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碩博延期畢業越來越多的時代,很多研究生的焦慮揮之不去,抑鬱如影隨形,而畢業論文的嚴重受挫,往往也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卻有這麼一些人,年紀輕輕即受聘為211/985高校的正教授或副教授:24歲侯濤剛、24歲鬱培文、26歲侯逸凡......他們的「橫空出世」,好比一股龍捲風,迅速引起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在「青椒」(高校青年教師的別稱)開掛的人生背後,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圖片來源於美劇《生活大爆炸》
侯濤剛被譽為「海嘯級別後浪」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近日,「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刷爆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
在別人還在愁碩士畢業論文的年紀,1996年出生的侯濤剛,就已經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順利畢業,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圖片來源於一讀EDU
侯濤剛究竟做出了哪些成績,才能如此順風順水地成為「青椒」?
侯濤剛是北航2012級機械學院本科生,大一時就獲得馮如杯一等獎,拿下保研資格,還是日本筑波大學交換留學生,擔任北航本科生國際視野拓展團副團長,全國優秀大學生獎勵計劃優秀學生標兵。2016級作為直博生,入選北航高等理工學院博士生班,師從長江學者王田苗教授。
▲ 圖片來源於搜狐
他是北航博士研究生十佳、五四獎章、北航年度人物-創新表率之星、寶鋼教育獎優秀學生獎獲得者……侯濤剛的研究成果曾被《新華文摘》作為封面錄用,並被北航研究生院官網首頁報導。
▲ 圖片來源於新華文摘
侯濤剛在高博班在讀期間發表一作論文9篇,其成果被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博士畢業前,侯濤剛在整個學生生涯中,以他作為負責人的機器人項目,一共完成了7個。
仿人形遠程遙操作機器人(2013)
多功能三自由度控變寬度機器人(2014)
基於阻塞效應的變剛度軟體抓持器(2015-2016)
醫療服務機器人(2016-2017)
花卉生產智能轉運機器人(2017-2019)
線驅動下肢外骨骼機器人(2018-2019)
仿生飛烏賊軟體跨海空航行器(2016-2019)
據悉,侯濤剛還曾創辦ISET智慧農業科技及北航機器人協會,獲北京市優秀創業團隊。
▲ 圖片來源於知乎
侯濤剛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智慧機器人,他所設計的智慧機器人共計申請專利11項,並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覽。
▲ 圖片來源於量子位
如此優秀的侯濤剛,自然成為北航學弟學妹們的學習榜樣。
▲ 圖片來源於量子位
211/985青椒天團彰顯年輕態
那些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人尖兒」
跟侯濤剛一樣耀眼的青年翹楚,還有很多,侯逸凡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7月10日,一則消息激起千層浪。26歲的侯逸凡入職深圳大學,成為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部體育學院教授,從事西洋棋專業運動員培養工作。
▲ 圖片來源於深圳晚報
從「世界最年輕的棋後」,到「深大最年輕的正職教授」,侯逸凡的人生憑什麼一路開掛?
出生於1994年的侯逸凡,5歲時就被西洋棋旗子的立體造型所吸引,一頭扎進西洋棋領域,成績斐然:
8歲獲得10歲組全國少兒冠軍;
9歲獲得世界少兒錦標賽冠軍;
10歲破格入選國家隊,成為年齡最小的國手;
13歲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女子西洋棋特級大師;
15歲在中國西洋棋棋王棋後賽上奪冠,成為最年輕的中國「棋後」。
▲ 圖片來源於人民網
2017年,在北京大學攻讀國際問題學士學位期間,侯逸凡兩次獲得學科綜評第一。作為保持著世界排名第一的女性西洋棋手,侯逸凡毫無懸念地被號稱本科生「諾貝爾獎」的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砸中,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教育碩士。
▲ 圖片來源於北京大學官網
從鼎鼎大名的棋後,到北大學子,再到最年輕的深圳大學教授,侯逸凡向來習慣於不走尋常路。
▲ 來源於騰訊視頻
這名年輕女教授面對大學學子,能否hold得住課堂,人們對她的專業實力充滿信任:「侯逸凡貴為世界女子西洋棋第一人,從16歲起就傲視群芳,女子棋界已無人能與之較量。而且,她長期在國外徵戰各種大賽,在西洋棋界是有發言權的。」
同樣惹人注目的,還有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鬱培文。
▲ 來源於中國教育在線
15歲考進中科大,並在大三那年獲得中科大本科生的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
