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出異常激烈的「九子奪嫡」大戲。最終,康熙的皇四子胤禛成為了勝利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康熙皇帝去世後,順利登上了皇位,這便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縱觀「九子奪嫡」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這並不是一場簡單的皇子之間為了至高無上的皇位而進行的爭奪戰,伴隨著皇位之爭的不斷升級,上至六部九卿與宗室王公,下至各級地方官員,統統的捲入到了這場皇位爭奪戰之中,「九子奪嫡」已然成為了皇子及其背後坐擁的政治勢力集團之間的爭鬥。
於是這樣的情況下,朝臣之間、朝臣與皇子之間、朝臣與康熙之間、皇子與康熙之間、皇子與太子、太子與康熙之間,所有的矛盾都在這場爭鬥中全部爆發了出來,並且被直接擺上了臺面。由此可見,「九子奪嫡」的激烈與慘烈,是完全可以想像的。
然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局面,卻要在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康熙皇帝本人。
正是他的一系列有意無意之中的「神操作」,直接或者間接的促成了皇子間政治勢力集團的形成,最終導致了皇子之間劍拔弩張、兄弟鬩牆的局面產生,整個「九子奪嫡」的進程也就此被逐漸推向了高潮。
「八爺黨」的形成,康熙皇帝可謂是「功不可沒」。
眾所周知,八阿哥胤禩一直是「九子奪嫡」中人氣最旺、呼聲最高的皇子,並且其坐擁的「八爺黨」,也是所有政治集團之中,實力最為龐大的。
「八爺黨」中的皇子勢力,除了八阿哥胤禩之外,還包括了大阿哥胤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其中,胤禟、胤、胤禵,是因為與胤禩年齡相仿且從小相伴長大,同時欽佩胤禩的為人與能力,進而「心悅誠服」的主動對其進行扶保與支持。
至於大阿哥胤褆與八阿哥胤禩之所以能夠建立起密切的聯繫,則是出自於康熙皇帝的「安排」。
胤禩的生母是良妃衛氏,辛者庫出身,地位非常的卑賤,生育胤禩的時候是沒名沒分,並且是直到胤禩二十歲的時候才被冊封為嬪。在這樣的情況下,衛氏是不能夠撫養皇子的,於是康熙皇帝將幼年的胤禩交由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撫養。就這樣,胤禩與胤褆兩人雖不是一母所生,但卻為一母所養,關係非常交好。
而這也使得胤褆與胤禩可謂是相互扶保,相互提攜,並且在最開始的時候,胤褆是這一政治集團首推的皇位繼承人選,在胤褆徹底失去奪位資格後,胤禩也徹底走向了前臺,公開競爭皇位。
除了這一眾康熙皇子,在「八爺黨」的外臣勢力格局中,起到核心與支柱作用的便是幾大家族勢力,即以安親王嶽樂及其家人為代表的安親王家族,以明珠、納蘭揆敘為代表的葉赫那拉氏家族,以阿靈阿為代表的鈕祜祿氏家族,以佟國維、鄂倫岱為代表的佟佳氏家族。
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八爺黨」的勢力,幾乎都與康熙皇帝的一系列「安排」有著極大關聯。
作為胤禩最初的政治資本,安親王嶽樂家族,是康熙一手安排給胤禩的,原因就在於在康熙的指婚下,胤禩迎娶了安親王嶽樂的外孫女郭絡羅氏為嫡福晉,使得胤禩成為了安親王家族的「女婿」,就此獲得了強大的政治支持。
在嶽樂去世後,他的兒子們,包括繼任的安郡王馬爾渾以及他的弟弟景熙、吳爾佔等人,也皆是胤禩的鐵桿支持者。而正是這些人檢舉、揭發了「託合齊會飲案」,這才直接到了太子胤礽的二度被廢。
至於葉赫那拉氏家族,也是康熙「安排」給胤禩的。
前文中也說道了,八阿哥胤禩是由惠妃那拉氏撫養長大的,而惠妃那拉氏出身於權臣明珠所在的葉赫那拉氏家族,明珠倒臺後,明珠之子、翰林院掌院學士納蘭揆敘在朝堂上依然有著極高的權勢和地位。惠妃那拉氏本人,對於胤禩也是極為關愛、視如己出。就這樣,在大阿哥胤褆因為「魘鎮」太子胤礽被康熙下令削宗奪爵、圈禁終身之後,包括惠妃那拉氏在內的整個葉赫那拉氏家族,全部支持八阿哥胤禩。
在這之後,又在康熙的指婚安排下,本就與葉赫那拉氏家族有著密切生意往來的九阿哥胤禟與納蘭揆敘結為了兒女親家,進一步鞏固了葉赫那拉氏家族對於胤禩的支持。
與此同時,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的兩個親姐姐先後嫁給了康熙皇帝,即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與溫僖貴妃鈕祜祿氏,而十阿哥胤又是溫僖貴妃所生,並且阿靈阿與納蘭揆敘的關係極好,這也使得以遏必隆之子阿靈阿為代表的鈕祜祿氏家族徹底與八阿哥胤禩結盟,並且在整個「九子奪嫡」的過程中,為胤禩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雍正登基之後,曾這樣描述納蘭揆敘與阿靈阿對於胤禩的支持:
