生活狀態,而逐步生出「窮奢極欲」的生活態度。

凌普被鎖拿治罪以後,負責審理「凌普貪腐案」的就是接替內務府總管大臣的皇八子胤禩,而胤禩為了「拉攏人心」、「博取賢名」竟然為凌普說盡好話,希望康熙皇帝寬宥之。

為凌普翻案、講情,不就等於打康熙皇帝的臉嗎?

皇八子胤禩「以賢之名、拉攏人心」的沽名釣譽,肯定會逆了康熙皇帝的龍鱗。於是,康熙皇帝又生氣了。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四》記載了康熙皇帝針對皇八子胤禩袒護凌普的斥責諭旨:

凌普貪婪巨富、眾皆知之。所查未盡。如此欺罔、朕必斬爾等之首。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有一人稱道汝好朕即斬之。此權豈肯假諸人乎。

在這份諭旨中,康熙皇帝公開指出了皇八子胤禩「到處妄博虛名」乃至處處和康熙皇帝作對的表現。康熙皇帝憤怒至極,以致到了敢於為皇八子胤禩的人,「朕即斬之」這等失去理智的狀態。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在康熙皇帝命令——「如有一人稱道汝好朕即斬之」的情況下,在康熙皇帝召集諸位皇子聚集乾清宮,宣布對皇八子胤禩的處罰意見時,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竟然「懷藏毒藥,願與同死。又攜帶鎖銬,親自隨行,以示同患之意」

如此舉動儼然一副威脅康熙皇帝改變處罰皇八子胤禩初衷的模樣,非但如此,皇十四子胤禵竟然跪倒在地,奏曰:「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

這在康熙皇帝看來,絕對是對自己的挑戰和威脅,康熙皇帝豈能再忍,於是就有了「上怒,出佩刀將誅允禵;允祺跪抱勸止,上怒少解,仍諭諸皇子、議政大臣等毋寬允禩罪」的結果。

03 縱容下屬——徇私枉法,踐踏國法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有載:

允禩庇其乳母夫雅齊布,雅齊布之叔廄長吳達理與御史雍泰同榷關稅,不相能,訴之允禩,允禩借事痛責雍泰。朕聞之,以雅齊布發翁牛特公主處。允禩因怨朕,與褚英孫蘇努相結,敗壞國事。

對於皇八子胤禩「包庇乳母之夫雅齊布,擅責御史雍泰」一事,《清實錄·康熙朝實錄》中也有著明確記載:

伊乳母之夫雅齊布之叔廄長吳達理、與御史雍泰、同出關差、因雍泰少與銀兩、雅齊布訴之允禩、允禩借端、將雍泰痛責。朕聞知、將雅齊布發翁牛特公主處。伊因此怨朕、處處誑人以竊名譽、邀結蘇努為黨羽。

清朝乳母劇照

也就是說,皇八子胤禩並沒有表面上那麼「賢明」,也曾經和太子胤礽一樣,為了包庇乳母親屬,竟然「擅責御史雍泰」;在是為太子的胤礽向康熙皇帝奏明「八阿哥責雍泰、皆其乳母之夫譖毀所致」以後,皇八子胤禩竟然與皇太子「遂成讎隙」。康熙皇帝在審明事件以後,將雅齊布發配,皇八子胤禩竟然又怨恨上了康熙皇帝。

更嚴重的是,康熙皇帝將皇八子胤禩縱容下屬、包庇黨羽的舉動,聯繫上了其嫡福晉郭絡羅氏和其郭絡羅氏的外公家族。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五》有載:

再允禩素受制於妻。其妻、系安郡王嶽樂之女所出。安郡王因諂媚輔政大臣。遂得親王。其子馬爾渾、景熙、吳爾佔等、俱系允禩妻之母舅、並不教訓允禩之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允禩迄今、尚未生子。

如此罪行之下,康熙皇帝下達了對皇八子胤禩的最終處理決定:著允禩革去貝勒、為閒散宗室

04 結黨營私——其勢之大,威脅皇權

表面來看,皇八子胤禩在太子胤礽被廢前後,確實有著諸多過錯,但絕對不至於被康熙皇帝以「革去貝勒、為閒散宗室」來處置。畢竟,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皇八子胤禩還是獲封爵位最年輕的皇子,極得康熙皇帝恩寵的!