19歲進入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4歲博士畢業並進入復旦大學當老師;
28歲成為國內最年輕的國家優青得主;
30歲正式成為復旦教授……
投資女王徐新曾經說過「得生鮮者得天下」,作為日常消費頻次最高的一個品類,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這類易逝品(比如蔬菜、肉製品、牛奶、花卉等)現在已成為眾多電商重點發展的對象。但這類產品的運輸、倉儲成本高,並且容易損耗,消費者需求又難以預測,實際運營起來的綜合成本極高。
鬱培文的「易逝品供應鏈管理」,不空講理論,非常注重聯繫實際情況,比如:「關注易逝品的定價機制,價格調節周期,產品從採購到最後徹底清倉的方式和措施;在易逝品的銷售周期中,消費者對產品品質、賣相、價格的接受程度對銷售者而言,該怎樣制定銷售策略;面對不同的消費者,不同的產品需求,商家該如何對產品品類銷售進行優化和調整等。」
讓象牙塔內的科研服務於實體經濟,一直是鬱培文的心願:
「我希望自己的研究不僅是對學術界,也對業界產生有意義的影響,能夠切實解決企業運營和管理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能夠改變從業人員對某類問題的思考方式,切實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希望藉助企業的反饋不斷推動自己的研究。」
「青椒」一路高歌猛進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像侯濤剛、鬱培文、侯逸凡這樣年輕有為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枚舉。
在「青椒們」激流勇進、大放異彩的背後,值得我們深思: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堅持興趣是王道,不過也要適時變通。
侯濤剛透露,雖說自己與機器人結緣始於從大一的馮如杯,但這樣的趣愛好,是從小開始的。侯濤剛回憶,自己從小就特別喜歡玩玩具,什麼遙控車,小飛機,尤其是四驅車。自從搗鼓get到修四驅車的技能,儼然成了小夥伴們中的「修理大王」,到中學時已經開始改裝和組裝玩具了,這樣的愛好,也極大了培養了他的動手能力,進到大學後在專業研究方面也更加如魚得水。
讀博的最後兩年,侯濤剛坦言自己也挺辛苦的,每天晚上四五點回寢室很正常,通宵的時候也很多,有時候甚至一天不吃飯的去幹自己的項目和課題。
侯濤剛認為,自己挺笨的,只是付出的時間比別人多而已:「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不是能夠告訴自己堅持下去,能夠有毅力、有決心的把這條路走下去,我覺得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在侯濤剛看來,變通的精神與堅持並不矛盾。就像他之前的課題,他確定了很多的方向,但是這些方向綜合起來使得問題極為複雜,於是他把問題專門沿著一個方向進擊,最終在這個方向上獲得了更大的成就。
提到適時變通,鬱培文的做法真是深思熟慮後的必然。
本科期間學的是應用數學專業。經過四年的學習後,純理論的數學對於他的吸引力已經開始下降,他更希望自己能夠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他毅然決然地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後,選擇了自己更感興趣的運營管理專業。而在這個專業,他潛心學習,深入科研,在畢業之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侯逸凡在西洋棋上的堅持,也是數十年如一日,並且還擅長琢磨與總結。
她曾說:「有些棋手只通過訓練和比賽來了解西洋棋,而另外一種棋手,可以通過所有事物來了解西洋棋——美麗、時尚、策略。我顯然是第二種。」
▲ 圖片來源於奴隸社會
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敢於做關鍵決定。
侯逸凡在接受李一諾採訪時,談到自己認為最受益的一個習慣,這便是獨立思考:
「作為棋手多年養成了遇事先分析、再決定,不盲從、不追隨的習慣。」所以,在她職業生涯的黃金年齡,不顧教練和隊友等很多人的反對,毅然決然選擇到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就讀,後來又出於自身興趣和個人經歷,選擇到牛津大學學習教育學,這些決定都是基於她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鬱培文也極為看重獨立思考的能力。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他大膽革新,先是對課程的培養目標作出調整,希望自己的學生無論是在商業問題,建模過程,還是最後得出的結論,都能夠採用一種批判性的思考過程貫穿其中。他說,如果有學生告訴自己,從他的課堂上收穫了思考方式,他就會倍覺欣慰。
侯濤剛的獨立思考,有一個重要體現。他說,自己原本已準備去MIT做博士後研究,因為疫情、外部環境等原因戛然而止,於是他便審時度勢,開始找工作,這也是他經過一番思考之後做的符合當下的一個決定,而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在他看來其實也是機緣巧合,趕上了好時候。
▲ 圖片來源於量子位
不要一味埋頭苦幹,也要擠時間放鬆。
博士的生活很累人,做實驗、做項目很費神,也很花時間,但儘管如此,侯濤剛平時堅持打籃球,會通過運動來放鬆自己。
侯逸凡在了解西洋棋學習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和更多可以追求的東西。即便在繁忙的賽事中,侯逸凡也能擁抱世界,享受讀書、學習的樂趣。因為西洋棋,她還喜歡上了國際關係、外交領域等。
