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對於江湖術士——張德明,康熙為何如此寬容?帝王心術

2020-12-26 清朝那些人

對於「張德明事件」,鄔思道有過一段極為經典的論斷:

「幾個人弄來個江湖術士,一邊裝鬼一邊捉鬼,這齣雙簧實在是不見得高明啊!」

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的論斷,鄔思道甚至另闢蹊徑,將張德明所言「八王大」、「八大王」測出了另外一層意思——「大王八」

只是,「大智近妖」的鄔思道畢竟只有一位,對這類「鬼話」深信不疑的朝臣卻大有人在。正如皇四子胤禛的擔憂:

「鬼話說多了,這信的人也就多了;信的人一多,這鬼話也就變成神話了。連皇上也說多少代表點民意,我真懷疑啊,皇阿瑪是不是真的老了!」

也就是說,這齣「鬼喊追鬼」的戲碼還是取得了預期效果,甚至連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都很有可能被蒙在鼓裡,被皇八子胤禩蒙蔽。

只是,康熙皇帝果真被蒙蔽了嗎?

我們來看鄔思道的說明:

當今的皇上真是古往今來少有的聖主啊!,他老人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儒學的各門各派,更是深究其理土木三分;而對左道旁門歷久就是深惡痛絕。

一位如此英明,一位對旁門左道如此深痛惡覺的聖主,自然不會被這樣的雕蟲小技蒙蔽!

只是,正如鄔思道所言:「但是這一次,皇上為何對那個姓張的術士就如此寬容呢?」

其實,康熙皇帝在當時就已經給出了解釋。

皇八子胤禩將張德明交給康熙皇帝以後,康熙皇帝有一段態度表述:

「江湖術士在發生天災,或者是政局動蕩的時候,往往危言聳聽!這種事,歷朝歷代屢見不鮮,你也是看得重,他越是上勁兒;你不理他,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請注意康熙皇帝的這句話,這真就是康熙皇帝對「江湖術士」的態度?

當然不是!

其實,這段話是康熙皇帝對皇八子胤禩的敲打,而且胤禩還沒聽出來!

如果康熙皇帝下令嚴查「張德明事件」,勢必會引起朝野議論,甚至會把這件事弄得天下盡知。如此一來,這件事能不能查清尚不可知,但皇八子胤禩的「天生皇帝命」是鐵定會深入天下人心。

也就是說,康熙皇帝越是「看重」這件事,皇八子胤禩就會越「上勁兒」,就越是胤禩想要看到的結果;但如果康熙皇帝「見怪不怪」,將這件事的影響扼殺於搖籃之中,那麼胤禩的目的不就「其怪自敗」了嗎!

很明顯,康熙皇帝對這件事的曖昧態度並不是胤禩想要看到的結果,所以,他還得繼續加碼:

「皇阿瑪的堂堂正氣、蕩蕩胸懷的確能鎮壓百邪,但是在百官議舉儲君的時候,此人如此妖言惑眾,必定使人心混亂,也必定使議舉不公。因此,兒臣懇請皇阿瑪將張德明發付有司衙門以治罪。以杜謠言、以正視聽。」

如果康熙皇帝剛才對這件事還有著懷疑的成分,但皇八子胤禩的這段話一出,他就能確定這件事的幕後主使就是皇八子胤禩本人。

表面上看,胤禩的這段話很符合其「賢能」的一貫表現,更是其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正面形象。只是,認真想來,這不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不打自招嗎?就連康熙皇帝都沒在意張德明對「議舉儲君」造成的影響,皇八子胤禩真就那麼賢明,唯恐張德明會為自己拉來太多的薦章?

拉倒吧!都是拼命奪嫡的皇子,你裝什麼「願為賢王」,襟懷磊落啊!

只是,康熙皇帝接下來的一句話又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八阿哥能有這個態度,很好,襟懷磊落!其實,真還有一層意思沒有明說,那就是江湖術士的話也不能一概視為謠言,因為他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這是康熙皇帝對皇八子胤禩的支持態度?或者,這是康熙皇帝對三位上書房大臣的暗示,提醒他們都來支持胤禩成為新任儲君?