《雍正王朝》皇八子胤禩劇照

皇八子胤禩獲罪的真正原因,在於結黨營私,而且其勢力之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權。換句話說,就是皇八子胤禩霸氣外露,讓康熙皇帝有所忌憚了!

皇長子胤褆在明知已經失去聖心的時候,還能堅定擁護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在明知道皇八子胤禩將獲重譴之際,竟然能「有禍同當」;乃至皇八子胤禩「邀結愛新覺羅·褚英之孫蘇努為黨羽」;都讓康熙皇帝明顯感覺到了圍繞在皇八子胤禩身邊的強大勢力。

更嚴重的是,在諸多牽扯皇八子胤禩的案件中,明知案件內情的皇親國戚、國之柱臣們竟然都出現了隱瞞不報、刻意包庇的行為,由此也足以證明皇八子胤禩「以賢名拉攏人心」、「培植政治勢力」的能力之強、效果之明顯。

也就是說,這一切現象都表明了皇八子胤禩「處處沽名、欺誑眾人、希冀為皇太子」的最終目的,乃至在關鍵時刻「糾合黨類、妄行作亂」的巨大禍心。

在康熙皇帝對皇八子胤禩的訓斥諭旨中,認定其行為乃係「將來兄弟內、或互相爭鬥」的發源,只是用以懲治皇八子胤禩的說辭。對於康熙皇帝而言,「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躬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才是真正應該擔心的事情。

在康熙皇帝命令「凌遲處死張明德,令允禩往視之」、「充發皇八子胤禩乳母之夫」等等敲打舉動,都沒能讓皇八子胤禩有所收斂後,康熙皇帝就只能使用極端手段,徹底斬斷皇八子胤禩對自己皇權的嚴重威脅和挑戰。

太子胤礽被廢之時,「並無一人為之陳奏。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為允礽保奏」;而皇八子胤禩就被康熙皇帝訓斥了兩句,就引起了朝野震動;康熙皇帝焉能不有所忌憚?

這才是康熙皇帝誓要打壓皇八子胤禩,不惜舉刀誅殺親子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關焦點

