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終於補了一直想看的韓綜《我們離婚了》,作為曾經的情感老中醫,看完之後,表達欲滿格。
首先,要贊韓綜的題材「勇」。
拍「我們離婚了」的難度,差不多是「我們結婚了」的一百多倍吧。
離婚後,共同相處兩天三夜,嘉賓無論從心理還是社會輿論上,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第二,要贊這檔綜藝的「現實」。
彈幕上,有小朋友嫌棄《我們離婚了》節奏慢、細碎。如果這檔節目像凱歌老爺子的作品,女兒被強暴的母親能在20分鐘之內,把手搭在嫌疑犯母親的肩上,達成偉大卻非人性化的和解,我肯定覺得這不是真人秀,是劇本秀。
曾經一起生活的兩個人,細細碎碎的交流與抱怨,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沒辦法靠劇本實現。
也正是這些東西,既殘酷又真實,讓我們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婚姻,或者父母的婚姻。
第三,要贊這檔綜藝的「深」。
雖然披著溫情的面紗,但它敢於凝望婚姻的深淵。那些藏在溫情面紗下的殘忍,讓我們思考:人為什麼要結婚,又因為什麼而分離。
今年,韓國的結婚率、生育率同創新低,我們其實也沒好到那兒去。
有男性朋友談到如何解決離婚率高的問題,說:「越來越覺得男主外、女主內,是最穩定、和諧、幸福的婚姻。」
這三個詞,只有「穩定」我同意。但這種穩定,犧牲了多少代女性的幸福與快樂,以及她們作為獨立個體的光榮與夢想。
這種賠本的買賣,如今的姑娘不想再做。不僅姑娘不想做,連姑娘的媽都不想,這些,在《我們離婚了》裡面,都有真實的呈現。
三對離婚夫婦中,最讓人惋惜的是崔烤肉和柳荷葉。
字幕組管這個漂亮的姑娘叫荷葉,我更喜歡她名字這個韓文詞的另外一個翻譯:紫蘇。
紫蘇與烤肉是絕配,因為吃烤肉往往需要搭配紫蘇才能去腥、提味。兩人不僅配得一臉,在一起也鬆弛、愉快,像熱戀中的情人,連崔烤肉偶爾的油膩都不那麼讓人討厭。
崔烤肉與柳荷葉的職業都是網紅,男方在油管上的粉絲有十二萬,女方則有三十多萬。烤肉的視頻包括吃播、音樂、遊戲、脫口秀,紫蘇的視頻主要講美妝與穿搭。
紫蘇還開通了微博,目前粉絲有113萬。
按羊哥對這個行業的了解,紫蘇的收入應該遠遠高於烤肉。
紫蘇23歲奉子成婚,嫁給了烤肉,28歲離婚,4歲的女兒松葉由前夫撫養。
離婚的原因,表面上是兩個家庭老人之間的矛盾,實際上還是新舊觀念衝突,新娘到底是不是「新的娘」的矛盾。
說起來,人都是既得利益的奴隸。能願意放棄自身的既得利益,去維護真正的公平、正義,這樣的人是正道之光,他們屬於未來,值得我們推崇,跟財富年齡無關。
而絕大多數人,無論財富多強、學問多淵博,只要深入聊聊,你就會發現,他所維護的依然是男權的那一套,他們是既得利益者,捨不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
烤肉與紫蘇的感情本身,應該沒什麼問題,兩人一見如故,可以同時進入衛生間洗漱。紫蘇低頭刷牙,烤肉幫她拎著長發,動作嫻熟自然,像沒離婚一樣。
我聽過很多妻子、丈夫抱怨自己的婚姻,說對方身上的很多細節讓他們無法忍受,比如喜歡在自己洗漱的時候,擅自闖入。
你嫌棄一個人的時候,才會對自己的邊界十分敏感;而愛情,就是不斷地毀滅邊界。人在相愛的時候,恨不得化作兩灘水,融為一灘泥。
但是,愛情與婚姻並不相同。
年輕貌美又有自己的職業、收入和興趣愛好的紫蘇,很難成為男權婚姻中的好妻子與好母親。她的美貌看上去具有攻擊性,網絡為她打開的新世界,只要身處其中,一定會讓女孩長出屬於自己的翅膀。
紫蘇23歲當媽,做了母親之後,她在家邊帶孩子、邊繼續從事網紅生意。
當過母親的人應該都知道,在照顧這麼小的孩子的同時,要兼顧外形的保養,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其實非常辛苦。
我家寶寶一兩歲的時候,我有時間只想補覺。化妝、自拍什麼的,屬於額外的壓力。
但紫蘇沒有辦法,因為這是她工作的一部分。
紫蘇嫁的不是豪門,她努力賺錢其實也是為了家庭。然而,崔烤肉的家人不這麼認為。
他父親認為一個合格的女人,嫁入夫家後,一定要在公公凌晨出門之前,幫他準備好早餐。
不僅要做飯,還要請安問候。烤肉的父親已經80歲了,老人睡眠少,也就是說如果他凌晨6點起床,身為兒媳婦的紫蘇至少要在五點半起來,做好早餐,恭迎問候。
韓國老一輩傳統女性在婚姻中,就是這麼一天天熬過來的,但放在任何一位年輕女孩身上,這種要求都匪夷所思。
然而,烤肉麵對父親的非分要求,一直在和稀泥。當父親說紫蘇「作為女人作為母親,都是零分」時,烤肉也沒有為紫蘇說話。
大家真想化身崔烤肉4歲的女兒松葉,大喊一句:「爺爺別說話了,太吵了」。
MD,真解氣!
