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21日NBA自由球員市場開啟,到如今各支球隊訓練營名單基本確定,志在重返NBA的林書豪仍未拿到一份正式合同。同時,他也與北京首鋼隊保持著聯繫,不排除重返CBA的可能。
2019年夏天,成為自由球員的林書豪也曾努力尋求徵戰NBA的機會,但自由球員市場開啟後的無人問津讓他一度心灰意冷,「我感覺被NBA拋棄。」不久之後,他踏上了CBA的賽場。一年後的今天,這樣的選擇再次擺在林書豪的面前。
薪資
NBA
≤260萬美元 底薪合同支撐夢想
2010年至2019年,林書豪曾徵戰NBA9個賽季,先後效力於勇士、尼克斯、火箭、湖人、黃蜂、籃網、老鷹、猛龍等8支球隊,總薪資達到6571萬美元。高額薪資主要得益於與火箭3年2500萬美元、籃網3年3600萬美元兩大合同,其他賽季,林書豪籤下的都是底薪甚至非保障合同。
剛登陸NBA時,林書豪與勇士籤下的是一份非保障合同,年薪僅為47萬美元。轉投尼克斯那個賽季,年薪只有76萬美元。2015年夏天加盟黃蜂時,他與球隊籤下的也只是一年210萬美元的底薪合同。
以今年自由球員市場的行情看,霍華德、考辛斯等前全明星,與新球隊的底薪合同價值1年260萬美元。傑夫·格林、貝茲莫爾等老將的底薪合同為1年225萬美元。如果林書豪能拿到某支NBA球隊的底薪合同,年薪大概率會在200萬美元以上,但不會超過260萬美元。
CBA
≈300萬美元 這關係談錢太見外
2019-2020賽季,林書豪與首鋼俱樂部籤下合同,據傳金額為300萬美元。今夏休賽期,林書豪並未出現在首鋼隊的優先續約名單中,一時間出現了關於他不再續約或首鋼希望降薪的猜測。畢竟一旦啟用優先續約權,球員的薪資將至少不低於前一賽季。
本賽季,CBA正式進入「工資帽」時代,外援薪資上限700萬美元。儘管如此,薪水並非林書豪與首鋼之間續約的阻力,雙方一度基本達成一致,只差最終在合同上落筆。
而有知情人士透露,首鋼俱樂部在本賽季已經籤下了漢密爾頓和吉布森的情況下,想要與林書豪再續前緣,薪資依然不是大問題。據猜測,林書豪即使不能匹配上賽季的合同金額,也不會縮水太多。
地位
NBA
競爭殘酷當個替補
徵戰NBA9個賽季,林書豪出場480次,其中首發221次,場均上場25.5分鐘,能夠得到11.6分、2.8個籃板、4.3次助攻。
效力尼克斯的「林瘋狂」時期,轉戰火箭、湖人、黃蜂3支球隊以及代表籃網打球的首個賽季,林書豪確實能夠坐穩主力或者主力輪換位置。尤其是2012-2013賽季,林書豪代表火箭打滿82場常規賽,當賽季全勤。
不過,2017-2018賽季初遭遇韌帶撕裂、賽季報銷後,從重傷中恢復的林書豪逐漸失去主力位置。2018-2019賽季先後效力老鷹、猛龍兩支球隊,74場比賽只有4場首發。
如果林書豪最終拿到一份NBA合同,恐怕也很難競爭主力或主力輪換位置,很可能需要擔任第二甚至第三替補。相比於2018-2019賽季,林書豪需要面臨更加殘酷的競爭上崗,上場時間必然會進一步減少。
CBA
去哪都是領袖人物
本賽季CBA外援政策調整,緩衝期內4節4人次或2人次輪換,外援的出場時間和作用無疑進一步受限,身價也可能受影響。但對林書豪來說,上場時間減少不一定是壞事,而是意味著更頻繁的輪轉,比賽中可以獲得更長的休息時間,也更利於已經32歲的他快速恢復。
縱使上場時間受限,但林書豪在首鋼或CBA任何一支球隊都是領袖的不二人選。上賽季他在首鋼隊防守端的貢獻贏得稱讚,發揮了榜樣作用。而目前的首鋼男籃,無論新帥與隊員磨合進行到何種程度,若真有林書豪加入,都將是極大的促進。首先,他具備CBA頂尖的組織能力,與更擅長得分的吉布森可謂相得益彰。其次,林書豪的責任心以及與教練、隊友間溝通無障礙,將成為將帥之間的橋梁。