恰恰相反!

這是康熙皇帝給予三位上書房大臣的隱晦敲打!

憑什麼處罰張德明,他不過是混口飯吃罷了;朝中官員甚至是上書房大臣,不也是為了自己的官職祿位、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拼命支持皇八子胤禩嗎?這些官員的意見自然不能算是「謠言」,當然也是「民意」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在康熙皇帝眼中,也只是「妖人」,只是「鬼話」罷了!

說白了,這就是康熙皇帝對三位上書房大臣的直接警示:你們中間有沒有「張德明」,好自為之

康熙皇帝的敲打,三位上書房大臣聽懂了沒有呢?

深通上意的張廷玉,自然不需要提醒;搖擺不定的馬齊,也只是跟在佟國維的身後而已;所以,只要明確了佟國維的反應,就能明確康熙皇帝的敲打目的有沒有達到。

當天晚上,佟國維就召集了諸多朝臣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局勢越來越明晰了,皇上心中默定的太子八成是八爺,你們趕緊聯繫手下的人,聯名上個公折保舉八爺!」

佟國維,一個追隨康熙皇帝的時間遠超張廷玉的老臣,對康熙皇帝的了解還能比不上鄔思道?就連鄔思道都知道康熙皇帝「對旁門左道,歷來深痛惡覺」,佟國維會不知道?如此拙劣的「鬼喊捉鬼」荒唐戲,佟國維真就認定已經瞞過了康熙皇帝?

其實,正因為佟國維領會了康熙皇帝的敲打,才會有這樣一道命令!

別忘了康熙皇帝的明令:「在京四品以上,地方二品以上的官員,均能擇賢舉薦」,佟國維為何非得安排手下「公折聯名」舉薦皇八子胤禩呢?

一旦「公折聯名」,就勢必會觸及康熙皇帝對「朋黨」的忌諱,佟國維難道會不知道?