壓力不僅僅來自於父親,崔烤肉的姐姐也一直責怪紫蘇與烤肉結婚,應該先經過自己同意。果然女性對女性的壓迫從未消失,並且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消失。
不過這一次烤肉還算比較剛,跟姐姐「斷聯繫了」。
紫蘇是奉子成婚,不受夫家人待見。在傳統父權社會裡,人們永遠只會責怪女人的「不檢點」,而從不反思男性的「精蟲上腦」。
當紫蘇與烤肉不得不面臨來自於丈夫家庭的壓力時,崔烤肉也選擇了把氣撒在太太身上。
回憶起當時跟烤肉吵架時的情景,紫蘇形容「是我被挨罵的感覺」。
紫蘇與烤肉離婚,紫蘇媽媽非常捨不得小孫女松葉,願意幫紫蘇帶——幸好,孩子最後給了烤肉。
我知道有人會說,爸爸帶孩子永遠沒有媽媽體貼,孩子離開母親很可憐,或者他們喜歡說,女人不能沒有孩子,孩子能給女性帶來很多幸福。
但我想說一點,如果男人不自己帶帶孩子,他們永遠都不會理解為什么女性不能一邊帶孩子、一邊還要大清早起來給一家人準備早餐。
人類的悲喜並不共通,崔烤肉只有自己帶了7個月孩子後,才能說出「我現在能共感你當時有多累」。
烤肉一直想跟紫蘇複合。深夜談心,他試探性地問紫蘇,離婚後感覺如何,紫蘇回答「比離婚前舒服很多」。
跟女性朋友聊天,說到復婚或者再婚的可能,紫蘇回答:「那豈不是我的記憶力不好嗎?」
雖然面對女兒與自己的日漸疏遠,紫蘇也會傷感,但她同時努力克制對女兒的感情,逼迫自己慢慢接受孩子終將與自己疏遠的現實。
真的太喜歡紫蘇這個姑娘了。
她美貌、善良而又理性、果斷。她知道過度的感性會讓自己深陷被婚姻剝削的泥沼,所以寧願承受分離的巨痛,也不願意被鈍刀子割一生。
年輕、漂亮、有職業前景的女孩,願意在24歲生孩子,本身已經是對家庭、對國家巨大的付出,但這些在傳統婚姻維護者眼中,還遠遠不夠。
女人在婚姻裡的付出,是沒有盡頭的,除非你收回這些付出,否則他們的態度永遠是「理所當然」。
家務,既不計入個人的KPI,也不計入國家的GDP,無數口口聲聲說母親偉大的人,打的算盤也不過是,請多付出一點吧,再多付出一點!
婚姻是一場拔河遊戲,在力量和競爭意識上都不佔優的女性,格外需要提醒自己,狠一點,「不讓」可能是我們這代女性對婚姻最好的貢獻。
如果婚姻制度的成長,不能跟上女性的成長,女孩不願意結婚,不是離經判道,而是天經地義。
那些口口聲聲說傳統婚姻最穩定、最科學的人,我只想問,你們所盡力維護的那種需要女性無盡犧牲的婚姻,如果沒有女性的積極參與,真的可以嗎?
