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年藝術品市場,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就是市場需要一次「翻臺」。
飯店裡所謂「翻臺」,就是前一批吃客結帳,換一批吃客上桌。藝術品市場尤其是拍賣市場裡的「翻臺」,是指這一桌吃的時間太長,殘剩著一些飯菜,吃客們依然高談闊論著,旁邊服務員偷偷拿眼睛斜你。
為什麼說藝術品拍賣市場需要「翻臺」?這也是2020年帶給我們的啟示。
拋開疫情之後藝術市場重啟帶來的短暫興奮不說,這一年市場最大的啟示,還在於一些新專場開啟,一些新的門類大熱,甚至一些新的行銷舉措出現。
華辰拍賣公司秋拍推出一個「其命維新」當代新書法專場,其實就是大家此前非議頗多的「醜書」第一次集中上拍。為什麼要推出這個專場,華辰老總甘學軍解釋說,自己做拍賣快30年了,回頭看看究竟推廣了些什麼?其實都是些不需要推廣的東西,比如張大千啦,《石渠寶笈》啦,價值早就在那兒擺著。所以拍賣需要創新,要挖掘還沒有被社會廣泛認識的藝術門類,甚至推動審美超前。
圖說: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 網絡圖
從1993年中國有了藝術品拍賣開始,到現在,我們拍場上主打的,還是那些中國近現代大名頭書畫家的作品,中國近現代書畫的市值幾乎佔了拍賣總額的四成。翻看27年前的拍賣圖錄,就會發現,一套幾乎固定的陣容一直唱戲唱到現在。
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是有價值;《石渠寶笈》、皇家用品、明清官窯,誰都知道好。拍賣公司每次上拍,如果沒有那些大名頭,心裡似乎就沒有底,久而久之,便產生了藝術品拍賣市場裡的「標配」。
但問題在於,藏家如同流水,隊伍和心態是會變化的。首先是收藏口味會變,審美會疲勞。老是那些個大名頭,無論對於投資升值,還是炫耀需求,都已經不再那麼充滿魅力了。一個收藏家,如果手上全都是這些年買的「標配」,估計將來自己都會覺得有點無趣吧。
另外,藏家的結構也會變。一個人介入收藏也就那麼30年,40歲以前沒實力,70歲以後出貨需求遠大於進貨。老子收藏古畫加寫實畫派,兒子抱著限量版公仔不放,大家都是「年代劇」,誰也別看不上誰。這兩年,千禧一代都開始入市了,所以潮流藝術風靡一時,藝術電商迅猛發展,絕不是為了宣傳造勢做出來的行情。
藝術市場需要創新,新的拍品門類需要發掘,事實也證明,大凡藝術市場上第一次出現的拍賣專場,都能取得轟動效應,並且在受到追捧後漸漸成為拍場常規門類。比如第一次名人手稿、書法、影像、古典家具、紫砂、硯臺、印譜專場,無一例外地取得了轟動效應,很快風靡全國,成為春拍秋拍裡的常設專場。
拍場需要新的審美觸角,從業者要有高度靈敏的市場嗅覺,更要有一定的使命感。藝術品拍賣也是文化創意產業,每一次拍賣其實都是一次價值挖掘和文化創意大比拼。2020年拍場最熱門的名人手稿文獻、潮流藝術等,都是拜價值挖掘之功。
開拓新的審美疆土雖然不容易,但是招式太過老套將來難免會被淘汰。所以與其說拍場需要使命感,倒不如說拍場需要有危機意識。(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