鬱培文認為,科研工作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如果對手頭的東西很感興趣,就會花很多時間在上面。「怎樣make a difference,make an impact永遠是我最關心的事情。」平常的生活中,除了教學與科研,鬱培文的愛好主要是看書看電影,和普通人無異。
▲ 圖片來源於華爾街聯社
注重提升學習效率,擁有探索和挑戰。
侯濤剛介紹:「合理分配時間也算一個很好的品質,把自己的每天行程安排妥當,把每一寸光陰都利用起來,才能獲得更高的效率。」
他在大四的時候,只花了半年時間就掌握了日語,在日本學習交流結束之際,還用日語進行了答辯,這絕對可以說是速成了,對此,他分享了方法和心得:
「一是強輸入,每天自學2-3小時。當時去日本時連50音圖都不會,為了便於跟日本學者交流,便決定自學那本黃皮書《新標準日本語》,從早上到晚上只要一有時間,實驗室活幹完了,就一直學、背和聽。
二是創造氛圍——耳濡目染的日語環境,以及實踐。日常生活中用日語交流,比如,去想吃什麼、去哪裡玩、今天天氣怎麼樣……在第4個月時,基本上就能聽懂實驗室裡的討論了。最後一個月決定用日語答辯後就開始惡補日語,日常交流時也幾乎不用英語了。」
▲ 圖片來源於量子位
在西洋棋領域達到登峰造極之境的侯逸凡,同樣勇於探索和挑戰。希望能有時間和精力去拓展一些其他領域,想將更多的資源帶入到西洋棋中來,尤其要為中國西洋棋的發展做些有意義的實事:「這對西洋棋來說是好事,對我自己而言則是挑戰。」
央媒記者曾經這樣向騰訊體育感慨:「侯逸凡的經歷不同凡響。她雖然只是一名棋手,但她整個人的名片和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棋牌界,圈內同齡人中無可比擬。」
對於鬱培文來說,他教學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往往是教學內容的改變。鬱培文十分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案例的及時更新。他常常將自己新的研究、新的項目穿插進案例中,與學生一同探討,兼顧傳統理論和當下熱點。「比如現在大熱的人工智慧,這裡用到的一些模型,和動態優化裡的很多概念是相通的,那麼在課堂上就可以把它們聯繫起來。」
孩子天分固然重要,
年輕教授們的父母同樣給力
這些優秀的人,其自身都擁有眾多優秀特質,但我們也還會看到,這些年輕教授們的父母,也是同樣給力。
1. 積極鼓勵和支持孩子的興趣。
有人形容,孩子的興趣,好象一陣風,來得快,也去得快。其實,如果孩子在發掘和堅持興趣的過程中,父母能夠多給予一些鼓勵和支持,孩子就能從興趣變成愛好,並從中收穫很多滿足感。
比如,侯濤剛小時候特別喜歡玩遙控車,父母就給他買了專用跑道,於是小夥伴們都想去他家玩,一來二去,他儼然成了四驅車的頭頭,這也給他莫大的自豪感,到中學的時候,喜歡上改裝和組裝玩具了,父母還是很支持,尤其是他父親那會兒在建材廠上班,當侯濤剛需要工具,父親就會幫他在廠裡加工一些東西,改裝一些結構。
2. 積極帶孩子尋找適合TA的領路人。
如果父母發覺,孩子在某一方面是有些天分的,一定要抓住契機,朝向更好的方向引導。如果自身不能很好地引導,那麼帶孩子拜見有資歷的領路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侯逸凡迷上西洋棋之後,不到一年就取得了江蘇省同年齡組的冠軍,並在全國少兒賽上嶄露頭角。父母看她有希望在這條路上繼續發展,就帶到濟南,師從全國有名的童淵銘。為了照顧女兒,媽媽甚至辭去了在老家的工作,到濟南陪同和照顧逸凡的生活起居。
▲ 圖片來源於網易
3. 允許孩子做自己,接納孩子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作為父母,不能僅從自己的立場和經驗來掌控孩子的人生。縱使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會做出一些看似冒險的決定,也不妨接納孩子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比如,鬱培文在中科大讀書的時候,讀的是應用數學專業,實則也已經取得很不錯的成績,但是繼續深造的時候,鬱培文偏離了自己讀了四年的專業,堅持到香港科技大學後,讀運營管理專業。他父母並沒有橫加阻攔,而是選擇接納孩子的嘗試和決定。事實也證明,鬱培文在運營管理專業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並成為了復旦經管學院的教授。
▲ 圖片來源於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微博
楊絳先生認為「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作為父母,我們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更應該努力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因為——
從來沒有所謂的天才,每個孩子都擁有無限潛能。
孩子自身的天分與自律很重要,但更離不開父母的智慧引導。
註:部分素材來源於北航、量子位、澎湃新聞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10月24日
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
邀您共探新教育未來發展之路!
預約報名通道已全面開啟
期待與您在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