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什麼難出建築設計大師?| 臺灣建築設計現狀

2021-01-14 設計與管理

來源:青年建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01.

臺灣的建築師制度


在臺灣,建築師是很嚴肅的職業稱呼,只有通過了高等專技考試 (等級相當於公務員高等考試) ,註冊後加入公會,才能稱建築師。而沒有通過考試的,只能自稱建築設計師。許多在臺灣比較有影響力的設計師多半是室內設計師兼做建築設計的工作,不能稱上「建築師」,能稱上大師的更是寥寥無幾。


在建築師組成上,現在有青黃不接的趨勢,中生代建築師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但不算有力。這跟臺灣地區本身模糊糾結的政治、文化定位有關。


有新意的建築師雖然在不斷出現,但是很難說是本土環境成長的,幾乎都有日本、美國的教育經歷,受到這些地方建築文化的極大影響。老一輩的建築師比較厲害,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很多都沒能閃耀足夠的光彩,讓人嘆息。



02.

國際大師的舞臺


和大陸一樣,臺灣最近幾年做了很多大工程,開展了很多設計競賽,吸引了很多著名建築師參與。從這些項目中我們可以窺探到臺灣對國際建築大師還是有一定的認可度,也讓我們不禁思考起這個主題,臺灣本土的建築大師在哪裡?


庫哈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該項目由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奧勒·舍仁(Ole Scheeren)領導,以3個劇院(1個1500座的圓形劇院,2個800座的立方體劇院)為基礎,將它們插入一個用波紋玻璃包裹的中心立方體。


© OMA by David Gianotten


該方案將三個劇院的所有舞臺設施都布置在中央的立方體中,考慮到劇院可以獨立使用或組合使用的靈活性,擴大了實驗表演的可能性。這種新的舞臺和座位的安排包括了公共流通,使後臺的部分向公眾開放。

坂茂:臺南藝術博物館



2014年,日本建築大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坂茂在全球招標競爭中勝出,贏得臺南美術館的設計。設計中,交錯排列的體量如瀑布般落下,形成博物館的綠化景觀,建立起迷人的空間關係。美術館於2019年1月27日正式開幕,館藏著臺灣和海外藝術家400多年的作品和手工藝品。坂茂設計的部分是構成臺南美術館的兩棟建築之一。另一個是建於1930年代的舊警察局內的另一個畫廊,該畫廊目前正在裝修中。


建築立面以白色為主,共分為五層,由2508㎡的展覽空間組成,展覽空間之間散布著戶外露臺,樓梯和入口。美術館設有劇院,兒童藝術中心,工作室,禮品店,咖啡廳和餐廳。


坂茂說:「我想到的是一種建築類型學,其中美術館和公園的活動不是分開的,而是一個整體,可以從博物館內部自由進入公園,或者讓公園參觀者在不知不覺中實現 ,進入並欣賞博物館。」


© 坂茂事務所


 © 坂茂事務所


Mecanoo: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2018年10月開幕啟用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由荷蘭建築事務所Mecanoo設計。衛武營是全臺最大藝文場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屋簷文化表演類建築,它包含5個現代化的藝術表演空間,包括可容納2236個座位的歌劇院,1981個座位的音樂廳,1210個座位的劇場,434個座位的演奏廳以及將建築與亞熱帶公園相連接的屋頂露天劇場。


© Iwan Baan

© Iwan Baan


© Iwan Baan

© Iwan Baan





MVRDV+LLJ Architects:臺南新化果菜市場


MVRDV為臺南新化果菜市場設計了一個「梯田式的大屋頂」。屋頂種菜,底下買菜的想法十分新穎。梯田式屋頂的高度逐步降低,與地面相接,人們可以走上露臺。內部挑高的空間還可以提供充足的自然通風。


©MVRDV

©MVRDV

©MVRDV

©MVRDV


扎哈·哈迪德:臺北新淡江大橋 


©render by MIR

©render by MIR


石上純也:金門島客輪碼頭規劃



Steven Holl:金寶山公墓



BIG:花蓮公寓展示中心




03.

臺灣本土建築師在哪裡?


