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10月4日電題:走下驢背搭上旅遊快車
新華社記者馮維健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來到了王金莊,這裡有美麗的旱作梯田,還有獨特的石頭文化和毛驢文化……」國慶黃金周,來自北京的旅遊大巴剛剛駛下位於河北涉縣的太行山高速王金莊收費站,導遊就開始熱情洋溢地介紹沿途風光。
車窗外,蜿蜒盤旋的柏油路兩側,數十輛旅遊大巴一字排開,石板街、古屋旁、梯田上,到處是熙熙攘攘的遊客,大家騎著毛驢賞景,拿著手機記錄梯田上的秋日風光。
涉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自古有「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的說法。數百年來,這裡的山民鑿石壘堰、覆土務農,在山脊上修建出一塊塊大小不一的條形地,形成規模龐大的北方旱作梯田。
秋天,是太行梯田最美的時節,更是豐收的季節。層層疊疊的梯田上五彩繽紛,村民們揮舞著鐮刀收割穀物,再趕著毛驢馱下山,送到商店裡,變成遊客旅途中的「伴手禮」和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這些山貨是村民自家產的,剛從地裡採摘回來,施用的是農家肥,絕對新鮮。」在涉縣井店鎮西坡村小雜糧專營店,村民趙寶心正熱情地向顧客推銷花椒、穀子、大豆、核桃等梯田特色山貨,身旁的貨架上擺滿了各種農產品。
「這家店是去年9月開的,東西賣得好。今年年初還開通了『抖音號』,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帶貨』,現在營業額達到了36萬元。」趙寶心說,2019年村裡開設小雜糧專營店,她就和閨蜜一起報名做了營業員,每月基本工資1200元,產品銷售後還有提成,她也成了家門口的「上班族」。
由於地處太行山深山區,交通閉塞,數百年來這裡的人們只能趕著毛驢將山貨馱到30多公裡外的縣城售賣,或者等待商販收購。不僅路途遙遠,而且收益極低。迫於生計,很多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山上的梯田一度出現了撂荒的情況。
「這些梯田都是老一輩留下的財富,說啥也不能在俺們手裡毀了。」西坡村駐村工作組第一書記王二平說,現在農家樂旅遊這麼火,大家就想著通過發展旅遊,把梯田上的「土寶貝」變成「金疙瘩」。
近年來,當地政府以旅遊產業為抓手,不斷推進石頭建築保護性修繕、特色鄉村民宿建設、旅遊文化服務公司建設等多項工程。井店鎮、更樂鎮等一批鄉鎮圍繞當地獨特的梯田資源、石頭文化和毛驢文化,開發了太行梯田大峽谷,通過發展旅遊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
2018年,太行山高速全線貫通,位於大山深處的古老村落被這條交通「動脈」串起,直接對接北京和天津市場,走上了快速致富的道路。沿線的西坡村、劉家村、後何村、大窪村變身「網紅打卡村」,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
「叮咚」一響,微信到帳。「大爺,買花椒的100元轉給您了。」「不打緊,你看還有啥需要的,隨便挑。」遊客多了,來買山貨的人也多了,百姓的腰包慢慢鼓了起來。在更樂鎮大窪村,僅出售山貨一項,每年就能為村民增收1萬多元。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石頭王國」大窪村開啟了「夜經濟」模式。燈火璀璨的夜市上,57歲的村民張保林正和街坊一起推銷土特產,「莊稼把式」張潤生和妻子轉行做起了毛驢體驗遊生意,用毛驢載著遊客穿行於村子的石板街與石橋下,感受著太行山村的靜謐與溫馨。
靠著一碗「旅遊飯」,曾經「土得掉渣」的山貨,變成了假日裡炙手可熱的暢銷品和群眾致富的「香餑餑」,曾經深藏大山、無人問津的小村莊也變得熱鬧繁華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