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變得可不止是科技,還有一些高學歷人才的選擇。二三流學院畢業的人才,想要進銀行大多是妄想。
但是,有些明明擠進銀行的"985"名校畢業生卻掙扎著想"逃"出來。寒窗苦讀幾十載,好容易熬到"博士後",卻前往街道辦事處應聘,這到底是被逼無奈,還是欣然前往?
博士去基礎崗位上扎堆,到底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還是設身處地的真實歸宿?讓我們深入討論高學歷"低"就職的種種現象,來探索如今的人才究竟是怎麼了。
一、"低等"工作蹉跎夢想
為什麼"985名校"畢業生會放棄旁人夢寐以求的銀行編制呢?銀行的最初工作到底是怎樣的?
首先,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有人說"我考上211、985,不是來銀行當櫃檯的",或許這位同學是受夠了在銀行初起階段當"櫃檯"的體驗,才開始吶喊出自己的心聲。
那麼,由他作為代表的高素質人才,所表達的無非就是像"當櫃檯"等"低等"工作,與其最初的設想天差地別。
理想中的銀行工作並非如此,理應是光鮮亮麗的體面人,卻不曾想,那一團亂麻的生活快要使得精神抑鬱。
誠然,在銀行工作必然有其好處。比如像"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國家銀行有國家編制,這就意味著有一定的福利,算得上是肥差了。
但是,在銀行工作也有其不變之處。無論是最開始的"櫃檯"生涯,還是之後的職務變遷,銀行職員始終不能擺脫的就是"考核"二字。
從考核專業素養再到考核業績,銀行職員陷入考核的漩渦中,不得脫離,不敢脫離。
除此之外,銀行職員所需要的素養並非只是"學霸能力"和"專業知識",如何八面玲瓏的和顧客打好關係,似乎也是其職業生涯中的挑戰。
辦卡、儲蓄、投資,日復一日的重複工作,銀行職員覺得分外枯燥,他們會開始懷疑。明明自己手握"985、211"的名校畢業生,出去闖闖又能怎樣?
何苦窩在銀行中,為了那一成不變、收入不高的工作蹉跎時光,蹉跎夢想?於是,逃離成了他們的心中執念。
"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著未免而懸殊,又令人感傷的距離",於是,很多名校優秀畢業生,最初捧著金飯碗,帶著夢想進入銀行,又灰溜溜地離去。
其次,"985"畢業生心氣高。記得華為總裁任正非曾經開除過一個一進公司就想出人頭地,於是帶著長篇闊論來找他提建議的名校畢業生。
結果,那個"準備齊全"的名校畢業生被開除了。其實,開除他的原因和"985"名校畢業生"逃離"銀行的原因很是相似,即他們心氣高。
壯志凌雲是好事,心氣高也未嘗不好,但是,倘若"不接地氣",就未免有失妥當。為什麼說"不接地氣",有失妥當呢?
銀行櫃檯自然無關學歷,但是,銀行的管理人員並非"傻子",讓名校畢業生去"櫃檯"工作,並非是一直的,這一定是一種歷練和考驗。
凡事都有開始,"一飛沖天"的人畢竟在少數,那麼,出入一個行業,便是從零開始的新階段。
倘若總是停留在自己是"211、985"等名校畢業的風光中,未免出現一些"眼高手低"的現象。要知道,想要在銀行工作,且表現突出,需要具備很多的素養。
從知識素養到銷售能力,再到為人處世,每一項都需要磨礪。所以,認為"低等"工作,蹉跎夢想的"眼高手低"人才,還是需要保持清醒的。
二、"小"職位中的"我願意"
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去應聘諸如街道管理處、教師等"小"職位,難道真的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嗎?
其實,在應聘"小"職位的高素質人才,他們並非都是是盲目的,這其中關聯了很多的斟酌和思慮。
首先,"對口味"是高學歷人才選擇紮根"小"職位的原因之一。人生最難得是取悅自己,現在的年輕人看開了,他們會儘可能選取對於自己來說"對口味"的工作。
哪怕是這份工作在世俗看來有些屈才,但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所以,總有一些高學歷的人才懷著無盡的熱情和好奇心來加入到"小"職位中奮鬥。
其次,"有編制"是高學歷人才選擇紮根"小"職位的原因之二。哪怕如今"金飯碗"時代已經過去,但是,有"編制"的渴求,對於每一代人的吸引力皆不容小覷。
所以,這就導致了一批高學歷的人才會為了"編制",而從事一些"小"職位。
或許"有編制"的工作並不能實現高學歷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凌雲壯志,但是,"有編制"生活的社會福利和安穩度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再次,"小"職位可能只是高學歷人才的跳板。"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哪怕高學歷人才躊躇滿志,想要做一番大事業,但是,他們的高學歷並不是最好的助力。
誠然,高學歷,是其給用人單位看的門面,這代表著他有學霸稱號,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但是,過去再如何輝煌,依舊要向前看。
畢竟,有不少"高分低能"的人,曾經在職場上渾水摸魚,所以,為了避免"紙上談兵"的慘狀,高學歷人才或主動或被動的前往了基層崗位。
此時的"小"職位,對於剛剛起步的高學歷人才有一定好處:
其一,可以鍛鍊高學歷人才的心智。讓他們切實體會到,離開象牙塔之後,社會真的很現實。讓他們可以不再執拗於自己過去的光環,踏下心來學習。
其二,可以幫助這些高學歷人才快速積累經驗。底層的分工並不是那麼的精確和專業化,所以,身處底層的高學歷人才所接觸到的工作繁雜而多,倘若突破了"小"工作,其進步無疑是巨大的。
其三,哪怕"小"職位的名號聽起來並不好聽,但是,其並非是那些高學歷人才的終點,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些高學歷人才的跳板罷了。
倘若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和運氣,飛離"小"工作,擁有更為廣闊的天地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除此之外,一些貌似"小"職位的工作,或許只是聽起來像是"小"職位罷了,等到接觸之後可能會發展並非如此。
比如,此前一位名校博士畢業生,去一個地方的街道辦事處應聘,不了解內情的只得到處宣揚"讀書無用論",殊不知那個名校博士畢業生也並不是"傻子",他所去的區域高手如林,名企遍布。
三、高學歷的"屈從"
如今社會,學歷好像越來越不值錢了,越來越多的高學歷青年開始從事一些大家所謂的低端崗位。這些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比如杭州市餘杭區的街道辦事處,清一色清華北大碩士博士。一個區區的街道辦事處?用得著這樣的人才嗎?
