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報告:美國製造業企業拒絕「退出中國」

2020-12-1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9月13日報導 據日本《日經亞洲評論》雜誌網站9月12日報導,儘管美國總統川普發起了旨在讓美國製造業回歸的貿易戰,但包括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在內的一些公司反而加大馬力在中國進行生產。

報導稱,根據高盛公司當地時間周五發布的一份報告說,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以及醫療保健領域的大多數公司實際上正擴大在中國的生產。

報告說:「關稅的確導致大宗商品貿易轉變路線、消費電子產品生產活動從中國轉移到東協國家,但製造業活動回流美國的證據有限。」高盛今年8月徵詢了旗下股票分析師對各自行業的評估,由此推斷出這些趨勢。

報導稱,由於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所謂「退出中國」說法日益盛行。儘管有宣傳和政治壓力,但是供應鏈變化的現實錯綜複雜、因行業而異。

據報導,目前世界上最具價值的車企特斯拉計劃向亞洲其他市場和歐洲出口在中國製造的Model 3汽車。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7月份曾對分析人士說:「中國的供應商極具競爭力,可能是世界上競爭力最強的。」

馬斯克說:「上海的工廠很大……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他說,真正有益的是它增加了零部件的本地採購,這「對汽車成本產生了巨大影響」。

相關焦點

  • 高盛:美國企業今年利潤增長或為零
    高盛和摩根大通等國際投行的股票策略師周四下調了他們對美國公司的利潤成長預期,認為COVID-19疫情會打擊企業收入並導致全球經濟受損。大衛·科斯汀(dinDavid Kostin)等高盛策略師在周四一份報告中,將對2020年美國公司基本每股收益的預估值從174美元下調至165美元,即零增長;並將2021年的預估值從183美元下調至175美元,意味著增長6%。
  • 高盛的「詛咒」 | 德林爆語
    來源:高盛報告  除了能源,房地產一直是美國經濟的「毒藥」。2008年大量的房貸違約引爆了金融危機,華爾街上的百年投行煙消雲散,銀行、保險更是靠國家的援助才得以倖存。川普能擺脫高盛的詛咒嗎?  當我看到賈躍亭的FF拿到美國的救助資金,立即想到美國到底有多少企業需要救助?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美國有3070萬註冊的小型企業,有2480萬家屬於沒有僱員的皮包公司。有590萬家僱傭工人在500人以下,這590萬家公司總共有5990萬人,佔到美國勞工47.3%。
  • 富士康如果全面退出中國,對我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
    這幾年富士康也是一直跟隨蘋果公司的腳步,將不少生產線搬到了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有消息稱富士康可能會全面退出中國,主要原因在於這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太快了,房租、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加上競爭對手增多,壓榨了盈利空間。
  • 美國的話一出,87家日本企業積極響應,斥資數千億退出
    美國一出話,87家日本企業就積極應對,即使日本自己花了1000億元,也要退出中國市場,這種情況難免讓很多人擔心:大量外資的退出會不會對我國造成不良影響?,這種對比使各國認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其中美國在第一時間作出決定,即呼籲當地企業退出華。
  • 【高盛維持其「超配中國股票」的觀點】高盛日前發表報告稱,就目前...
    【高盛維持其「超配中國股票」的觀點】高盛日前發表報告稱,就目前而言,貿易摩擦不會對中國股市造成太大影響,除非事態出現惡化,否則將繼續維持其「超配中國股票」的觀點。高盛通過一份包含地緣政治和資本市場等因素的中美「關係晴雨表」,得出了上述結論。而該指標迄今並未反映出任何對市場的重大衝擊。
  • 美企拒絕退出中國,總統4年8年換一個,憑什麼聽你的
    近日,日本的日本《日經亞洲評論》志網站報導,儘管美國總統川普發起了旨在讓美國製造業企業回歸的貿易戰,但美國的很多企業依舊拒絕退出中國市場。
  • 高盛重磅報告:關於民主黨執政前景的十大猜想
    文 | 財聯社 劉蕊目前,距離1月20日拜登正式就任美國總統僅有一周的時間。在去年總統競選期間,拜登曾提出過不少雄心勃勃的施政計劃,包括提高企業稅和個人收入稅、收緊企業監管力度、改革醫保措施、投入巨額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等。此外,在新冠疫情持續衝擊美國的背景下,民主黨人還可能提出在去年底9000億美元財政刺激法案的基礎上追加更多紓困資金的方案。
  • 高盛:最終1.5億美國人或感染,394億口罩抵美,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貨
    美國媒體CNN1月5日援引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截至2020年11月15日時,美國實際感染數就應接近4690萬例,但當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報告則為約1080萬例。也就是說,此前,美國新冠病毒實際感染數可能是官方報告的4倍。
  • 與創新脫節的美國製造業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格裡高利·塔塞指出,美國聯邦研發投資額佔GDP比例幾十年來一直在下降,而產業研發金額佔比在增長,但是增長趨於平緩。這是因為美國製造企業的境外研發投資增長是境內研發支出的3倍,並且轉向了更為短期的發展目標。換言之,美國企業退出了突破性創新的投資,更多關注短期漸進性技術進步。
