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諸皇子畫像:圖6王爺被毒死,圖9是「大將軍王」

2020-12-12 騰訊網

「九子奪嫡」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皇位爭奪,康熙的九個皇子和朝中大臣參與其中,並分為五派,分別是以大阿哥胤禔為核心的「大千歲黨」、以太子胤礽為核心的「太子黨」、以三阿哥為核心的「三爺黨」、以四阿哥為核心的「四爺黨」、以八阿哥為核心的「八爺黨」。在皇位爭奪過程中,「大千歲黨」因野心太過暴露,率先敗下陣來,大阿哥胤禔被削爵囚禁,雍正12年12月14日幽死府中。

太子胤礽。他是「太子黨」的核心人物,其生母赫舍裡氏是康熙皇帝的髮妻,子以母貴,不到兩歲就被立為皇太子。與影視劇中不同的是,胤礽天資聰穎,文武雙全,深得康熙喜愛,因此相較於其他皇子康熙對他太子過於縱容和溺愛,這也導致「太子黨」勢力日益做大,胤礽也慢慢變得驕橫暴躁。太子的惡行讓康熙對其失望,日益做大的「太子黨」也對康熙的皇位造成了威脅,於是太子胤礽兩度被廢,最終幽死禁宮。

皇三子胤祉。胤祉在諸皇子中奪嫡的動作最小,作為一個「文人皇子」,在他的身邊並沒有什麼朝中重臣,只是一群文人。因此即便他有奪嫡的心,也沒有這個實力。雍正即位後,以他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將他發配到馬蘭峪為康熙守陵。怡親王胤祥死後他並無多少哀悼之情,加之私下時常發牢騷,雍正知道大怒,將其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直至老死。

四阿哥胤禛。以胤禛為核心的「四爺黨」是眾多爭奪皇位勢力中最為低調的一支,他不僅不動聲色,而且還故意掩飾自己對於皇位的覬覦,這讓康熙皇帝對其充滿了好感。不顯露不代表沒有,胤禛很早就開始為皇位爭奪暗中積蓄力量,他的親信雖不多,但是位置個個很重要。尤其是到了康熙駕崩前夕,京城內有隆科多(九門提督,負責京師門禁守衛)和十三爺胤祥(部下多為京師衛戍部隊的各級指揮官),京城外有年羹堯手握重兵,最終四爺黨勝出。

八阿哥胤禩。以他為核心的「八爺黨」是眾多奪嫡力量中最為強勁的一支,皇子中九、十、十四阿哥皆為其黨羽,朝中大臣擁戴者眾多。胤禩出身低微,其母良妃衛氏原系辛者庫罪籍,因此並不能給他帶來什麼「背景」優勢。但他待人隨和,通曉事故,聲望極佳。但是他的勢力過於鋒芒畢露,招致康熙的不滿和打壓,最終無緣皇位。雍正根基穩固後將其削爵圈禁,並將其名字改為「阿其那」(滿語中貶低辱人之意)。

九阿哥胤禟。「八爺黨」成員,雍正登基後他被發配西寧,後別革爵、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雍正還將他的名字改為「塞思黑」(滿語中貶低辱人之意)。後來胤禟在獄中被折磨而死,也有說是被毒死的。

十阿哥胤䄉。「八爺黨」成員,他是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外孫。雍正登基後將其圈禁革爵,直到乾隆年間才被釋放,並授予輔國公爵位,死後以貝子規格下葬。

十三阿哥胤祥。他是「四爺黨」成員,也是眾多皇子中與雍正最為親密的一個。早年胤祥深得康熙喜愛,但因捲入奪嫡失寵遭到圈禁。康熙去世次日,雍正便任命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並升其為怡親王,後加封世襲罔替,胤祥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怡親王因勞累過度導致舊疾加重,最終病故。

十四阿哥胤禵。他是「八爺黨」成員,他與四阿哥胤禛是同母兄弟,但在政治上卻是敵人。他善於用兵,1718年,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康熙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封大將軍王。胤禵本想以此立下軍功,但不成想康熙就在此期間駕崩。等他回來時江山已經易主。隨著雍正地位的鞏固,他開始打擊胤禵,先將其革去王爵,降為貝子,後又革去其貝子爵位,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乾隆繼位後將其釋放,並封為郡王。

