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年建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01.
臺灣的建築師制度
在臺灣,建築師是很嚴肅的職業稱呼,只有通過了高等專技考試 (等級相當於公務員高等考試) ,註冊後加入公會,才能稱建築師。而沒有通過考試的,只能自稱建築設計師。許多在臺灣比較有影響力的設計師多半是室內設計師兼做建築設計的工作,不能稱上「建築師」,能稱上大師的更是寥寥無幾。
在建築師組成上,現在有青黃不接的趨勢,中生代建築師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但不算有力。這跟臺灣地區本身模糊糾結的政治、文化定位有關。
有新意的建築師雖然在不斷出現,但是很難說是本土環境成長的,幾乎都有日本、美國的教育經歷,受到這些地方建築文化的極大影響。老一輩的建築師比較厲害,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很多都沒能閃耀足夠的光彩,讓人嘆息。
02.
國際大師的舞臺
和大陸一樣,臺灣最近幾年做了很多大工程,開展了很多設計競賽,吸引了很多著名建築師參與。從這些項目中我們可以窺探到臺灣對國際建築大師還是有一定的認可度,也讓我們不禁思考起這個主題,臺灣本土的建築大師在哪裡?
庫哈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OMA by David Gianotten
該方案將三個劇院的所有舞臺設施都布置在中央的立方體中,考慮到劇院可以獨立使用或組合使用的靈活性,擴大了實驗表演的可能性。這種新的舞臺和座位的安排包括了公共流通,使後臺的部分向公眾開放。
坂茂:臺南藝術博物館
© 坂茂事務所
© 坂茂事務所
2018年10月開幕啟用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由荷蘭建築事務所Mecanoo設計。衛武營是全臺最大藝文場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屋簷文化表演類建築,它包含5個現代化的藝術表演空間,包括可容納2236個座位的歌劇院,1981個座位的音樂廳,1210個座位的劇場,434個座位的演奏廳以及將建築與亞熱帶公園相連接的屋頂露天劇場。
© Iwan Baan
© Iwan Baan
© Iwan Baan
© Iwan Baan
MVRDV+LLJ Architects:臺南新化果菜市場
MVRDV為臺南新化果菜市場設計了一個「梯田式的大屋頂」。屋頂種菜,底下買菜的想法十分新穎。梯田式屋頂的高度逐步降低,與地面相接,人們可以走上露臺。內部挑高的空間還可以提供充足的自然通風。
©MVRDV
©MVRDV
©MVRDV
©MVRDV
©render by MIR
©render by MIR
03.
臺灣本土建築師在哪裡?
李祖原
李祖原,1938年出生,臺灣著名建築師。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碩士。致力於研究有繼承中國傳統特色的新建築。他主持設計的「臺北101」曾是全世界第三高的摩天大樓。
臺北101
© Sebastian Jordana
臺北101大樓曾有「世界最高的綠色建築」的稱號。2007年,杜拜塔在高度上超過了臺北101大樓,但這座臺灣建築沒有放棄競爭,投入了180萬美元用於能效升級,預計每年可以節省2000萬美元,使之成為地球上最高,最綠色建築。
高雄85大樓
高雄85大樓位於臺灣高雄市,緊鄰著高雄港和新光碼頭,是南臺灣最高的摩天大樓和地標。樓高348米,加上天線378米;地上85層、地下5層,在臺北101完成之前一度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目前仍然位居臺灣第2高樓。建築在35樓以上合併成單一的高塔,直到85層的尖頂,而在中央塔下方留下一個中空的空間。大樓的外型表達了高雄的名字「高」。
姚仁喜
在臺灣建築界,姚仁喜是一位備受推崇的人物,臺灣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人,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系碩士。知名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臺南史前博物館就出自他手。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
故宮南院主體建築造型由兩個流線型體塊交織而成,作為「龍」、「象」、「馬」文化象徵的隱喻。
為呼應主體建築的造型,銜接建築量體動勢,景觀橋的結構形式與造型採用書法中草書的形式,以富韻律的動態氣勢引導入館人群接近主體建築,並提供參覽遊客最獨特與舒適的步行經驗。
臺南史前博物館
© 鉉琉工作室
現今蓬勃發展的臺南科學園區,曾是史前先民的土地。臺南史前博物館是為了保留與展出在建造科學園區時意外發現的五千年珍貴歷史文物而建。
建築以兩組不同幾何向度組成:一軸線指向近正北,與古代埋葬的方位吻合,代表過去的秩序。另一軸線遵循現有都市街道紋理,與主要軸線交錯19度,代表現有的秩序。
圖© 鉉琉工作室
博物館臨近高鐵軌道,平均幾分鐘就會有一輛高鐵駛過。巧妙地運用這一點,設計出了讓訪客先穿越方形的玻璃通道,在頻繁的高鐵聲中,讓每個訪客都能穿梭"現代」。
© 鉉琉工作室
建築外牆以粗曠火山巖為主,給這座博物館更是增添了神秘氣息。
黃聲遠
黃聲遠於1986年畢業於東海大學,1991年獲得耶魯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曾於洛杉磯 Eric O.Moss建築師事務所任項目協理,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建築系擔任助理教授,回臺後曾任教於淡江、華梵、交通大學等建築系所。現為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黃聲遠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進行空間營造,在進行建築設計時打破傳統建築的內外邊界,提出「陪伴式的在地設計」,即保持建築時間與空間上的不斷生長。他的作品也往往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難得的鄉土建築師。
羅東文化工場
壯圍遊客服務中心
櫻花陵園入口橋
· END ·
文章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