  • 美國復興製造業②|美國政策失靈及對中國的啟示
    分析研究美國製造業復興困境與保護主義政策失靈,汲取其中的經驗與教訓,對於中國完善製造業發展政策和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美國流行一種觀點,認為企業離岸外包導致中間產品進口增加,減少美國製造業就業。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使用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沒有證據表明中國進口競爭導致美國淨工作機會損失。
  • 統一企業中國(00220)漲超5% 獲高盛看高目標價至8.4港元
    統一企業中國(00220)漲超5% 獲高盛看高目標價至8.4港元 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原標題:港股異動︱統一企業中國
  • 高盛「指點迷津」
    高盛12月9日發表報告預期,在西方國家對鋼鐵需求增長急劇回升而中國的需求只逐漸放緩,加上供供應增長溫和的支持下,預期鐵礦石的牛市可望延續至2021年,鐵礦石將出現連續三年供不應求的情況。首先,中國鋼鐵生產於今年底仍保持強勁,預計2021年的增長僅會小幅下降,基建及房地產項目,以及中國製造業資本開支周期及鋼鐵出口再出現將繼續支持鋼鐵的產量上升。此外,西方國家的建築及重工業受第二波疫情封城的的影響較少,對鋼鐵的需求優於預期。第三項因素是鐵礦石供應增長於明年可能停滯,有限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淡水河谷在巴西的營運。
  • 高盛:與中國有一定關聯
    那麼中國對原產澳洲鐵礦石的依賴度有多高呢?答案是很高。按照2019年的統計數據看,中國當年進口鐵礦石有67%來自澳大利亞、19%來自巴西,另外還有南非、馬來西亞和秘魯等供應渠道,但佔比有限。從質量上說,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鐵礦石品質高,更符合包括中國鋼鐵企業在內的全球客戶需求。
  • 高盛:銅的大牛市剛開始,劍指1萬美元
    12月1日倫銅連續四日收創七年多來新高,盤中最高升破7700美元,高盛應景地喊出了「銅價正通往1萬美元的路上」。 高盛分析師Nicholas Snowdon等在12月1日最新發布的報告中認為,銅的大牛市已經全面開始,銅價的走強不是非理性的,而是銅結構性牛市的第一階段。
  • 製造業藍領靈活用工研究報告
    嘉馳國際發布《製造業藍領靈活用工研究報告》:靈活用工是製造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2020年5月25日,以科技數據驅動的一站式人力資源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平臺嘉馳國際,聯合人力資源智享會(以下簡稱「智享會」)共同研究並發布《製造業藍領靈活用工研究報告》,報告發現,靈活用工是製造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 高盛:銅的大牛市剛開始 劍指1萬美元
    12月1日倫銅連續四日收創七年多來新高,盤中最高升破7700美元,高盛應景地喊出了「銅價正通往1萬美元的路上」。高盛分析師Nicholas Snowdon等在12月1日最新發布的報告中認為,銅的大牛市已經全面開始,銅價的走強不是非理性的,而是銅結構性牛市的第一階段。
  • 高盛:一半美國人或感染,美國醫療體系崩潰,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
    根據路透社12月21日報導,目前美國每天有超過21.4萬人感染病毒。已有超過31.7萬美國人死亡。並且這一數據還在處於惡化的趨勢中。高盛早在今年3月就在一項緊急電話會議中稱,50%的美國人會感染新冠狀病毒(1.5億人)。有一種觀點是,華爾街一些離美元印鈔機最近的人,似乎正在利用新冠病毒,通過大規模放水的方式,從中獲得巨額財富。
  • 中美經濟合作新機制:中國助力美國重返製造業?
    70年代,美國社會掀起了「後工業社會」熱潮,試圖將美國的經濟重心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轉移,1975年之時,美國製造業的份額已經跌落到了世界總量的22.3%。   當製造業產值在美國不斷下滑時,大洋彼岸的中國開始成為製造業大力發展的熱土。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藉強勢的國家政策,大力鼓勵製造業發展,勞動力、土地等廉價的生產要素成本成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優勢。
  • 香港嶺南大學發布粵港澳大灣區港資製造業研究報告
    人民網香港6月17日電(記者 陳然)由香港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資助、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委託、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帶頭撰寫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近日完成。有關報告發布會暨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17日在港舉行。
  •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據彭博社報導稱,為應對新冠疫情對於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近期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了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一項抗疫經濟救助計劃,其中2200億日元,是專為日本企業將製造生產能力遷出中國而準備的。翻譯過來就是:只要日本製造企業將工廠搬出中國,政府給你出搬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