如果佟國維真明確了康熙皇帝對新任儲君的「默定」,還能如此冷靜,為何不趕緊跑到八爺府給自己弄一個「第一擁立功臣」

其實,從康熙皇帝處理「張德明事件」的態度,佟國維就已經能夠明確皇八子胤禩沒戲了,就已經開始為佟氏家族後輩的崛起布局了!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康熙臨終為何要重用隆科多?這才叫帝王心術的巔峰
    在整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隆科多始終處在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搖擺之中,讓其選擇站位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利己原則」!隨著康熙皇帝的身體狀況逐漸發展,「九子奪嫡」也逐漸行至最為關鍵的時刻。在當時的複雜局勢下,被圈禁於宗人府已經長達10年的皇十三子胤祥不能被釋放,這樣才能儘可能的麻痺「八爺黨」,才能充分保證康熙皇帝的傳位計劃順利實施。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導讀:歷史上的張廷玉和《雍正王朝》中的演繹稍有不同,康熙年間僅官至「吏部左侍郎」,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組織部副部長,而並非劇中相當於宰相的「上書房大臣」。行至雍正朝,張廷玉才逐漸走向仕途的巔峰,成為雍正朝時期乃至整個清朝時期的漢臣巔峰代表。
  • 雍正王朝:太子要學李世民,康熙為何重用胤禛和胤禵應對?大智慧
    如此前提下,太子胤礽想要武裝政變成功的概率本就微乎其微,以至於康熙皇帝在遠離京畿的情況下,只用了三道詔書就平息了這場叛亂。只是,這三道詔書卻絕對不簡單,而是康熙皇帝帝王心術的巔峰表現!既然康熙皇帝已經默認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儲身份,為何還要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隸屬「八爺黨」的皇十四子胤禵呢?就算皇十四子胤禵乃係帶兵出身,可此時隸屬於「四爺黨」皇十三子胤祥還沒被圈禁呢,為何就不能將這個任務交給更能出色完成的胤祥呢?
  • 雍正王朝:「鬼喊捉鬼」的戲碼,很拙劣?其實,這場演出很完美
    百官議舉新任儲君的過程中,江湖術士張德明在皇八子胤禩的府邸上演了一出「鬼喊捉鬼」的戲碼,弄得朝廷百官幾乎一致認定了胤禩的「天生皇帝命」。畢竟,「大智近妖」的鄔思道,只有一位;畢竟,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只有一位。
  • 雍正王朝:八阿哥胤禩,為何沒能奪嫡成功?有胤禵在,想成功太難
    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皇八子胤禩雖然有著「以賢名收買人心」的險惡用心,但其畢竟憑此手段聚攏了一大批皇室兄弟、朝堂重臣的堅定擁護。「刑部冤案」審結後,被晉封為郡王爵位的皇八子胤禩成功向皇儲位置邁出了一大步;「議舉新太子」,朝堂上下幾乎一邊倒的舉薦態度又讓其無限接近皇位繼承人的身份。
  • 二月河說《雍正王朝》可以打80分,為何對《康熙王朝》無話可說?
    雍正王朝是歷史劇的巔峰之作,演員表演到位,劇情跌宕起伏,非常好;而康熙王朝中的陳道明的表演非常做作古板有耍酷的嫌疑,陳總共沒演過幾部片子,圍城還可以,英雄裡的秦始皇更耍酷,最後一直在教育觀眾,太膚淺!康熙王朝沒有雍正王朝拍的好,我個人喜歡雍正王朝。
  •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同為二月河小說改編,但二者的風格截然不同
    該劇區別於《雍正王朝》的政鬥,主要側重描寫康熙大帝一生收鰲拜、平三藩、徵葛爾丹以及收服臺灣的光輝事跡,極具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康熙王朝》的收視率高達13%,雖然低於《雍正王朝》,但依然是大熱大火的「帝王歷史劇」,其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1分。《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同為二月河小說改編,但二者的風格截然不同。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 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雍正王朝:雍正明知胤祀是最大的政敵,為何任命他為總理王大臣?
    雍正繼位前,沒少和八爺黨都內部鬥爭,從江南籌款賑災到火燒百官行述等等,經歷了無數次驚心動魄地鬥爭,可在老爺子康熙死後,雍正一繼位,就任命胤祀為總理王大臣,這不僅讓眾大臣覺得匪夷所思,就連胤祀也表現出驚訝的表情。
  • 電視劇雍正王朝播出很久了為何還是那麼受人喜愛
    雍正王朝海報電視劇雍正王朝首播好像是在1999年,小編第一次看是在2003年,到現在已過去17年了,期間又復看了不下五遍,為何能對這部劇如此沉迷,是其中精彩絕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劇中人物其中焦晃老師飾演的康熙簡直把康熙帝演活了,他把一個憂國憂民又莊嚴的帝王演繹的淋漓盡致,把一個父親的威嚴和慈祥演繹的是入木三分。
  • 康熙和佟國維的巔峰對決——看懂這頓飯,就看懂了《雍正王朝》
    康熙皇帝,大清江山的統治者,《雍正王朝》諸多「人精」中的智慧擔當。佟國維,上書房首輔大臣,擁有「佟半朝」稱呼之佟氏家族的家主。一位是王朝的統治者,一位是朝廷的一把手,這兩位人物之間的對話無疑就代表了「帝王心術」和「官場智慧」的對決。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佟國維竟然絲毫沒有落於下風,甚至還能逼著康熙皇帝做出讓步。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斷續」,是在暗示什麼?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是整部劇中一位非常悲情的角色人物。他耗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所培養太子胤礽,最終遭到康熙的廢黜,王掞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此全部付諸東流,這對於他的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王掞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因為他雖然遭遇了如此重大的人生挫折,但依然對康熙、對整個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並且為了幫助他心中的「賢德」之君雍正順利登上皇位,不僅被遭到了康熙的罷黜,同時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實際上,在《雍正王朝》的原著之中,王掞在「斃鷹事件」之後保舉雍正為皇位繼承人,是他第二次就傳位問題向康熙進行勸諫了。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續斷」,是在暗示什麼?