「揆敘挾其數百萬家貲,與阿靈阿等合謀買囑優童下賤,每與官民宴會之所,將二阿哥肆行污衊。京城言語謂千金買一亂者,人所共知者也。既明理者聽之亦不能辨其事之真假,無父無君,莫此為甚。」
而這一切,實際上都是康熙造成的。
至於佟佳氏家族選擇扶保支持八阿哥胤禩,既是「於公」,也是「於私」。
說其「於公」,是因為胤禩本人是謙遜平和,待人和善,並且能力出眾,就連雍正都對其這方面的表現都是非常的「欽佩」。
「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說其「於私」,是因為與其說是在支持胤禩,不如說就是在單純的反對太子胤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期間,佟國維的大哥、也就是康熙皇帝的親大舅佟國綱壯烈犧牲,佟國維認為這與太子胤礽的叔姥爺索額圖支援不利且對敵情隱瞞不報密切相關,甚至在戰後還彈劾索額圖借戰事「排除異己」,就此對索額圖以及其所支持的太子胤礽產生了極度的不滿與厭惡。再加上胤礽這一時期行事驕橫,對於佟國維及其女兒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都是極為的不敬,這也讓佟國維對其更加反感。
於是乎,在康熙一系列的有意無意的安排之下,龐大的「八爺黨」勢力就此形成,並且可以說是康熙「兩廢皇太子」的主導力量。儘管後來因為「斃鷹事件」,八阿哥胤禩徹底從「九子奪嫡」中出局,然而「八爺黨」集團馬上選擇扶保支持十四阿哥胤禵,進而在此後依舊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登基之後的雍正對整個「八爺黨」是恨之入骨,不管是康熙皇子還是王公大臣,幾乎都遭到了雍正的嚴懲,結局非常的悽涼。
三阿哥胤祉,康熙「欽點」的「太子黨」成員。
在康熙「兩廢皇太子」的過程中,除了雍正頗有用心的選擇絕對中立以隔岸觀火外,幾乎所有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都站在了太子胤礽的對立面,除了三阿哥胤祉。
實際上,胤祉之所以力挺太子胤礽,也與康熙的「安排」密不可分。
康熙十三年(1674年),胤礽出生,而在他出生僅僅兩個時辰之後,胤礽的生母、也是康熙皇帝結髮妻子赫舍裡皇后去世,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將年幼的胤礽託付給了自己當時非常寵愛榮妃馬佳氏撫養,榮妃馬佳氏也就成為了太子胤礽的養母。
康熙十六年(1677年),榮妃馬佳氏為康熙皇帝生下了皇三子胤祉,為了讓馬佳氏更好的撫養胤礽,康熙不惜將胤祉送出宮外撫養,直到多年後才重新回到馬佳氏身邊,與胤礽共同為其撫養。
所以在當時榮妃馬佳氏的膝下也就有了三個孩子,親兒子胤祉,養子胤礽,還有就是康熙最為喜歡的女兒、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
康熙對於胤祉的培養要求非常的高,胤祉不僅是所有康熙皇子中,學問最深、知識面最廣的,並且是精通騎射,各方面能力都是出類拔萃。當然,其目的還是要讓胤祉更好的輔佐胤礽,而胤祉也對於自己的這位太子哥哥,禮敬有加。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一廢皇太子」後,正是胤祉多方打探搜集,找到了大阿哥胤褆「魘鎮」胤礽的證據,最終讓康熙找到了復立胤礽皇太子之位的理由,胤祉也憑藉這份「功勞」,被康熙晉封為親王。
而也正是康熙此前的「安排」,讓胤礽和胤祉建立了非常好的感情,才使得胤祉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拉了自己的這位太子哥哥一把,也算沒有枉費康熙此前的一片「苦心」。
雍正,更是在康熙的安排下,獲取了最為重要的兩大政治資本。
縱觀整個「九子奪嫡」的進程,由於雍正一直奉行「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並沒有主動的緣結朋黨,擴充勢力,然而,康熙卻「送」給雍正兩位重要人物,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了「扭轉乾坤」的作用,成為雍正成功上位的基礎。
這兩位康熙「安排」給雍正,進而使得雍正能夠順利登上皇位的功臣便是隆科多與年羹堯。
隆科多,佟國維之子,在整個佟佳氏家族都在支持八阿哥胤禩的情況下,隆科多選擇了支持雍正,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所有康熙皇子中,雍正與隆科多的關係無疑是最為密切的。
