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打胚、雕刻、打磨、彩繪……近日,記者跟隨中國殘聯組織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秋冬季主題採訪團走進雲南省劍川縣松緣彩藝木雕廠,工人們正用靈巧的手揮動雕刻刀,打造著一件件精雕細琢的工藝品。
雲南省劍川縣素有「木雕之鄉」之稱,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劍川木雕藝術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特色,聞名海內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曾經國家級貧困縣的劍川縣,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地木雕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木雕產業也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錢袋子」。而這其中,殘疾人也通過學習與自身相適合的彩繪木雕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走上了脫貧奔小康之路。
劍川縣松緣彩藝木雕廠一角
「針對殘疾人的情況,重點開展木雕工具的分類、打磨、繪畫基礎知識、木雕技能實作實訓等培訓。同時,還免費為學員置辦雕刻工具,免費提供吃住。」劍川縣松緣彩藝木雕廠負責人告訴記者,木雕培訓與就業相結合,學員學成後可按個人意願實行雙向擇業選擇。自己願意繼續留在木雕廠從事木雕工作的,木雕廠會與其籤訂勞動合同,讓他們邊學邊做邊拿工資,能在短期內用勞動來創造和體現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據了解,近幾年來,劍川縣松緣彩藝木雕廠已累計培訓150多名學員,其中,建檔立卡戶50多名,殘疾學員30多名。目前,已經與木雕廠籤訂勞動合同籤的有13名殘疾人。
今年37歲的施義成是劍川縣羊岑鄉興文村村民,四級肢體殘疾人,是「培訓+就業」的受益殘疾人之一。如今的施義成已經從一個只會種莊稼的「莊稼漢」變成了一名資深技工。學成之後,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施義成介紹自己的作品
此外,為了充分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方便殘疾人生產生活,木雕廠根據需求採取集中就業和分散就業的不同形式,為殘疾人實現「居家就業」創造了條件。「送貨上門服務和回收取貨服務」,所採取的分散式家庭製作的「企業+基地+工匠」的就業模式,極大地方便了殘疾人。
正在進行彩繪的殘疾員工
來自羊岑鄉六聯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蘇壽珍夫妻就是通過「居家就業」形式實現了脫貧。記者了解到,蘇壽珍夫妻二人都是聾人,自從在木雕廠學習彩繪木雕技藝後,因家與工作室距離遠、出行不便,一直在家中自行進行雕刻,是木雕廠一直「取貨上門」的服務對象之一,現在每人每月穩定收入達到3000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殘疾人不僅通過木雕產業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也成功實現了「脫單」。「通過我們的培訓平臺,很多殘疾學員在培訓中相互認識、相互了解後組成了家庭,現在已經促成了4對學員。」劍川縣松緣彩藝木雕廠負責人說。
脫貧又「脫單」,生活有奔頭,劍川縣殘疾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媒體走基層(雲南篇)】中國網:家門口就業 彩繪木雕「雕」出新生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