回到開始的話題,朋友提及的三個名字分別是:李祖原、姚仁喜、黃聲遠。在網站搜索,也鮮有一些其他讓人印象深的臺灣建築師名字。相比國外建築師在臺灣」攻城略地「,臺灣本土建築師的作品也是很少,特別在近十年更是少有優秀的本土項目落成。


李祖原 


李祖原,1938年出生,臺灣著名建築師。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碩士。致力於研究有繼承中國傳統特色的新建築。他主持設計的「臺北101」曾是全世界第三高的摩天大樓。


臺北101


© Sebastian Jordana


臺北101大樓曾有「世界最高的綠色建築」的稱號。2007年,杜拜塔在高度上超過了臺北101大樓,但這座臺灣建築沒有放棄競爭,投入了180萬美元用於能效升級,預計每年可以節省2000萬美元,使之成為地球上最高,最綠色建築。


高雄85大樓



高雄85大樓位於臺灣高雄市,緊鄰著高雄港和新光碼頭,是南臺灣最高的摩天大樓和地標。樓高348米,加上天線378米;地上85層、地下5層,在臺北101完成之前一度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目前仍然位居臺灣第2高樓。建築在35樓以上合併成單一的高塔,直到85層的尖頂,而在中央塔下方留下一個中空的空間。大樓的外型表達了高雄的名字「高」。


姚仁喜 


在臺灣建築界,姚仁喜是一位備受推崇的人物,臺灣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人,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系碩士。知名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臺南史前博物館就出自他手。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



故宮南院主體建築造型由兩個流線型體塊交織而成,作為「龍」、「象」、「馬」文化象徵的隱喻。


為呼應主體建築的造型,銜接建築量體動勢,景觀橋的結構形式與造型採用書法中草書的形式,以富韻律的動態氣勢引導入館人群接近主體建築,並提供參覽遊客最獨特與舒適的步行經驗。



建築物的整體是深灰的和灰色,好像幾筆山水濃墨。銅器上的龍紋和雲紋,用現代化的手法在建築立面上抽象表達出來。



臺南史前博物館


 © 鉉琉工作室


現今蓬勃發展的臺南科學園區,曾是史前先民的土地。臺南史前博物館是為了保留與展出在建造科學園區時意外發現的五千年珍貴歷史文物而建。

建築以兩組不同幾何向度組成:一軸線指向近正北,與古代埋葬的方位吻合,代表過去的秩序。另一軸線遵循現有都市街道紋理,與主要軸線交錯19度,代表現有的秩序。


圖© 鉉琉工作室


博物館臨近高鐵軌道,平均幾分鐘就會有一輛高鐵駛過。巧妙地運用這一點,設計出了讓訪客先穿越方形的玻璃通道,在頻繁的高鐵聲中,讓每個訪客都能穿梭"現代」。


 © 鉉琉工作室


建築外牆以粗曠火山巖為主,給這座博物館更是增添了神秘氣息。




黃聲遠


黃聲遠於1986年畢業於東海大學,1991年獲得耶魯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曾於洛杉磯 Eric O.Moss建築師事務所任項目協理,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建築系擔任助理教授,回臺後曾任教於淡江、華梵、交通大學等建築系所。現為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黃聲遠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進行空間營造,在進行建築設計時打破傳統建築的內外邊界,提出「陪伴式的在地設計」,即保持建築時間與空間上的不斷生長。他的作品也往往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難得的鄉土建築師。


