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惹怒家長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不是在外面對著家長大吼大叫,就是倒地大哭打滾要求家長給自己買下心儀的玩具。只要是過來人的家長,就都知道,其實有時候家長對孩子發脾氣真的也是一種無可奈何之舉。
成人的世界裡處處充滿嚴峻的挑戰,面對生活的壓力,孩子的一個小舉動有可能就能挑斷家長腦袋中最緊繃的一根弦,隨之爆發而來的怒火,是無可忍耐的一個後果而已。
但與家長無奈之下所爆發的怒火相比,部分家長將自己的成人力量視作一種優勢,並用作武器來應用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通過使孩子產生懼怕自己的心情而達到教育目的。但通過這樣的方式達成的教育真的能起到它的作用嗎?孩子的懼怕與畏縮又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孩子對家長的怕,漸漸會掩蓋親情的愛
家長傾向通過爆發怒火的方式,甚至通過暴力行為展現自己力量從而達到讓孩子對自己心生畏懼的方式獲得孩子對自己的尊重,這樣的孩子即便對家長的話言聽計從,但從恐懼中生出來的尊敬只會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退減,並逐漸掩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聯繫。
如果家長不是用包容與體貼呵護孩子成長,進而獲得孩子對自己的愛護與尊敬,這種形式的親情本質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孩子的退縮很可能是失望
孩子在孩童時期,會比較容易地屈服於家長的怒吼之下,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與外界環境有了更多的接觸,孩子也更多了解了其他家庭中,家庭成員彼此間的溝通方式,隨之而來孩子對家長的怒吼漸漸免疫,隱藏在背後的其實是對家長的失望。
曾有這麼一句話形容家長的脾氣,「有能力的家長通過和顏悅色來親近孩子,無能的家長才讓孩子害怕自己。」家長想獲得孩子對自己的尊重,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要先學會尊重孩子,做到與孩子之間平等相處。
長期被吼的孩子更自卑、傾向於否定自己
在這一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由於家長往往傾向於否定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們會更容易自卑,面對外界事物衡量自身能力高低的不確定性更大。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有著怎樣的潛能,而是習慣地服從家長,甚至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必須依賴家長的領導,讓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生活的一切,自己才能順利地生活下去。父母們吼罵孩子的目的又真的只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永遠長不大嗎?
孩子與父母之間並不是仇人關係,家庭成員間彼此發生矛盾、誤會的現象是很常見的,聰明的家長知道該如何通過與孩子的溝通來化解矛盾,而不是利用家長權威強迫孩子服從於自己的意志,不斷吼罵孩子的最終結果只能讓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
看了以上文章,你有什麼要補充的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