相關焦點

  • 康熙年間九子奪嫡,四皇子的逆襲,依靠的究竟是什麼?
    細數歷朝歷代的奪位之爭,最令人心驚肉跳的,莫過於在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那么九子奪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康熙12年,以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為首的藩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起兵叛亂。從康熙登基以來,就想盡辦法要削藩。各地藩王內心惶恐不安,最終引發了這場動亂。
  • 康熙時期,為何會發生「九子奪嫡」?安安穩穩做個王爺不好嗎?
    在中國歷史上,皇子爭奪皇位之事基本上貫穿了封建王朝的始終。只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於歷史上其他爭儲事件無疑更加精彩、更加殘忍些,而且歷史上僅此一例。因此「九子奪嫡」便成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這裡很多人就會問,康熙的那些兒子安安穩穩地做個王爺不好嗎?非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趟這趟渾水。
  • 「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其實康熙最終長大的兒子也有二十個,並不是每個人都參與的奪嫡,可見有人並不熱衷於皇位,為何偏偏是這九個?這其中有各種原因。
  • 康熙朝出現的「九子奪嫡」,到底怎麼回事?一場兄弟之間的淘汰賽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廢,儲位虛懸,而業已成年,各自擁有黨羽勢力的諸位皇子之間遂展開了對儲位的瘋狂爭奪。「九子奪嫡」事件,正式拉開帷幕!皇子集團劃分所謂「九子奪嫡」,並非康熙皇帝的九位成年皇子之間的各自為戰,互相攻擊,而是有著具體原因的相互結盟,形成集團而後進行的互相攻擊。
  • 雍正繼位後,「九子奪嫡」各位阿哥的真實下場
    九子奪嫡,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0個兒子和8個女兒活到成年。諸子均隨「胤」字,雍正帝胤禛即位後為避帝王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我們看看九個皇子的結局。一、胤禔(yìn zhī)(1672年-1735年)清聖祖康熙帝庶長子,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殤,故為皇長子。母為惠妃納喇氏。1698年封為直郡王,1708年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幽禁,在高牆內度過27個春秋,63歲逝世。
  • 九子奪嫡,為何最後的贏家是他
    上部叫君臨天下之九子奪嫡,下部叫君臨天下之血濺太和殿。這部劇非常經典,以前讀書上學的時候,每當寒暑假的時期,總能在黑白電視機上看到。我自己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的確是很經典。這部劇裡有幾個比較出名的演員。比如飾演雍正皇帝的江華,飾演前期輔佐雍正爭奪帝位的湯鎮業,古裝劇熟面孔甄志強,扮演年羹堯年大將軍的徐錦江等等。
  • 九子奪嫡:一廢太子,6位皇子受到牽連,為何僅大阿哥被圈禁終生
    太子被廢、儲位虛懸,讓諸位皇子之間的皇位爭奪逐漸公開化、明朗化,再加上之前和太子胤礽交往的皇子,以至於皇長子胤褆、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共計6位皇子被捲入了這場儲君之權和皇權之間的鬥爭。
  • 康熙為何不制止「九子奪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這是祖宗的規矩
    但即便是如此文治武功的康熙皇帝,在自己的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還是留下了遺憾,「九子奪嫡」正是在康熙時期發生的。按照一般的邏輯推導,延續了自西周以來宗法制度的封建王朝,是必定以嫡長子作為權力核心繼承人的首選地,那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
  • 「九子奪嫡」的始作俑者是誰,康熙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9.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10.2002年12月20日,盧武鉉當選韓國第十六屆總統清朝,康熙朝後期發生了「九子奪嫡」事件,演變成一次影響巨大的政治「地震」,而此次事件的導火索——太子胤礽的廢立,究其根本原因,恐怕康熙難逃其咎。
  • 康熙朝「九子奪嫡」的時候,甄嬛、若曦、晴川都在幹什麼?