保健
NBA
逍遙球減少負荷
林書豪已經年滿32歲,除了2017年10月那次韌帶撕裂,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比較健康的狀態。為了回到NBA,他在日前提出3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就和身體有關,「這兩年我的身體一直都很健康,希望能夠提高到最強壯的狀態。」
從身體天賦上來講,林書豪確實不如大部分非裔運動員。不過在身體對抗激烈的NBA賽場,受傷的原因各異,上場時間長、比賽更激烈,運動員受傷的機率也會相應增加。
如果以重回NBA的林書豪擔任替補為前提,他不必再像火箭、湖人、黃蜂時期肩負重任,既要得分又要負責梳理進攻。角色有所變化後,林書豪上場時可能比賽勝負已分,或者不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時間,他只需在有限時間裡串聯好球隊,身體負荷一般,受傷的機率自然也會大大降低。
CBA
年輕人不講武德
林書豪上賽季傷愈重返球場時,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能夠健康打完整個CBA賽季已經非常感恩。在CBA的「菜鳥」賽季,書豪的境遇不可謂不嚴苛:夾擊和多人「關照」是家常便飯。首秀膝蓋擦破、眼角被打出淤青,複賽後鼻子、嘴唇、胳膊等部位都曾被打出血。不過,這些非運動損傷他並不在意。
32歲的老將,體能、力量必須長期維持在很高水平,才能在CBA這樣的對抗強度中生存。不管職業生涯下一站是哪裡,林書豪的職業和自律都令人尊敬。他一直非常重視休賽期的個人訓練,不斷尋求進步,也曾在上賽季結束後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重回CBA會更適應這個聯賽,「一定比第一年好很多。」
打法
NBA
肆意突破還想瘋狂
談及CBA與NBA的最大不同,林書豪曾表示是防守三秒的區別。NBA設置防守三秒的規則,於外線球員更加有利,初衷也是便於外線球員更多地突破到籃下得分,提高比賽的整體觀賞性。
從尼克斯的「林瘋狂」時期開始,林書豪之所以能在NBA立足,主要靠的就是持球突破籃下的打法。即使三分球逐漸成為NBA的主流,外線投籃始終不是林書豪賴以生存的「武器」。整個NBA生涯,林書豪的三分球命中率為34.2%。為了重返NBA,他的主要目標依舊是磨練接球投籃、無球跑動投籃、擋拆投籃、轉換進攻投籃等常規武器。
相比於CBA賽場,NBA的防守三秒規則更有利於林書豪堅持原有打法。此外,NBA更加注重單兵防守,憑藉出色的速度和位置感,林書豪反而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球隊做更大的貢獻。
CBA
逼著自己多投三分
規則的區別自然讓林書豪的打法受到質疑,他犀利的突破為何沒能在CBA打出來?對此,書豪本人的回應是,打得太快反而不是最佳選擇。「CBA沒有防守三秒,這樣空間很小。體系也不一樣,像聯防這些在NBA看不到。」
了解規則和閱讀防守後,林書豪調整了打法,在CBA不靠速度「吃飯」,雖然持球突破仍然是主要進攻手段,「慢三步」卻成了他的招牌,通過身體對抗借力打力完成出手。
CBA沒有防守三秒規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書豪的特點,但他本身並不擅長三分投射,上賽季外線命中率32.5%。而他也談到,在CBA設立「投進一個三分捐出3000元」的目標,一部分原因正是鼓勵自己多投三分,提高命中率。