羅東文化工場




壯圍遊客服務中心



櫻花陵園入口橋




 · END · 


文章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臺灣第二摩天樓設計解析,建築取意「高、雄」二字
    高雄85大樓(TuntexSkyTower)位於中國臺灣高雄市苓雅區,緊鄰著高雄港和新光碼頭。大樓高378米,地上85層、地下5層,高度位居世界第53,臺灣第二,高雄第一。 大樓起造時間於1989年,完工於1997年(完工時排名世界第十高),是臺灣作為「亞洲四小龍」時期經濟繁榮的象徵。
  • 帶你去臺灣讀建築!80建築專訪RICH WANG
    RICH WANG:2008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2011年作為首批陸生赴臺求學,在國立東華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後,現於臺灣科技大學攻讀建築學博士學位。 80建築:80建築關注年輕建築師的現狀,很高興能給你做個訪談。我們就從為什麼想去臺灣讀書開始吧?RICH:也很高興接受80建築的採訪,希望80建築越辦越好,更好地服務年輕建築師。為什麼去臺灣?
  • 從臺灣設計看未來可能性,長沙設計精英在現場
    設計是一種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工作,而設計所依託的現實生活無法割裂傳統憑空存在,如何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是設計師面臨的永恆問題。一場專業的設計旅行,在自然、人文、美食之外,更是通過對當地設計行業的歷史、現狀,傳承與創新的觀察與思考,反觀自身,形成獨特感悟,助力未來的徵途。
  • 臺灣最美大學是哪裡,有貝聿銘大師設計的校園教堂
    東海大學是臺灣地區頂尖的私立綜合大學,素有「臺灣最美大學」美譽。為「臺灣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學」。校園景色清新幽靜,校舍古樸雅致,呈唐代風格。校園面積130萬平方米,是臺灣中部規模最大的學府。校園內跑公共汽車,有自己的牧場和自有品牌瓶裝奶。
  • 2020綠色建築設計競賽_2020年2020綠色建築設計競賽資料下載_築龍...
    今年是該國際競賽走過的第十三個年頭,每年一次的競賽設計旨在鼓勵參賽者使用創新性的技術、材料、功能、美學和空間組織方式來構建天馬行空的摩天大樓方案,挑戰我們在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垂直建築及其與自然和建築環境之間的關係。 今年組委會總共收到了526份作品,並從中挑選出了前三名得主各1名以及27組榮譽獎獲獎作品。
  • 關於校園建築設計的四個要點
    目前,國內的高校校園仍以傳統的規整、大體量建築為主,讓大眾對校園產生了一種同質的刻板印象。 Aedas全球設計董事溫子先博士,早年曾於臺灣知名私立學府銘傳大學任建築系主任一職,亦曾為北京清華大學及中央美術學院兼任教授,指導學生開展實驗性項目,探索建築設計。教育者的身份讓他對於學生、學校建設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觀察。
  • 大咖談:TU/E建築學院副院長談中歐建築教育現狀與設計行業形勢
    這時我們就需要對學校董事會進行解釋說明,因為建築設計本身更多的是對於建築工程的關注,優秀的建築師是靠優秀的建築作品名揚天下的,很少是靠研究性的學術論文與學術性著作文明天下的,對於建築設計本身的研究內容往往也很難與可量化的數據建立關係,這是建築設計的學科特點,很難改變,這是整個歐洲建築設計學科的典型性問題,不是TU/E自己的問題,在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方面,據我所知,只有建築歷史方向有更多的發表期刊,相對設計方向能夠相對容易一點發表論文
  • 花十年時間建成的臺灣前衛建築-臺中大都會歌劇院
    曲面牆體-穿梭於現代化山洞這座由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Toyo Ito)設計的臺中大都會歌劇院終於與公眾見面了
  • 臺灣獨立住宅設計 / 橙田建築│室研所
    基地前為6米私設通路,考慮到生活的私密性及車輛進出的安全性,建築物內退了6.5米,主建築物二樓懸浮牆底下築起了綠色植坡,建築物儘可能的開窗面對南向的丘陵地,在自己的庭院築起了自然草坡呼應丘陵邊坡的綠意,並種植了多株臺灣櫸木,期待隨著四季更迭帶給生活在建築裡的人一個不同的生活氛圍享受。
  • 自然設計建築大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它的設計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之一,也是備受爭議的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1951年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市,先後在瓦倫西亞建築學院和瑞士聯邦工業學院就讀。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以橋梁結構設計與藝術建築聞名於世,他設計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徹斯特以及巴塞隆納的橋梁,也設計了裡昂、裡斯本、蘇黎世的火車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主場館。卡拉瓦特拉擁有建築師和工程師的雙重身份,他對結構和建築美學之間的互動有著準繩的掌握。