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街道辦是大爺大媽的天下,是老年活動場所,好像沒有什麼需要特別的才華去處理街道辦事處的事物。
但是現實就擺在眼前。有諸多網友評論:這真是一個魔幻的世界。
在震驚過後,我們不禁發出疑問,這種高學歷的人才不應該是去叱詫風雲?去搞科學研究造福世界嗎?或者當高管去助力企業的未來發展。為什麼會從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呢?
19年,北京市朝陽區教育部門在北京中學,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招聘會。這個中學竟然要招聘的全是博士和博士後!
這種高端的科研人才?為什麼會願意從事中學老師這樣的崗位?大家一開始都是抱著看笑話的方式來看待這場招聘會。
沒想到短短半天時間,竟然來了全國150名博士,博士後來應聘。這種奇幻的場面再次出現,震驚了眾人。
無獨有偶,深圳市一系列的招聘會也觸及到了大家的神經,這個沿海的發達城市甚至對於中小學老師的招聘條件十分豐厚,底薪三十萬起!
但是這麼豐厚的資薪背後的要求是必須是清華北大等一流的大學的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這就造成了一種,"博士後遍地走,博士不如狗"的感覺。
當年以當地第一名考入北大的畢業生,陸步軒,回家賣豬肉的消息席捲全國,在當時被各大新聞媒體瘋狂報導,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還引發了讀書無用論等大討論。
清華大學畢業,在清華也是頂尖人才的張昆偉放棄了谷歌的工作,回到了老家山西來到了一所二本院校當老師。
今年湖北文科第四名鍾榮芳同學,家庭貧困,但是為了心中的那份喜愛,將志願填報為考古系,而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填報當下最熱門的金融系,管理系等等。
這個選擇一出,有無數網友跳出來"苦口婆心"的勸導,這個專業又苦又累,以後也沒啥前途,賺錢就更別想了。家境貧寒還選擇這麼一個專業,這輩子估計翻身無望了。
其實這些情況也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屈從,北京深圳這樣的大城市本就是高學歷人才聚集的場所,可以出現許多高學歷人才也不足為奇。
像一般的三四線城市,博士學歷還是很吃香的。筆者家鄉有一個二本A類院校,招聘部門絞盡腦汁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招到一個博士。
而且只要是博士學歷,專業和方向一概不做要求。就想招來一個博士當做吉祥物,難度都非常之大。可見地方上高學歷人才的稀缺程度。
四、學歷的真實性價比
學歷難道真的沒有用了嗎?還是說這又是一波新的讀書無用論?其實不然,現在社會上所舉的例子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比如說為什麼北京和深圳一個中學都要博士甚至博士後?
那些學校本身就是老牌名校,有需要高學歷人才的資格,其次這些名校所面對的學生和學生家長都是文化素質非常高的,如果沒有一定的學歷支撐,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最後就是學校開出的30萬年薪著實不低。博士讀完不到30歲的年紀30萬的年薪,這本身就是一件性價比很高的事情。
再者有些學校還可以解決北京戶口,解決工作編制,更不要說五險一金等等的福利待遇。這些優厚的條件和舒適的辦公環境,配的上一個博士的寒窗苦讀。
而且我們自身的局限也決定了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不多。向教育方面輸入大量高水平人才,這是沒有問題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是教育主管部門,家長,和學生們都樂意的地方。
在除了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人才需要量大以外,其他地方的博士生還是很受歡迎的。
不過由於地方往往不能提供足夠的資薪待遇,福利待遇,和科研環境等等因素,使得博士難求。
而且有些高學歷人才雖然去基層單位應聘,很多時候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簡單。比如有博士到深圳南山區做街道辦主任,大家覺得不可思議。
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南山區,南山區是深圳經濟開發區,這一個區可能比的上別的一個省。
其中聚集了清華北大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南方科技大學等中國名高校7所。
華為,騰訊,中興,南油集團等高新技術企業,南山區當中的蛇口工業區其中世界五百強企業就在這裡有50多家,這裡聚集了兩千多名博士生在內的一大批高科技人才。
現在大家還覺得在南山區博士當街道辦主任屈才嗎?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選擇去讀博士,可能出發點有很多,比如說想更好的找工作,喜歡科學研究想要做科研,或者稀裡糊塗保送博士的,或者是不想去工作而選擇繼續當一個學生的。
不論有什麼樣的出發點,都不能否認寒窗苦讀讀到博士,並且順利畢業的不容易。
每個人都不想讓自己的生命白白打了水漂,或許博士畢業之後就想在大城市裡拼搏出人頭地,或許想在家鄉有著更舒適的環境,或許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科研想要安穩的度過一生。
無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其實,博士從事"低端"工作沒有什麼不對。
高學歷人才只會越來越多,而從事高端研究的行業其中的辛苦更是不為人知,所以高端人才從事基礎崗位,提高基礎崗位的水平,也是好事一件。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