  • 九子奪嫡:因為兩隻死鷹,八阿哥胤禩就當不成皇帝?和死鷹沒關係
    但是在康熙晚年,康熙要考慮繼承皇位之事,但子嗣眾多,所以掀起了」九子奪嫡「的事件,此事件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激烈的皇儲爭奪戰。胤禩能力出眾,深受康熙帝喜愛在康熙帝眾多的子嗣中,八阿哥胤禩在宮廷眾人中的口碑甚佳,歷來有「八賢王」之稱,德才兼備的八阿哥最終為何會奪嫡失敗?他最強大的對手四阿哥胤禛又有何過人之處?最終取得勝利。這讓世人難以理解,難道康熙識人不準?
  • 九子奪嫡:八阿哥胤禩,究竟敗在哪裡?有時候,優秀也是一種錯誤
    康熙皇帝的哥哥——裕親王福全曾經評價其為「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等皇子「俱聽其指示,俱視其為師」;就連和其形同水火的雍正皇帝,也曾評價其「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 康熙晚年立儲風波中,馬齊並沒有推舉八阿哥胤禩,為何受到嚴懲?
    康熙在晚年時,最頭疼的是九位皇子的奪嫡之爭。在九子奪嫡中,八阿哥胤禩的勢力最大,奪嫡之心也最為明顯。八阿哥胤禩的第一對手是四阿哥胤禛,第二對手是太子胤礽。從九個阿哥中,太子是皇位唯一的預備繼承人,老八要想當上皇帝,必須得讓胤礽失去太子之位,唯有這樣,他才有機會當上皇帝。胤礽第一次被廢太子之位,與老八有著直接關係。為何這麼說?太子的調兵手諭,是十四阿哥給老八的,老八讓人去嫁禍太子。
  • 兩隻奄奄一息的海東青,使得康熙怒斥胤禩:從此你我斷絕父子關係
    康熙年間,康熙為立皇太子煞費苦心,立了廢,廢了立,稱得上是絞盡了腦汁。而他的阿哥們為了皇儲及皇帝的位子,也是鬥得「昏天暗地」,明爭暗鬥,損招盡出,史稱九子爭嫡(也叫九子奪嫡)。而在後期,隨著太子胤礽的徹底出局,漸漸地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這兩大勢力的領頭人成為了皇儲位子博弈的最終人選。之前,八阿哥胤禩很受康熙喜愛,在爭奪過程中佔據上風,但一次次的出格行為讓他在康熙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 康熙朝「九子奪嫡」的時候,甄嬛、若曦、晴川都在幹什麼?
    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太子胤礽首次被廢,「九子奪嫡」正式拉開帷幕;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基為帝,成功升級為雍正皇帝;再到雍正皇帝登基後血腥清算昔日奪嫡政敵,圈禁甚至毒殺皇室兄弟;甚至,直到乾隆朝初期的「弘晳逆案」被扼殺後,「九子奪嫡」才算正式結束。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九子奪嫡」橫跨三朝、持續30餘年。
  • 康熙朝出現的「九子奪嫡」,到底怎麼回事?一場兄弟之間的淘汰賽
    康熙四十七年,除了皇長子胤褆和皇太子胤礽和幼殤皇子外,自皇三子胤祉到皇十四子胤禵之間的10位皇子均已成年,但因為皇五子胤祺「心性甚善,為人敦厚」;皇七子胤祐身有殘疾;皇十二子胤裪經蘇麻喇姑教化,無心奪嫡;就只剩下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等7位皇子,九子之間爭奪儲位的勢態已然形成
  • 斃鷹事件:一向成熟穩重的八阿哥,為什麼會給康熙皇帝送死鷹
    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八阿哥胤禩能夠獲得滿朝文武大臣的支持,被大臣們私下稱為「八賢王」,跟他善於拉攏人心的優點分不開。然而胤禩拉攏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卻唯獨得罪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康熙皇帝。康熙五十三年,胤禩給康熙皇帝送去了兩隻老鷹,然而當老鷹送到康熙皇帝手中後,卻變成了兩隻奄奄一息的死鷹。康熙皇帝看到死鷹勃然大怒,認為胤禩故意詛咒自己,從此放棄了立胤禩做太子的打算。斃鷹事件前胤禩的實力在斃鷹事件爆發前,胤禩是康熙眾皇子中最有實力競爭皇位的人。胤禩為人和善禮貌,朝廷裡面的大臣都跟他十分親近。
  • 他是康熙的兒子,因為支持八阿哥當皇帝,被雍正改名為豬
    說到清朝奪嫡現象最為慘烈的時期大部分人都會提名康熙朝,「九子奪嫡」事件恐怕每個中國人都了解一二,因為《步步驚心》的關係,這九子的名諱漸漸被大家熟知,大家最喜歡和最討厭這其中的哪個皇子呢?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胤礽再度失寵,各個對皇位有野心的阿哥都開始蠢蠢欲動。八阿哥胤禩大出風頭,結果卻因此惹來了康熙帝的猜忌,支持八阿哥胤禩的人越多,康熙帝對八阿哥的不信任就越多。九阿哥胤禟和胤禩的關係在眾多兄弟中是最好的,他平時廣結人脈就是為了給八阿哥胤禩積累實力,所以胤禩一出事胤禟這個做弟弟的就開始慌了。在胤禩被交由議政處判決時胤禟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
  • 《雍正王朝》中的「九子奪嫡」說的是哪九子,各自都有什麼勢力?
    所謂「九子奪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個兒子所參與的一場奪嫡之戰,這九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這九位皇子分屬五個不同的勢力。其中大阿哥胤禔為一黨,是為大爺黨。
  • 康熙的「神操作」,就此導致九子奪嫡中皇子間勢力分布格局的形成