    「九子奪嫡」,發生於康熙皇帝諸位皇子之間的儲位之爭,其持續時間之長、爭奪手段之毒辣、最後結局之慘烈均為歷史之最。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太子胤礽首次被廢,「九子奪嫡」正式拉開帷幕;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基為帝,成功升級為雍正皇帝;再到雍正皇帝登基後血腥清算昔日奪嫡政敵,圈禁甚至毒殺皇室兄弟;甚至,直到乾隆朝初期的「弘晳逆案」被扼殺後,「九子奪嫡」才算正式結束。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九子奪嫡」橫跨三朝、持續30餘年。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皇帝只有一位,王爺卻有很多位,甚至數十位。提起康熙帝晚年的歷史,九子奪嫡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參與奪嫡的九位阿哥可謂都是人中龍鳳,為了奪嫡進行了一場長時間的殘酷「文鬥」,雖然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沒有兵戎相見,但是結局卻慘烈無比,比之唐朝慘烈的玄武門之變也毫不遜色。
  • 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
    春風無十裡|文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如果說起歷史上最激烈的帝王爭奪戰是什麼呢,清朝的「九子奪嫡」是一定能排上前三的,不過都說「九子奪嫡」很激烈,那到底有多激烈呢,其實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激烈程度。
  • 「九子奪嫡」期間的四阿哥胤禛,勢力很弱?你絕對誤會了
    「九子奪嫡」的最後時期,基本就成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之間的對決。胤祉生母榮妃,居於「四妃」之末,比之胤禛生母德妃尚且不如,較之胤禛養母孝懿仁皇后更是差別明顯;胤禩生母良妃,出自辛者庫,更是無法和胤禛的出身相比;胤禵和胤禛乃係一母同胞,兩者之間也是明顯差了一個皇后養母。
  • 九子奪嫡其實並不僅僅是為了權力,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
    首先要明白九子奪嫡是哪九子?這九子又有哪些能力,九個人各自為營爭位置是不大可能的,那麼抱團在一起是因為什麼?安安穩穩的做一個太平盛世的王爺不好嗎?為什麼非得趟這趟渾水呢?康熙皇帝是一個多子的皇帝,一生共有35個兒子其中只有24個兒子活到了成年,但是只有九個兒子參與了奪嫡。
  • 康熙的兒子,因一女人未參與九子奪嫡,結果活到77歲
    在古代歷史上,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從而手足相殘的事情時常發生。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清朝的九子奪嫡了。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權,私下拉幫結派,暗地陷害兄弟,明面瞞天過海,呈現了好一出大戲。而在康熙的兒子中,有一個因一女人未參與九子奪嫡,結果躲過了雍正的清洗,並活到了77歲。此人就是皇十二子胤祹。在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中,年紀最小的是皇十四子胤禵,也就是雍正的同母弟。這是因為胤禵之後的皇子年紀還小,所以無法參與爭奪。那麼胤祹比胤禵年長,為何卻沒有參與奪嫡呢?
  • 《雍正王朝》中的「九子奪嫡」說的是哪九子,各自都有什麼勢力?
    所謂「九子奪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個兒子所參與的一場奪嫡之戰,這九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這九位皇子分屬五個不同的勢力。其中大阿哥胤禔為一黨,是為大爺黨。
  •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晚期,皇子們為奪帝位,相互內鬥的宮廷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分為二派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 九子奪嫡,勝出的為何是悶不作聲的四阿哥?難道對遺詔動了手腳?
    九子奪嫡,勝出的為何是悶不作聲的四阿哥?難道對遺詔動了手腳?在康熙晚年間,曾發生過一樁重大事件,那就是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顧名思義就是康熙的九個兒子爭奪儲位,當時整個事件不僅在各個皇子中展開,還牽連到了整個朝廷,大臣們都參與其中,鬧得是烏煙瘴氣,不得安寧,互相勾結黨派,皇子們不顧手足互相殘殺,但熟知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最終勝出的是平日裡處事低調且不吭不哈的四阿哥,傳言是篡改了遺詔,到底如何,我們來分析一下。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此後「藩王不得進京」便成為明朝的祖訓,直到清朝建立,而清朝不但不沿用明朝這一制度,反而是將所有王爺、皇子、公主郡主全部「關」在京城,特別是愛新覺羅皇族更是半步不得離開京城,除非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按照清代「錫爵之本意,酬庸為上,展親次之,故有皇子而反封貝勒、貝子、公者」,比起明代皇子來,的確要嚴謹的多。
  • 清朝九子奪嫡,為何偏偏少了十二阿哥?實力不足還是另有原因
    清朝九子奪嫡,為何偏偏少了十二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