同胤禩的情況一樣,雍正的出身也並不高貴,其母德妃烏雅氏在生育雍正的時候也僅僅是一介內務府出身的宮女,於是,雍正是被康熙安排給後來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的。而這位佟佳氏皇后,正是隆科多的親姐姐,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所有康熙皇子論輩分都應該叫隆科多舅舅,可唯獨只有雍正與隆科多的「舅甥」關係是有理可依,名正言順的。
不僅如此,康熙晚年的時候,將雍正的兒子弘曆接進宮中培養,並且安排貴妃佟佳氏撫養弘曆。而這位佟佳氏貴妃,也是隆科多的親姐姐。
可以說,隆科多的親姐姐先後撫養了雍正和弘曆這對父子,從而就此與隆科多有了密切的聯繫,再加上此前的雍正勢單力薄,扶保雍正可以實現政治利益最大化,這也就使得隆科多有站在雍正一邊成為了一種必然。
至於年羹堯加入雍正的陣營,則更是康熙皇帝一手「操辦」的。
年家本是明朝的官宦世家,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松錦大戰中,年家成為了皇太極的俘虜,被編入漢軍旗包衣佐領下成為僕役,之後便隨同順治皇帝入關。順治十二年(1656年)年羹堯的祖父年仲隆通過科舉考中了進士,使得年家就此脫離了奴籍,被編入鑲白旗漢軍第五參領第一佐領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冊封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為雍親王,並將鑲白旗漢軍第五參領下以及鑲白旗滿洲第三參領下全部劃給了雍正。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年羹堯全家正式被劃歸由雍正統領。
不僅如此,在康熙五十年(1710年),出於對年羹堯的父親、時任湖廣總督的年遐齡的賞識,康熙特意安排雍正迎娶了年遐齡的女兒,也就是年羹堯的妹妹年氏為王府側福晉,使得雍正與年羹堯以及整個年家的關係更加的密切。而除了年羹堯,以及他的父親年遐齡,他的兄長年希堯也在當時極富名望,可以說這雍正與年家的聯姻,讓雍正的實力得到了「指數級別」的增長。
在這之後,年羹堯更是成為了川陝總督一級的封疆大吏,進而對其在「九子奪嫡」後期最為重要的競爭對手,十四阿哥胤禵形成了極大的牽制,雍正登基之後又率兵平定了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徹底幫助雍正穩定了皇位。
而這一切的得來,都有賴於康熙從中的「牽線搭橋」,使得包括年羹堯在內的整個年家,就此以「藩邸故人」與締結姻親的關係,加入到了雍正的陣營之中。
除此之外,不得不說的是,與雍正關係交好的十三阿哥胤祥,也是被康熙「安排」給雍正的。
胤祥年幼的時候,其生母、也就是後來的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去世,於是康熙將胤祥交由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撫養,就此與雍正相識。
由於胤祥出身卑微,並且幼年喪母,包括太子胤礽、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在內的眾多皇子時常對其進行欺凌,只有雍正對他關懷備至,再加上兩人從小都有被他人撫養,「寄人籬下」的相同經歷,更是建立了強烈的同理心。
胤祥也就這樣成為了雍正的「死黨」,不僅在「九子奪嫡」的關鍵時刻為了力保雍正不惜犧牲自我,遭到了康熙的嚴懲,在雍正登基之後,他又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與雍正共同開創了一段「千古君臣兄弟」的佳話。
如果從康熙的本意上來說,他做出上述的安排,或是出於祖制的要求,或是對外臣的安撫與拉攏,或是為了維繫朝局的穩定與平衡,並無為人詬病之處。但是令康熙沒有想到,在經過他一系列有意無意的「安排」之後,眾位參與奪嫡的皇子,勢力不斷擴張,影響力不斷壯大,最終擁有了與太子胤礽一較高下的資本。
在太子胤礽最終被康熙廢黜後,各個奪嫡政治勢力集團之間,又一次展開了角逐與較量,弄得皇子之間關係交惡,朝堂上更是矛盾重重,朝局也為受到了極大影響,直到之後乾隆朝初年,才得以最終平復。
從這個角度來看,康熙對於「九子奪嫡」的發生,無疑是難辭其咎的。
然而,康熙卻也是「無辜」的。作為父親,他為兒子們深謀遠慮,渴望每一位皇子都能有所發展;作為帝王,他要考慮的是全盤的利益與全局的平衡。如果真的要怪,那就只能怪他過高的估計的人的「貪慾」,同時也過低的估計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所帶來的「誘惑」。
而面對如此骨肉相殘、兄弟鬩牆的慘烈局面,康熙皇帝的內心之中,除了無比的悲慟傷感,剩下的也就只有無可奈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