    於是這樣的情況下,朝臣之間、朝臣與皇子之間、朝臣與康熙之間、皇子與康熙之間、皇子與太子、太子與康熙之間,所有的矛盾都在這場爭鬥中全部爆發了出來,並且被直接擺上了臺面。由此可見,「九子奪嫡」的激烈與慘烈,是完全可以想像的。
  • 雍正王朝:八阿哥胤禩,為何沒能奪嫡成功?有胤禵在,想成功太難
    可就在皇八子胤禩的奪嫡夢想即將實現的時候,康熙皇帝一番滿是帝王心術的巔峰操作,讓其功敗垂成。經此一劫後,皇八子胤禩雖然失去聖心,但其奪嫡之心始終未滅。《百官行述》出現後,皇八子胤禩再次向皇儲位置發起進攻。
  • 九子奪嫡中,看八阿哥怎麼一手好牌打稀碎,他敗在哪裡?
    康熙的第八個兒子,胤禩,人稱八賢王,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是十分重要的角色,胤禩的生母身份低微,沒資格親自撫養皇子,所以他自小在大阿哥的母親惠妃身邊長大,既然沒有強大的背景,就要比別人更努力,所以八阿哥從小就知道忍辱負重,用功讀書,希望以此獲得康熙的注意,功夫不負有心人,八阿哥在眾多皇子中非常優秀
  • 皇八子胤禩,到底因何觸怒了康熙皇帝?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哥哥坑了
    在康熙朝晚期發生的「九子奪嫡」事件中,皇四子胤禛「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堯」,僥倖取勝,登基為帝;但這並不能說明其餘奪嫡皇子就是昏聵無能之輩。其中,被雍正皇帝數次評價為「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的皇八子胤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八阿哥有多慘,九子奪嫡失敗後遭圈禁被餓死,皇宮裡沒有兄弟情
    康熙一朝八爺黨未能奪嫡成功,反而被康熙以斷絕父子關係告終。實際上康熙帝很聰明,他認為自己晚年很難和強大的八爺黨抗爭,於是就從根本上取消了八爺黨的一切官職,又讓他失去郡王的地位,停發了糧食等供給。回到北京後,胤緹立即在康熙的葬禮上大吵大鬧,詢問康熙是否傳位給他,並要皇帝下詔書,雍正帝大怒,便命胤緹去清東陵守靈。一直到雍正帝去世,雍正的弟弟雍正才放去在清東陵被囚禁的他,可是一直未能出來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負。而且由於胤緹被軟禁,八阿哥在軍隊中的地位完全喪失。
  • 雍正登基後,極力報復兄弟胤禩和胤禟,過程之殘酷讓人不寒而慄
    最終,雍正成為了勝利者,並且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順利繼承了皇位。然而,就在雍正登基之後,也隨即對當年參與了「九子奪嫡」的其他康熙皇子進行了極為殘酷的打擊和報復。這其中,結局最為悲慘的便是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他們不僅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至死,就連名字也被改為了極富羞辱意思的「阿其那」和「塞思黑」,其家人們也全部跟著遭了殃。
  • 紫微鬥數剖析「康熙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
    根據網絡上流傳的「清皇室玉牒」顯示,胤禩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時,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      正史上的胤禩,儀表出眾,且在群臣之中口碑極好,人送外號「賢王」。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被廢後,大部分臣子都支持他成為新太子。
  • 天家薄情:「九子奪嫡」中的失敗者,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如何?
    所謂「九子奪嫡」也叫「九龍奪嫡」,乃是清朝康熙皇帝執政末期,他的九個兒子為了成為皇位繼承人而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康熙皇帝序齒(即沒有夭折參與排序)的兒子一共二十四人,這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即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因此稱為「九子奪嫡」。
  • 康熙第七子胤祐,成年卻沒有參加奪嫡之爭,不是不想而是他不能!
    康熙最寵愛的兒子,無疑是孝誠仁皇后為其所生之子皇太子胤礽。康熙憐惜胤礽年幼失去母親,將其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始終將其視為自己唯一的繼承人。 但胤礽最後卻讓康熙失望了,所以在兩次廢立胤礽之後,康熙終於放棄了這個兒子。太子胤礽被廢,儲君之位空虛。面對皇位的誘惑,沒有哪個皇子能拒絕。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所謂「成王敗寇」,這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們不是不知道參與皇位爭奪的風險,也不是不知道一旦奪嫡失敗而將要面臨的嚴重後果和悲慘結局,可他們卻依舊選擇置身其中。究其原因,除了皇位所帶來的巨大吸引力讓這些康熙皇子們無法拒絕外,康熙的一些有意和無意的安排,也讓他的這些兒子們不甘心於只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進而選擇了「富貴險中求」,參與到了「九子奪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