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如果不算出生不久就夭折的嬰兒來進行計算,我國古人的平均壽命大約在41歲左右;而我國一共出現了494位皇帝,其中有73人是死後被後人追封為皇帝,其餘的421人平均壽命僅為39.5。按理來說皇帝的生活是整個國家過的最好的,整天綾羅綢緞山珍海味,為什麼壽命還不及平均值呢?
很多人認為這個現象和心理壓力以及容易被人暗害有關。我國皇帝絕大多數都沒活過五十歲,上了70歲的只有18位。其中長壽皇帝榜(趙佗有爭議所以不算在內)前三的便是唐武周皇帝武則天(82歲)、梁武帝蕭衍(86歲)和清朝乾隆皇帝(89歲),其中乾隆皇帝是在位最久的長壽皇帝。
乾隆皇帝1735年登基,到了1796年正月初一(農曆)正好是乾隆皇帝登基的第61年。同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將皇位轉交給自己的兒子,三十五歲的阿哥愛新覺羅·顒琰,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嘉慶皇帝。為什麼乾隆會選擇退位呢?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他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大帝,而康熙大帝一共在位61年,自己不想超過祖父,於是便退位讓賢。
但是根據乾隆皇帝晚年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其實是一個權力欲望比較重而且好大喜功的皇帝,他會安心做一個沒有權勢的太上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乾隆在禪位之後還是霸佔著獨屬於皇帝的養心殿批閱奏摺。在退位之後的第18天,乾隆在圓明園召見了他國使者,表示:「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1799年農曆正月初三乾隆去世,嘉慶終於擺脫了父親的束縛,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皇帝。那麼乾隆當太上皇的這三年主要在幹些啥呢?首當其衝的是白蓮教起義,在1795年的時候川楚地區的白蓮教徒就已經開始謀劃。乾隆在位時期國富民窮,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吃不上飯,再加上清軍在當地的駐軍不多,所以白蓮教發展非常迅速。
白蓮教8年之後才基本平息,所以乾隆這三年一直在對付白蓮教。之後乾隆關心的就是自己兒子嘉慶的動向,李淵作為太上皇退位給了李世民之後相當於被自己的兒子軟禁,乾隆也不想重蹈覆轍,所以一直不讓嘉慶接觸大事。在這三年乾隆還提拔了和珅做軍機大臣,幫助自己批閱奏摺。和珅被乾隆捧到雲端,也埋下了殺身之禍,乾隆死後的第十五天和珅就被嘉慶處死,和珅也是被坑得不行。
在二十世紀乾隆一直被認為是明君,但是漸漸地很多人對乾隆的「明君」頭銜提出了質疑,因為乾隆晚年過於奢侈,將整個國家都敗光了。雖說乾隆時期清朝經濟達到了頂峰,佔世界總gdp的25%,但是從唐宋開始就一直領先世界,宋朝gdp佔了世界三分之一還多,明朝gdp大約是世界的30%,乾隆這25%實在是不夠看。
從西方國家來訪的情況來看乾隆似乎也很無能。元朝《馬可波羅遊記》形容我國遍地是黃金,人人都有金屋;明朝西洋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札記》中記載的明朝物產豐富,百姓彬彬有禮談吐文雅;1793年英國馬爾嘎尼拜訪乾隆寫下的《馬爾嘎尼大清回憶錄》卻說:「人人思想麻木,遍地都是乞丐,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從這對比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乾隆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