  • 從建築美學到人文空間——臺灣五大特色圖書館
    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  臺灣大學社科院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由日本知名建築師、201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伊東豐雄設計,並獲得2013年第35屆臺灣建築佳作獎。  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中最得設計精髓的是1樓開架閱覽室,閱覽室為一處長寬各約50米的通透、層高近6米的空間,由88支樹狀柱結構屋頂夾雜130座形狀不一的天窗,白天陽光從天窗灑下,營造出置身於林蔭間閱讀的氛圍。  臺北大學圖書資訊大樓  臺北大學圖書資訊大樓同樣是一座以綠色設計為特色的圖書館。
  • IDEAT報導了Aedas設計的砳建築
    設計的砳建築憑藉其獨特的造型和設計,重新定義了臺北快速發展的天際線。▼以下為報導原文:建築鵝卵石設計靈感來源於基隆河畔的鵝卵石,砳建築以其獨特的造型傳達出圓潤、優雅的美學理念,同時又兼具力量和個性。砳建築的名字「砳」,來自建築原形的雙石意象,也是兩顆石頭互相撞擊產生的聲音。經歷了古老河床與溪流雨露的衝刷洗滌,基隆河流域內常見的大小鵝卵石成為建築的設計靈感。
  • 非凡人物|有機建築設計大師萊特的「鐵骨柔情」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美國芝加哥建築學派第二代傑出代表,他於1867年6月8日出生於美國中西部的威斯康星州。萊特19歲時進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習建築設計, 據說是為了抓住芝加哥大火後城市重建的市場機會,後來他果斷中途肄業,前往芝加哥謀求發展機會。
  • 好看死了,呆萌的臺灣建築畫兒
    ▼ 喜歡呆萌,你就播放呆萌的臺灣建築Nuomi「我們總是說他現在醜,但沒仔細去看他之前沒得病的樣子」▲gif陳於峰(Nuomi),臺灣插畫家,畢業於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原本以為自己會走上建築師這條道路,然而進入業界後卻發現跟自己想像的有落差,沒辦法發揮繪畫專長,毅然決定放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繪畫創作中。
  • 義大利國寶級建築設計大師馬裡奧.貝裡尼(Mario Bellini)
    義大利國寶級建築設計大師馬裡奧·貝裡尼(Mario Bellini),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獲得極高的評價。
  • 美國51州最佳設計建築,每一棟都是經典
    中國最美的美術館  讓這些大師的作品告訴您建築設計的核心校園建築終於有設計感了,但這只是開始2020年汽車客運站方案設計(含效果圖)無錫大劇院 | 棲於蠡湖岸畔的美麗蜻蜓那些驚豔眼球的藝術館建築現代風格大型醫院建築案例賞析好的幼兒園設計,果然設計風格與眾不同
  • 「建築裝飾·中國行」暨西安建築裝飾設計獎頒獎盛典圓滿落幕
    中國建築裝飾協會會長李秉仁、西安市裝飾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杜傑等行業協會領導;蘇州金螳螂建築裝飾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高超一、中央美術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王鐵、臺灣大易國際設計事業有限公司創始人邱春瑞等行業大咖出席活動現場
  • 【匠心】建築大師格雷夫斯 為溫州肯恩大學設計教學樓
    1934年7月生於美國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9年獲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1962年起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964年開設建築事務所。他設計的作品包括美國波特蘭市政廳、佛羅倫達天鵝飯店和中國上海外灘三號等。波特蘭市政廳和佛羅裡達天鵝飯店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除了建築,他還熱衷於家具陳設,涉足用品、首飾、鐘錶及餐具設計。
  • 對話伍茲貝格建築事務所,酷家樂的設計大師「朋友圈」又擴容了
    本次啟動禮在地點和嘉賓的安排上儀式感十足:近30位先鋒設計師齊聚伍茲貝格建築事務所的上海工作室,實地探訪這家150年歷史的跨國設計諮詢公司,體驗設計界大師線下沉浸課的同時,交鋒碰撞了年度設計話題。這是「2020酷+創造營」的盛大預演。酷家樂聯合創始人兼CEO陳航在現場發布了「未來大師養成計劃」。
  • 維思平建築設計大師專訪——平常的建築如何多樣化使用!
    對話吳鋼:平常的建築「選擇做設計師在我們那個年代還是一件蠻奢侈的事。大家會覺得蠻奇怪的,建築設計是幹什麼的?一直到最近我母親還在問我,你到底在做什麼?設計是幹什麼的?這也引發出了我自己的建築理論,我們要做一個平常的建築。我想這是我小時候生活的環境,給我留下的一個烙印和影響。我是誰?現在在中國做建築設計,參與到中國的城市化和城市更新的浪潮之中,我覺得這個身份我也是很認可的,也非常幸運可以參與到這樣的工作中。其他的身份很多了,是一個父親,是一個丈夫,是企業的領頭人,也在大學裡教書,是多所大學的教授,當然最核心的身份是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