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座佛山市最大的醫院,與南海區體量最大的製造業重鎮「聯姻」——南海區人民醫院新院區,正式啟動搬遷至廣東第一大鎮獅山鎮,當地龐大的製造業企業,也迎來全新的配套設施。
在「十三五」即將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節點上,為製造業強化高端配套,成為南海持續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促高質量發展的一道縮影。
近幾年來,作為廣東的製造業大區,佛山南海結合自身發展實情,緊抓「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強化產業鏈水平,注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匹配與平衡,不斷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製造業向高端躍升,取得較好成效。
擴需求提消費促流通優循環
面對今年疫情影響,消費擴容升級和進一步激活需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在南海體量龐大的製造業中,相當部分是面向終端消費市場的企業。以更高層次、更強勁的需求牽引供給,成為南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
為此,南海今年著力採取消費券、線上旅遊美食節、網紅工廠大賽等多種方式,促進消費擴容升級,支撐製造業復甦發展。統計顯示,南海上半年就發放1億元消費券,核銷率為99.15%,拉動直接消費2.55億元;2020南海汽車·美食嘉年華共成交193輛汽車,金額超過3800萬元;首屆網紅工廠大賽則吸引了45家企業、102支網紅隊伍參與,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的方式,進一步刺激線上消費。
同時,南海還在製造業產業鏈上不斷激活需求,以工業網際網路等手段推動現代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發展。近年來,南海牽手阿里雲、華為、騰訊、京東雲、徐工漢雲等工業網際網路龍頭企業,推動1000多家企業「上雲上平臺」,進一步增強制造業服務化水平;同時,騰訊工業網際網路基地等重磅項目,也以高額投資落戶南海。
「讓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之間形成更良性循環,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南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期,以南海為主要載體的「佛山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被授予「國家物流樞紐」牌匾,成為廣東唯一入選的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南海也深度融入國家物流樞紐體系,這有助於強化新形勢下南海製造業的流通效率,使其更好分享改革發展紅利;同時,南海還不斷優化簡化政務服務,營造更優質的營商環境,增強市場內生活力。目前,在南海開辦企業全流程實現1個工作日辦結。
今年5月初,佛山(南海)萬洋眾創城項目在工業重鎮獅山鎮動工,這一製造業集聚平臺項目,享受了「拿地即開工」的超高服務效率。目前,項目一期已封頂,二期正式動工。這一成果,就得益於南海創新開展的工程建設項目「模擬審批」的支撐。
數據也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南海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就同比增長17.89%,目前市場主體數量已超37萬戶,是佛山市場主體數最多的區。
實施「十百千」計劃培育製造業龍頭
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南海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還著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發揮技術創新作用和規模效應,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作用至關重要。」南海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海經濟體量已突破3000億元,在全國縣區級城市中穩居前列,但企業層面長期存在「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問題,即中小微企業眾多,巨型企業很少甚至沒有,這也是多數以民營經濟為主的地區的共同情況。
據了解,南海目前已挖掘認定了109家製造業全國隱形冠軍企業,這些冠軍企業都是細分行業的龍頭,也是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但這些企業中,營收規模超50億元的鳳毛麟角,多數企業年營收在1億—5億元的區間。即便從全區企業來看,算上從外部招商引資過來的大型企業,百億級企業也屈指可數。
為此,今年9月,南海由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領銜,啟動實施「十百千」工業企業培育計劃。根據計劃,到2023年底,南海力爭培育出營業收入超千億元企業1—2家,超百億元企業10家以上,超10億元骨幹企業100家以上,超1億元成長性企業1000家以上。
南海「十百千」工業企業培育計劃,不僅配套了高額獎勵、資助,鼓勵企業通過增資擴產、併購重組、科技創新等多種方式做大做強,還在用地條件等方面提供放寬協議出讓、支持「工改工」等多種便利,並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強企業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有觀察人士分析,南海以高規格、大力度實施「十百千」工業企業培育計劃,這是對實體經濟的一次前瞻式、跨越式的大謀劃,不僅為土生土長的本地製造業企業打滿「雞血」,也為外面的製造業龍頭企業落地南海提供了更大的吸引力,一旦巨型企業、龍頭企業在南海形成體系和梯度,整個地區的產業實力和發展後勁,將邁上全新的臺階。
事實上,上層的制度設計,也在土地政策、機制等多方面為南海創造了良機。
今年9月,省委深改委正式印發《佛山市南海區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南海在創新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機制、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方面,獲得省的重大政策支持;同時,《方案》允許南海直接複製省其他實驗區已獲批權限,並優先支持城鄉融合實驗區複製推廣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
拓發展空間構建現代產業新業態
結合地區實情,針對製造業有的放矢,成為南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特色。受此推動,新的發展趨勢與利好,也在南海爭相湧現。
11月9日,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龍頭徐工集團,投資20億元在南海區丹灶鎮建設廣東生產基地,項目計劃明年就建成試產,主要工序智能化覆蓋率將達85%以上。
12月8日,美國貝裡國際集團南新無紡布有限公司增資6700萬美元,將其醫用無紡布擴產升級項目落子南海區九江鎮。作為全球非織造布產業的龍頭企業,貝裡集團用真金白銀的投入,也宣告了對南海的信心。
類似徐工集團和貝裡集團,優質製造業企業新投資或增資擴產,正在南海掀起一股市場熱潮。這一熱潮背後,是新發展空間對產業的有力支撐。
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南海村級工業園拆除整理土地面積36719.79畝,完成年度3萬畝任務的122.4%;累計完成拆除整理土地面積60027.4畝,完成累計拆除整理任務6萬畝的100.05%。
大力度、高效率的村級工業園改造,為南海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提供了關鍵支撐。
近年來,南海重點構建「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著力發展高技術製造業、高品質服務業,重點聚焦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型生物醫藥產業和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目前,南海「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已逐漸成形。
數據統計,過去5年,南海累計引進超10億元重大產業項目56個,投資額近1500億元,帶動「兩高四新」產業實現增加值超千億元。數據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產業項目案例——僅去年到今年,騰訊工業網際網路基地、平謙國際智慧產業園、徐工集團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就搶灘南海,還有包括鍾南山院士團隊項目在內的眾多院士項目落在南海。
「做強制造業,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改革的一大要義,也是符合我們地區特點的發展必由之路。」南海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南海將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不斷提升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推動地區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邁向更高水平。
撰文:趙進 孫景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