很多人心疼小姑娘松葉,覺得紫蘇狠心;甚至認為如果復婚,烤肉會站在紫蘇這一邊,不再在紫蘇與父親之間搖擺。
圖樣啊。
不成熟的男人無論多大年紀,只要回到前妻身邊,就還是那個「孩子」,不信看看下面這對。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看鮮于銀淑與李英河這部分,因為太令人壓抑和窒息了。
兩位老戲骨,男方生於1950年,女方生於1958年。
1981年,只有23歲,事業穩定、當紅的鮮于銀淑,嫁給了31歲的李英河。
婚後,兩人被韓國民眾視為金童玉女,一起合拍廣告的產品,也瘋狂熱銷。
然而,在度過了26年的婚姻生活後,鮮于銀淑與李英河於2007年宣布離婚。
這次參加《我們離婚吧》,妻子鮮于銀淑認為26年的婚姻生活,有很多值得留戀之處,也有許多的遺憾,她是「為了觀察有了新樣子的他,才來這的」。
但丈夫李英河所表現出的狀態,純粹是為了通告費來的。
見前夫前,鮮于銀淑不僅做了新髮型,戴上前夫送的絲巾,還像賢妻一樣,帶了前夫喜歡吃的食物。
進入節目組安排的房間,鮮于銀淑也迅速進入妻子的角色,照顧李英河的飲食起居。李英河問要不要幫忙,鮮于銀淑習慣性地回答:「你就坐在那裡等著吃飯就行。」
而李英河,也依然是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李英河今年70歲,對於婚姻、女性的漫不經心,是他這個年齡男性的通病吧。
離婚前,他就是一個不在乎妻子感受的「玩咖」;身上充滿了「妻子如衣服、兄弟似手足」這種父權社會的精神糟粕。
新婚蜜月,李英河跟朋友喝酒,凌晨4點才回,妻子還要起來為他做吃的;鮮于銀淑生孩子,他沒陪過;有了孩子以後,他依然夜夜笙歌,七天裡面,有六天凌晨才回家。
從外地拍片回來,妻子滿懷熱情地去機場接他,不僅看到李英河牽著年輕女演員的手,他還要求妻子開車先送那位女演員回家。
在節目中,面對前妻的委屈,李英河不以為然:無論誰都喜歡漂亮年輕,你又不是不知道。怎麼樣,是不是跟成龍大哥「所有男人都會犯的錯」異曲同工?
在婚姻內外,鮮于銀淑都處於付出卻不被重視的地位。
兩人離婚後的狀態也截然不同。鮮于銀淑雖然是韓國著名的媽媽牌綠葉,一直沒有離開片場,也就是說,她有自己賺錢的能力。
然而,離婚對於她的打擊非常大,曾經有三年時間,經常失眠,需要服用抗抑鬱的藥品;她對感情、對婚姻,始終充滿了期待與嚮往。
離婚的時候,鮮于銀淑表示兩人感情還在,不排斥複合;離婚13年後,參加綜藝《我們離婚了》,她依然珍視、在意這段感情。
她戴著前夫送的絲巾,不斷提醒「你曾經愛我」。然而,前夫對於這條絲巾,一臉茫然,完全想不起來自己曾經送過。
我甚至懷疑這條絲巾是見不得婆婆痛苦的兒媳婦偷偷買來,以公公的名義送的。
而李英河這邊,無論離婚前、還是離婚後,都過得很爽。
在婚姻存續的26年,鮮于銀淑不僅照顧李英河的飲食起居,還養大了他們的孩子;與崔烤肉離婚後要照顧4歲的女兒不同,李英河離婚的時候,可以說是一身輕鬆、全身而退。
晚年的鮮于銀淑,繼續幫子女照顧他們的孩子,而李英河,繼續呼朋喚友,過爽快的生活。
甚至與前妻相處短短三天,他都要請朋友來家裡。與跟前妻在一起的愁眉苦臉不同,見到朋友的李英河,「第一次笑」。
跟朋友通電話,李英河表示對單身生活無比滿意,完全不顧慮旁邊的鮮于銀淑,臉上多雲轉陰。
果然,無論婚前婚後,永遠是付出多的那個人,意難平啊。
看這一段,在心疼鮮于銀淑的時候,我又忍不住怒其不爭。
「付出是會上癮的,而無視對方的付出,也會成為習慣。」請大家把這句話記在小本本上。
節目中,一位男嘉賓說「離婚不是為了更加幸福,而是為了減少不幸」。
看上去,離婚後的鮮于銀淑的確並沒有很快樂,但如果13年前,她沒有選擇離婚,而是繼續死心踏地地照顧一個無視她的需求與感受的男人,可能現在早氣出癌症了吧。
對比年輕一代的柳荷葉、崔烤肉,與父母輩的鮮于銀淑、李英河,我有兩個有趣的發現。
年輕人的婚姻中,想複合、意難平、戀戀不捨的是男性;而長輩的關係中,無論婚前婚後,在意婚姻與感情的一直是女性。前者關係中的女性,掌握了主動權與選擇權,懂得思考、權衡,有放棄的勇氣和自我重建的決心;後者關係中的女性,依然延續著將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的習慣,男人的態度,決定她的悲喜。所以啊,永遠不要指望男人的良心發現。女性的進步,決定了男性與婚姻的成長。雖然後者的進步,總是緩慢而又艱難,然而幸運的是,隨著越來越多女孩的覺醒與努力,它正在發生,並且或許在某一天,會由量變發展到質變。
《我們離婚了》,教女性做婚姻裡的「惡人」。
哥哥們也不必憤怒。其實只要看看鮮于銀淑與李英河的婚姻,你們就會明白,妻子一味地縱容丈夫,既不會收穫一段完美的關係,更不會收穫一個長大了的男人。
傳統的好妻子、好女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在毀掉一代又一代的男性,使他們失去了在婚姻中成長的機會。
正如平權,在解放女性的同時,也造福於男性;女性覺醒的新婚姻關係裡,男孩變成男人,同樣是造福於自己、造福於後代。
「偉大」這頂桂冠,不能只由妻子一個人扛,不然,對丈夫很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