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他,是清宮劇的絕對男主,和他的父親、爺爺一起,常年霸佔著歷史古裝劇熱搜榜的巔峰C位。
他,是歷代最長壽的帝王,所有皇帝加起來平均壽命不過52歲,而他卻活到了89歲,堪稱長壽神龜。
他,就是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
在滿文中,「乾隆」一詞的意思是「得到上天保佑」,而乾隆帝的一生也確實受到了上天的特別眷顧。他本人曾數次在詩文中提出,自己與追求風雅的宋代皇帝和武力的元朝皇帝都不同,要在保持滿洲皇帝民族特性的同時,達到中國儒家推崇的「內聖外王」的境界。
雖然這不免有些自誇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乾隆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俱臻高峰,他開創的康乾盛世,更是中國帝制時代最後也是最輝煌的盛世。因此,乾隆皇帝足以躋身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列。正如新銳歷史作者洪雷在《高宗乾隆》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
步步為營的清高宗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極善籌謀的傳奇帝王,他以莫大的智慧一步步攀上了權力頂端,並鑄就了封建時代政治、軍事、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空前輝煌!
洪雷擅長從全局的角度還原歷史人物和事件,並挖掘它們隱藏在歷史長河中的潛在關聯性。其觀點和文字看似荒誕絕倫,實則合情合理,常令人初聞時瞠目結舌,細思後唏噓不已。如今,洪雷畢十餘年之功,寫就了《高宗乾隆》這本歷史著作,讓我們可以隨著他的筆觸,一窺乾隆數十年帝王籌謀的各種細節。
弘曆年少時就具備了過人的眼光和機謀。當時,康熙帝在幾個皇子中猶豫不決,不知將來由誰繼承大統,這便是清史上有名的「九王奪嫡」之事。
自小慣見腥風血雨的弘曆深知,只要父親胤禛還是親王,自己便與皇位無緣;惟有御宇天下,才不會死無葬身之地。於是,他接受了胤禛的安排,在一次巧妙的時機,與康熙祖孫初見。
一見之下,聰明伶俐的弘曆果然深得康熙喜愛,隨即便被帶入宮中養育。
此後不久,胤禛便從九子奪嫡中勝出,成為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十三年便駕崩,臨終前傳位弘曆,即為乾隆帝。
新君即位,朝堂上暗潮洶湧,但任何風吹草動都被不動聲色的乾隆看在眼裡:
皇族篡逆,他先發制人,至此將親貴攔在了廟堂之外;官員腐敗,他大開殺戒,用鐵血手腕震懾人心;張鄂兩派黨爭,乾隆隱忍十餘年,一步步瓦解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在他的籌謀之下,張廷玉、鄂爾泰兩人落得身敗名裂,其派系也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自此,乾隆便走上了千古帝王的權力之巔。
在朝政之外,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也不能容忍準噶爾部禍亂邊疆,他力排眾議,兩次出兵徵伐,終於解決了這個三朝外患。隨後,他定回部,打金川,靖臺灣,降緬甸、安南、廓爾喀,確立了近代中國的疆域版圖。
但是,翻遍這本《高宗乾隆》,最令我感興趣的地方,不是這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帝王心術,而是他對身後事的安排。
我們知道,乾隆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十五阿哥愛新覺羅·顒琰,也就是嘉慶皇帝。
應當說,嘉慶皇帝並沒有過人的能力和才幹,最多稱得上是中人之姿。他在位期間,恰是清王朝從昌盛走向衰敗的轉折點和分水嶺。此後數年,浮沉亂世,大清王朝的國運從「康乾盛世」淪落到「嘉道中衰」。從此,神州陸沉,生靈塗炭,華夏子民遭受百年國恥,昔日的泱泱大國,險些山河破碎、永世沉淪……
細究起來,華夏國運衰敗的責任,一半在嘉慶身上,另一半則在選擇嘉慶繼位的乾隆身上。
那麼,聰明一世的乾隆皇帝,為何偏偏要選擇嘉慶接班呢?
