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應該是讀研究生的年紀,她卻直接被聘請為大學的正教授,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可是,當我知道了她的人生經歷後,便不再感到如此震驚了。
侯逸凡,9歲奪取世界少兒西洋棋冠軍;
13歲,成為女子特級大師;
16歲,成為西洋棋棋壇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棋後;
18歲,正處在職業生涯黃金齡的她進入北京大學國際學院學習,在不耽誤競賽的基礎上,兩次獲得學科綜評第一;
23歲,她獲得羅德獎學金——被譽為「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的世界級獎學金,入學牛津大學;
2020年7月10日,26歲,她成為深圳大學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
時至今日,她依舊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等級分排在2600分以上的女棋手。要知道,西洋棋世界前100名只有2名是女性。
可能因為自己有孩子的緣故,我對這些有成就的孩子特別關注,喜歡了解她們不凡的成長經歷。
侯逸凡1994年出生於江蘇省興化市。
5歲時,她與小夥伴們玩玻璃跳棋,很快就能夠戰勝比她大幾歲的哥哥姐姐們。父母知道後有點驚訝,就商量著給她報名一項智力運動。
那時少年宮裡可供選擇的智力運動無外乎圍棋或西洋棋,侯逸凡選擇了後者,只因「它的棋子造型很吸引人」,於是她進入少年宮的西洋棋興趣班。
一年後,她就拿到江蘇省同年齡組的冠軍,並在全國少兒賽上嶄露頭角。這有點出乎父母的意料。
一年級的暑假,父母帶著7歲的侯逸凡去山東投奔名師童淵銘。
有了名師輔導,侯逸凡進步飛快。2003年,她第一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少兒分齡組賽,獲得了冠軍。
後來的她在西洋棋的路上所向披靡,16歲,就成為全球最年輕的西洋棋世界冠軍。
18歲那年,她進入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學習。
2017年,侯逸凡成為當年中國四位獲得羅德獎學金的本科生之一——羅德學者,這可是被譽為「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的世界級獎學金。之後,她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公共政策碩士。
現在的侯逸凡,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西洋棋手,四次獲得世界冠軍,兩次男女混合賽的冠軍,是深圳大學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
很多人說她是「天才少女」,但她不喜歡這個說法。在她看來,自己只不過是在有所天賦的基礎上,加上了高強度的訓練,再加上機遇的結果。
從世界棋後到北大學霸再到大學教授,她憑藉的絕不僅僅是天賦這麼簡單。她在大學和碩士攻讀的專業與西洋棋並沒有多大關係,我們看到的是她外在的耀眼光環,這其中的付出的汗水和艱苦,恐怕常人難以體會。
據說,她上學期間雖然被各種比賽佔據了大量正常上課時間,但文化課成績一直不錯,她曾經在進入北大的第一年發過這樣一條微博:
「暖暖夏日,夜風微拂,我心飛揚解。。考試周終於結束了。。。。。這十天補七門課大半個學期的知識,這非人類的節奏在今晚告一段落!細細回想,雖然忙碌倒也異常充實,這算是一個真正的新開始,希望今後的自己在這方面能更得心應手。」
從侯逸凡的成長來看,她的學棋過程順風順水,從開始學棋到成績斐然,沒有經歷痛苦的抉擇,也沒有經歷明顯的挫折。那麼,父母在這其中的作用是不是很小呢?
我覺得並不是,她的父母能早早地發現孩子的天賦所在就是一項非常難得的事情。再就是當女兒棋藝飛速進步時,父母帶她去投奔名師童淵銘;三是母親辭職陪她專業學棋。
可以說,這其中的每一步,父母的選擇都很正確。這裡面有父母的智慧和格局,也有他們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女兒下跳棋比一般的孩子強,就想到讓女兒去學一項智力運動。這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做到的。
當時帶孩子去濟南投奔名師,也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對這件事,夫妻倆想得很明白,「反正(女兒)只是小學階段,出去嘗試嘗試,不行就回來上學,影響不大」。
沒想到,女兒資質很好,也非常熱愛西洋棋,這讓媽媽下定決心留在濟南陪孩子學棋。
就發現孩子天賦這一點,侯逸凡的父母做得就非常好,而且中間沒有走一點彎路。我覺得很多父母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天賦在哪裡。
我們通常認為那些有成就的人才是天賦異稟,比如那些比較知名的科學家、藝術家。但這是狹義上的認知。
從廣義上看,每個孩子都有天賦,都可以在某一個領域做得很好,具有自己的特長,區別只在於有沒有被發現,有沒有將天賦很好的發揮出來。
有的人很小就發現了自己的天賦所在,所以走得順風順水,比如侯逸凡。但也有的人到成年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天賦。比如做了多年經紀人、四十歲才開始畫畫的凡高。
很多父母希望能夠早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天賦,以期成長得更加成功,更加順利。那麼,如何做到早發現呢?
1、多觀察
我們可以觀察:孩子平時最喜歡玩什麼?玩什麼時最專注?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汽車,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讀書,有的孩子特別喜歡玩樂高。
喜歡汽車的孩子可能會在機械研製方面有所特長,喜歡讀書的孩子語言表述能力強,喜歡樂高的孩子空間感知能力好。孩子所熱愛的東西就蘊含著他們的天賦。
2、孩子「煩人」的特點中可能蘊藏著他最大的天賦
有些孩子特別淘氣,他會把剛買來的新玩具給拆了; 有的孩子特別敏感,大人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把他惹哭了。這些令家長煩惱的特質可能就是孩子的特長所在。
喜歡拆玩具的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敏感的孩子可能更能感知到別人的情緒。
孩子的潛能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這需要我們多多陪伴孩子,用心觀察孩子,才能準確地判斷孩子具有哪方面的天賦。
有了天賦是具備了孩子在某方面成才的基礎,但並不意味著一定就能成才,還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和自身長期艱苦的練習。
願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天賦,從事他們所熱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