吸金
NBA
華裔身份號召力強
據美國媒體報導,林書豪的首份商業代言合同始於2010年8月,當時耐克與剛剛加盟勇士的林書豪籤下一份為期3年的合同,其間為其推出過專屬球鞋。與耐克的合同到期後,2014年初,阿迪達斯與當時效力於火箭的林書豪確定合作夥伴關係,林書豪也成為前者旗下的代言球星之一。
2012年,「林瘋狂」的名號打響後,林書豪也曾成為沃爾沃的全球代言人。2014年至2018年,林書豪曾多次以阿迪達斯代言人的身份參與「中國行」活動。無論是耐克、阿迪達斯,還是沃爾沃等企業,之所以相中林書豪,很大程度是看中其華裔球星的身份以及背後龐大的中國市場。
等到林書豪加盟北京首鋼,徵戰CBA賽場,多個重磅代言合同也證明了林書豪的市場號召力。即使林書豪未來回到NBA打球,其商業價值預計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只要能夠上場比賽,他對中國市場的號召力便始終存在。
CBA
帶貨能力依然不俗
林書豪上賽季在CBA受到了空前關注,CBA的影響力也因他得到提升,這無疑是一次雙贏。先於加盟首鋼男籃,林書豪去年8月籤約成為運動品牌特步代言人,據傳合約為3年750萬美元。正式登陸CBA後,這位代言人每場送出一雙比賽戰靴,「帶貨」能力不俗。
5月初,CBA複賽尚未有正式說法,時尚品牌COACH卻宣布林書豪為新一任男士產品系列代言人。有商業媒體分析,品牌方的這一決定,正是看中了林書豪粉絲中男性群體的潛在消費力,以及他背後廣闊的中國市場。7月底,CBA複賽期間,林書豪成為乳業品牌伊利代言人,與另一位代言人、人氣明星李現的社交媒體互動、轉發等數據達到百萬量級。而上賽季,伊利正是CBA聯賽的官方合作夥伴。
X因素
NBA
疫情期避免出遠門
離開CBA致力於重返NBA,家庭、飲食、環境等因素同樣影響著林書豪的決定。尤其是疫情期間,由於國際旅行受限,如果繼續徵戰CBA,林書豪需要長時間遠離家人。過去幾個月來,林書豪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個人動態。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家中,與父母等家人待在一起。
據美國媒體報導,回到美國後,林書豪先後和庫裡、湯普森、丁威迪等球星一起訓練,也經常參加一些水平較高的訓練賽。能與眾多NBA球星共同打球、訓練,確實是CBA賽場無法比擬的優勢,也有利於林書豪保持較好的競技狀態,延續職業生涯的長度。
CBA
在華公益不能落下
球場外,林書豪的生活豐富多彩。CBA聯賽暫停前,林書豪住在俱樂部為他在王府井商圈租的公寓裡,條件雖不及美國的豪宅,但這為他零距離感受中國文化提供了便利。根據他在社交媒體的分享,林書豪在北京與家人品嘗地道中國美食,走街串巷感受風土人情。他時常在隊友常林的帶領下體驗茶文化,也自掏腰包組織隊內年輕球員進行才藝秀。
加盟CBA期間,林書豪在中國的公益事業也有所拓展,最著名的當數「投進一個三分捐3000元」,到季後賽直接翻7倍,此項捐款總額達31.5萬元,他的好友以及籤約品牌、首鋼俱樂部紛紛加入其中,為流動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林書豪還在疫情期間多次向武漢捐款,成立的豪群基金擴大了為偏遠地區建造球場的規模,組織了更多公益賽事。是否重返CBA還未決定,但林書豪在中國的公益事業卻一直在進行。
撰文/新京報記者 徐邦印 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