針對這一問題,洪雷在《高宗乾隆》一書中犀利地指出,不是乾隆帝不想立賢,而是無賢可立!
換句話說,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雄主,已經把大清王朝的龍氣用盡了,到了乾隆這一代,龍種已經大不如前了。
據史書記載,乾隆帝一共有17個兒子,數量雖然不少,但卻有13個兒子死在了乾隆帝前面,其中就包括《還珠格格》裡那位我們熟知的五阿哥愛新覺羅·永琪。
因此,乾隆立儲的過程非常艱難,甚至可以說是充滿遺憾!
按照洪雷的說法,在乾隆的心目中,十五阿哥永琰並不是最符合他期望的接班人。永琰能力普通、內向老實,既沒有生龍活虎的滿洲勇武之風,又沒有殺伐決斷的領袖氣魄,除了平日裡學習用功之外,幾乎找不到什麼優點。
乾隆是不甘心把大好江山交給這樣一個接班人的,然而,相比剩下的皇子,永琰已經算是缺點最少的一個了。
當時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皇子共有四人,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永璇雖然年齡居長,但卻「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經常受到乾隆帝斥責。永瑆雖然博學多才,但卻愛財如命,持家刻薄,乾隆對他也不滿意。永璘更是不務正業,整天東遊西逛,乾隆壓根懶得管他。
永琰雖然天資平庸,沒啥優點,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明顯的缺點。換句話說,乾隆選擇永琰接班,頗有點「矮子裡面拔將軍」的意味,而這也讓這位一代雄主頗感無奈。
有一段時間,苦悶的乾隆甚至想效法朱元璋,繞過兒子們,直接把皇位傳給孫子。但考慮到朱元璋傳位給孫子後,造成江山動蕩的後果,乾隆也只好壓下這個念頭。再加上永琰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把自己的忠厚和勤懇表現淋漓盡致,讓乾隆實在找不出廢他的理由。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來到乾清門前,面對著皇子皇孫、滿朝文武,宣布了一個影響清朝未來命運的決定:「皇十五子冊立為皇太子」。
與此同時,乾隆還宣布,自己將在明年正月初一退位,正式傳位永琰,是為嘉慶帝。在做了三年太上皇之後,這位長壽皇帝終於撒手人寰,和他一生摯愛的富察皇后相聚於地下了。而忍耐了三年時光的嘉慶皇帝,也終於擺脫了乾隆的陰影,登上了權力巔峰。
然而,這位忠厚勤懇的帝王,一生碌碌無為,成為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存在感極低的一位平庸之君。他在位期間,朝政腐敗愈加嚴重,官場上各種潛規則變成明規則,導致各地民怨沸騰,財政虧空也是越來越大。到了這個時候,大清的整個體制已經從根基上腐爛了。
但洪雷同時也指出,把全部矛頭都指向可憐的嘉慶帝是不妥的。大清的根本問題不在嘉慶,而在乾隆。
乾隆是幸運的,他在位時期,大清王朝還處於上升和平穩的狀態,雖然也存在很多矛盾和問題,但還沒有達到失控的地步。乾隆的國庫是充裕的、百官是聽話的、江山是安定的,因此他才有足夠的精力和財力,去完成自己的「十全武功」,成為六下江南的「盛世天子」。
但與此同時,乾隆在處理諸如政府腐敗、糧食危機、民族矛盾、中外交流等重要問題時,並沒有採取疏導和改革的方式,而是鎮壓和封閉,一心營造「康乾盛世」的虛假繁榮。
結果,當所有矛盾激化到無可調和的程度時,便向一顆顆炸彈一樣,在嘉慶以及之後所有清朝帝王的任期內爆炸,最終的代價就是江山改朝、社稷換代,苦的卻是天下百姓。正如洪雷在書中總結的那樣:
這是大清王朝的悲劇,也是中國數千年專制制度的悲哀!
原價88元的《高宗乾隆》(步步為營的帝王籌謀)
京東特惠價66元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
為你生動再現傳奇帝王乾隆登上權力巔峰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