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12-23 人民網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內國際形勢變化,科學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作出的具有開創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全面落實。

深入理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其理論內涵、核心要義、政策舉措、重點任務既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一個漸進深化、不斷拓展的思想體系。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要把問題作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黨的十八大前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漸凸顯,主要表現有:發展方式粗放、三大結構性失衡、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等。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就要求我們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向實體經濟發力,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破除無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要求我們堅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並貫穿到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設計中。比如,堅持創新發展,以創新為引領,努力形成高質量、多層次、寬領域的有效供給體系;堅持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深度融合;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堅持開放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堅持共享發展,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同時,設置與之相對應的主要指標作為「指揮棒」,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年度計劃,用以引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堅持目標引領、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由之路。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牢牢把握工作主線,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了跨越階段性關口,我們必須著力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了跨越長期性關口,我們必須大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努力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理論和政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光輝,充分彰顯和貫穿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定理想信念、真摯人民情懷、科學思想方法和無畏擔當精神。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

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破解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取得了重要階段性進展。

建立健全頂層設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實施相關政策性文件,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具體舉措和保障措施,研究提出了高質量發展指標、政策、標準、統計、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等體系,注重發揮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在激勵和督促廣大幹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制定實施了推動製造業、服務業、物流等高質量發展的配套政策舉措,進一步完善政策組合、優化市場環境,努力推動各領域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更加注重發揮區域發展比較優勢,推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積極打造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大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轉入開工建設階段。紮實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及若干專項規劃。積極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三省市開展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積極進展。抓緊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

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2013—2018年,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減少到1660萬,易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等重點任務紮實推進,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全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出臺實施,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成高標準農田6.42億畝。新型城鎮化質量持續提升,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工作紮實推進,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6%。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推動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我國已升至第14位。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超級計算機、載人深潛、深地探測、量子通訊、國產航母等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去產能工作紮實展開,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等手段,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推動「殭屍企業」出清,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做長做強做優產業鏈。加快服務業創新發展,努力構建優質高效、布局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多措並舉降成本,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定價經營服務性收費,「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企業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不斷降低。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市場主體活力。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徹底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完善,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全球排名從2018年的第46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31位。混合所有制改革穩步推進,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出臺《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條例》。印發《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加大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力度,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印發實施《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性、框架性制度相繼建立。全面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2013—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26.8%,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增至71%。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成果共享。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2013年以來,城鎮新增就業每年超過13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的水平。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截至2018年底,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超過9.42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超過13.44億人。加快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2018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3.69萬億元,佔GDP比重連續7年保持在4%以上。推進城企聯動普惠養老、普惠託育服務等專項行動,擴大3歲以下嬰幼兒普惠性託育服務供給。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結果。成績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考慮

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堅持穩字當頭,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確保各項政策落地見效。紮實辦好自己的事,著力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大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保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擴大短板領域有效投資,加大對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領域項目的支持力度。積極促進實物消費提檔升級,推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營造讓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的消費環境。

突出重點難點,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現代糧食流通體系,確保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深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大對畜禽養殖的扶持力度,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製革命和國際合作,強化能源科技技術攻關,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加快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

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增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深入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及時修訂《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放寬準入限制。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制定深化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體舉措、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的意見。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更加注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引導境外投資健康發展,推動外貿穩中提質。繼續深化多雙邊合作,加快推進和擴大多雙邊自貿協定談判,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和世界貿易組織改革。

堅定必勝信心,堅決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夯實脫貧質量,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抓緊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保護治理,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培育發展綠色產業,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範,著力化解債務風險,強化金融系統風險研判和處置,切實做好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強化兜底保障,著力抓好各項民生和社會事業工作。發揮政府作用保基本,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細化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深入推進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制定完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加快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落實社保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結算等制度。支持優質普惠學前教育資源擴容建設,繼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深入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推動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加快推進養老、託育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多層次多樣化供給能力,推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統一。

相關焦點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此,我們要深入學習,全面理解和把握。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十三五」之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這一原則與黨的十九大強調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略是一致的。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
  • ...徵程的一次研學與提升——青海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門設置了「青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一系列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確保參訓學員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能夠有的放矢,將「道」與「術」相結合,將「學」與「用」相貫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此,我們要深入學習,全面理解和把握。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十三五」之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
  • 政策研究 | 高質量「雙循環」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本文通過比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後全球經濟特別是中美兩大經濟體循環格局的變化,分析了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性和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一個時期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適應、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著力點。
  • 貴申改:2019貴州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貴州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2019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決落實
  •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南京以強鏈補鏈為抓手,創新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堅持「一鏈一策」,著力做大產業規模、做高產業能級、做強產業競爭力,全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力爭到2025年,建成自主可控的先進位造業體系,形成若干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鏈條。
  • 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原標題: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十四五」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 ...經濟工作會議首提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猶如自行車前、後輪
    會議指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一些關鍵點上發力見效,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 深化課堂供給側改革 助推教學高質量發展——記南充市中學政治任仔...
    為充分發揮思政課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12月22日,南充市中學政治任仔東名師工作室開展了以"深化思政課堂供給側改革,助推思政教學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網絡研修活動。研修活動由工作室主持人、南充市李渡中學副校長任仔東主持。
  •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與現代供給學派理論的差異
    與供給學派的這些系統理論表述不同,我國目前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我國政府按「問題導向」方法在新常態環境下推動和改進實際經濟工作的思路,是針對性很強並且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有效舉措,但截止到目前還沒有包含或形成系統的理論內容;並且從這個供給側改革思路的主旨看,並不一般地反對、抵制或否定需求方面的調控,相反總是提出並有意強調在保持總需求適度的同時,側重供給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
  •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
    臨近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在此關鍵時點,12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令人關注。會議提出了「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還特別提到了「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
  • 供給側改革重塑汽車業,釋放結構性潛能
    細品之下,每一個動作都透著供給側改革的影子。調整經濟結構、改革經濟體制、轉變增長方式,供給側的深刻變化正在重塑汽車業,釋放出結構性潛能。高端市場逆勢走強過去幾年的銷售數據表明,高端品牌在整個乘用車市場中增長最快。在去年疫情衝擊之下,4月高端車市場率先恢復正增長,並引領整體市場逐步復甦,1~11月更是交出了同比增長11%的亮眼成績單。
  • 發揮好政策「指揮棒」作用 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
    發揮好政策「指揮棒」作用 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解讀… 2019-11-11 1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供給側改革誰提出的?
    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在機制上也要依賴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明確了「時間表」,提出了在203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進程相一致。  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 佛山南海:持續發力供給側 力促高質量發展
    在「十三五」即將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節點上,為製造業強化高端配套,成為南海持續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促高質量發展的一道縮影。近幾年來,作為廣東的製造業大區,佛山南海結合自身發展實情,緊抓「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強化產業鏈水平,注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匹配與平衡,不斷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製造業向高端躍升,取得較好成效。
  • 需求側管理 應與供給側改革有效結合
    近年來,我國始終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國內市場需求有待進一步開發。在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外部市場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管理。可以看出,決策層已將需求側管理提升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
  • 劉偉: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在機制上也要依賴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明確了「時間表」,提出了在203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進程相一致。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 應對疫情及鋒而試 銀行業穩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突髮帶來了挑戰,但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是長遠的,不會受到疫情影響。隨著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政策的進一步落地,我國的生產生活秩序正在加速重回正軌。對於銀行業來說,如何在應對疫情中把握機遇,及鋒而試,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