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買了新車後,要折騰的事情感覺比修老車還要麻煩費錢。泰嫂喜歡的紅色車身本來就是一個老化就巨難看的顏色,外加小區固定車位新車停了一天就滿身的樹膠和汙垢。
借給同事拍視頻的時候已經髒了
泰哥實在是看不下去這輛車以後的悲慘遭遇,於是深吸一口氣自斷雙臂弄了一套隱形車衣。然後這幾天開下來捷豹那同級別最重的體型居然配的還是個單活塞剎車系統,踩起來是低速撞牆高速剎不住,於是又是大刀一揮連手臂都不要了,直接入手一套國產的六活塞剎車卡鉗+355劃線盤套裝。
(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這麼兩通操作下來,基本上11月-12月要吃土度日了~
哎!不是很想說話,直接下來開始我們的坐診環節吧~
車主:稻田琥珀平川
泰哥你好,我的車是18款奔馳GLC,最近倒車的時候剎車出現咕咕咕的響聲,但是只要往前開就不會有問題,請問泰哥是什麼原因?具體怎麼解決?
泰哥坐診結果:
往前開,剎車沒聲音;而倒車則異響劇烈,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能不能有辦法解決掉?很簡單,清洗+排粉就能搞定了~
事實上任何的剎車片在工作的時候都會「掉粉」。只是多和少的區別而已。含碳量高的剎車片掉的厲害,反之則掉的少。但是這卻反映出一個事實:就是從剎車片上掉下的粉塵,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他們除了會粘在輪轂上之外,其實其他地方也一樣會沾染到。
比如沾染在剎車盤上,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剎車盤滾動的方向是固定的,所以剎車片的一頭沾染了很多的碳粉,以及粉塵顆粒。而另一頭相對非常乾淨。所以只要汽車保持往前行駛,剎車片上的髒東西就一定會積聚在剎車片的一端。
剎車在正常工作時,也就是說汽車正常往前開的時候,剎車盤的轉動方向和車輪的轉動方向是一樣的。剎車片在剎車盤上的摩擦方向也是固定的。剎車正常工作時,因為剎車片摩擦的方向恆定,所以磨損導致的顆粒物也會「順著一個方向聚集」。
但是當我們倒車的時候,因為車輪轉動的方向突然反著來了,所以剎車片上的髒東西會有一部分被捲入剎車片和剎車盤的間隙裡,這些顆粒物直接導致剎車片在剎車盤上跳動和打滑,同時產生振動,因而引發明顯的叫聲。
那知道原因了就很簡單了
首先第一步,當然是清潔剎車盤和剎車片,這需要拆下車輪,拆下剎車片,然後徹底把剎車盤表面擦洗乾淨,當然剎車片表面也要清潔。然後活塞清潔,最後通通裝回去。這步操作呢能保證剎車系統在一段時間裡基本沒啥聲音。
另一種辦法呢,就更「長效」了:在拆下剎車片,做完剎車系統的清潔之後,在剎車片的背面塗上很粘稠的減震潤滑膏(看起來像是牙膏那麼粘稠),然後在剎車卡鉗的導軌上也塗抹潤滑油脂,最後再把剎車系統組裝回去。
因為剎車的異響,幾乎都是因為剎車片振動引起的。在剎車片背面塗抹專用減震潤滑脂之後,剎車片的振動就明顯減少很多了,就像是剎車片的背面被一層柔軟的東西「墊著」一樣,振動抖動的現象就消除了,於是倒車異響問題往往可以解決掉。
關於剎車異響的原因其實正如您所見,並不複雜也不深奧。我們通過合理的技術手段是可以讓他安靜下來的。當然,畢竟倒車入庫每天也許就那麼幾次,絕大多數時間我們依然是往前行駛的狀態。所以如果你覺得可以忍受倒車時那麼幾秒鐘的噪音,其實不去處理也沒任何問題。
希望可以幫到老爺~
車主:Kn萬萬萬
泰哥好,我開的是17年款的漢蘭達,最近十一的時候跑了一次越野聽那些前輩說開高速放掉一點氣會更安全一點,網上很多媒體有的說安全有的說危險,請問泰哥可以幫我解釋一下麼?
確實就連網上不少文章都聲稱:跑高速的時候,應該給輪胎放氣,因為跑著跑著壓力就上來了,這樣更安全。如果不放氣,輪胎壓力過高會導致危險。
橡膠作為高分子材料,本身是有機物。硫化之後的橡膠的內部微觀結構,其實是三維立體的交聯結構。因此橡膠才擁有了彈性和韌勁兒。才能夠擁有承受反覆變形的能力。然而,橡膠在變形的時候,內部的微結構之間是存在摩擦的。
摩擦導致熱量的產生,於是輪胎的溫度逐漸上升。專業上叫做「溫升」。輪胎安裝在汽車上,受到汽車的重壓,以及發動機輸出的扭矩,還有剎車系統引起的制動扭矩……種種因素作用到輪胎上,最後表現出來的結果只有一個:輪胎變形。
因此只要輪胎安裝在汽車上,只要汽車開動,那麼輪胎必然就會不停的變形,然後又在氣壓的作用下恢復形狀,然後再一次變形(橡膠在做「揉麵團」運動)。因此輪胎滾動時必然會溫度升高。而我們知道輪胎的使用溫度是有上限的。
輪胎溫度過高,會導致橡膠加速老化,在極高溫下輪胎內部結構也會受到安全威脅。所以世界各國的輪胎行業,都反覆的提醒廣大車主,不要忽視輪胎溫度的升高。如今不少主動式胎壓監測系統,甚至已經帶有輪胎溫度測量功能,便於車主第一時間了解胎溫情況。
而對於沒有胎溫監測系統的車輛,車主能做的事情,也許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說的內容了:管好輪胎壓力!事實上少數細心的車主一定曾經在一些專業的汽車養護節目(電視臺、人民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中學到一個技巧:
在車輛即將踏上長途或者連續高速路程之前,專門測量一次胎壓,並適當提高胎壓。我「舉個慄子」:假設我們的愛車,原廠提示我們,最佳胎壓值是2.4BAR,那麼平時我們就應當長期保證胎壓表的讀數在2.4BAR左右。
而在跑長途高速之前,我們可以臨時提高胎壓,提高的幅度一般建議在10%以內即可。比如從上述的2.4BAR提升到2.6BAR(提升了8.3%),以這樣的胎壓去跑長途或者高速會更加安全、放心。
這是什麼原理呢?很簡單,因為輪胎壓力越高,輪胎受壓後的變形程度就越小,輪胎高速滾動時,橡膠經受的「揉捏」也就越少,輪胎溫度升高的程度自然就改善很多。我們曾經駛過,同樣一臺車,胎壓降低到2.0BAR連續以120km/h時速跑100公裡後,輪胎變得滾燙,而胎壓提升到2.7BAR之後則摸起來僅是微溫。
這就充分說明了這個技巧的準確性。當然了,各廠家也說的很清楚了,胎壓可以提高,但也有個度:上限一般是10%,不能提升的太多。在這個範圍裡,輪胎的抓地、制動等性能依然是可以較好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