    他耗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所培養太子胤礽,最終遭到康熙的廢黜,王掞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此全部付諸東流,這對於他的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王掞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因為他雖然遭遇了如此重大的人生挫折,但依然對康熙、對整個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並且為了幫助他心中的「賢德」之君雍正順利登上皇位,不僅被遭到了康熙的罷黜,同時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 唐國強和陳道明演雍正和康熙火了,為何焦晃演乾隆沒火,怎麼回事
    提起《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三部電視劇,都是有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三部電視劇,唐國強和陳道明火了,為何焦晃卻沒火起來?《雍正王朝》是三部曲中,第一個拍攝的。這部戲的故事很多,在九子奪嫡之後,雍正上位,開始一系列的改革制度。這部戲經過實力派唐國強和焦晃的演繹下,讓這部戲達到一定高度。《康熙王朝》是由陳道明飾演,這部戲從康熙被選定為儲君,到去世,除鰲拜,勤政、平叛準葛爾丹、收復臺灣等一路豐功偉績。陳道明飾演的康熙成為不可逾越的經典。
  •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個更經典?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個更經典?《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是兩部口碑都很好的電視劇,雖然與歷史真實或許有點兒差距,但是卻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歷史的複雜性。46集的《康熙王朝》在中國內地開播前,它的50集版本已在臺灣和香港播出,均取得了相當高的收視紀錄。在內地,《康熙王朝》的收視率達到了13%,全面超過了《雍正王朝》和《大宅門》的收視率。若論知名度,《康熙王朝》高於《雍正王朝》。
  • 雍正王朝: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終於撕開了盛世的虛偽面紗
    作為一部以改革為主旨的歷史正劇,《雍正王朝》似乎有點「偏離主線」——不管是前期的「九子奪嫡」,還是後期,「雍正新政」中的種種阻礙,大都以廟堂之上的權謀鬥爭與相互傾軋為主。打眼一看,似乎並沒有告訴我們,雍正為什麼要改革;所謂的「新政」到底好在哪裡。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為何會看上康熙的妃嬪?各取所需罷了
    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諸如四福晉、年秋月、阿蘭和喬引娣等女性角色看似遠離政治、遠離紛爭,實則與朝堂對決、奪嫡之爭緊密相連,甚至一定程度上推動和改變了皇位爭奪的最終結果。康熙皇帝的後宮妃嬪,和太子胤礽之間產生荒唐關係的鄭春華,就是這樣一位幾乎直接導致「九子奪嫡」事件出現的特殊女人。
  • 雍正王朝: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為何只是稱號,爵位還是貝子?
    雍正王朝電視劇距今已有21年之久,不只是在上映之初反響熱烈,斬獲多項大獎,更是歷經市場這麼多年考驗,有著源源不斷的觀眾加入好評大軍之中,可謂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經典之作。為何雍正王朝電視劇好評如潮呢?而除此以外,雍正王朝電視劇其實還隱藏著一條暗線劇情,那便是表面來看,這部電視劇雖然只是大體符合歷史走向,具體劇情則是參考糅合了其他時期歷史事件和野史,雖然不是真實歷史再現,但頗有深度,蘊含了各種道理;但是再細看,某種程度上來說,雍正王朝電視劇其實對於康熙、雍正時期的各種謎團,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有著自己別具一格的解釋,並且以劇情完美表現出來了;諸如歷史上雍正是否篡位的爭議謎團
  • 《雍正王朝》中佟國維舉薦八阿哥是真心的嗎?他究竟有何目的?
    《雍正王朝》裡佟國維舉薦八阿哥胤禩是真心的嗎?那還用問,當然是真心的了,佟中堂力薦八阿哥,其意之誠,其志之堅,可鑑天日。事實上,自從佟國維經過冷靜的分析,縝密的觀察,確信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就是胤禩後,他就開始一門心思的幫助胤禩上位了,真心實意,如假包換。
  • 精通帝王心術的乾隆,為何讓無能的嘉慶接班?歷史學者:龍種不好
    於是,他接受了胤禛的安排,在一次巧妙的時機,與康熙祖孫初見。一見之下,聰明伶俐的弘曆果然深得康熙喜愛,隨即便被帶入宮中養育。此後不久,胤禛便從九子奪嫡中勝出,成為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十三年便駕崩,臨終前傳位弘曆,即為乾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