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繼留學英美等英語系國家之後,近些年開始流行把孩子送到泰國讀國際學校了,尤其是一些二線城市還不足夠富裕的家庭。看報導,原因與目的無非有三:一是價格便宜,比在國內和英美讀國際學校要便宜;二是享受更好的國際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三是為逃離國內的應試教育。
這是中國式瘋狂擇校的又一荒誕故事。
這一荒誕做法的背後,首先是因為基本教育觀念的錯誤。很多家長默認了一個荒唐的道理:只要進了好學校,差生都有可能上好大學。即決定孩子優秀與否的,是學校與老師,是優質教育資源。因此要盡一切努力擇校,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與老師。在國內不能擇校或者無力負擔英美私立學校的家長,在一些中介機構的慫恿下,盯上了泰國這片留學「新大陸」,據說菲律賓也不少。
其實學習永遠是自己的事情,你不學,不要說好老師,就是神仙來了也沒用。人大附中很好,每年上清華北大近200人,但每年也有大部分孩子是考不上985的,甚至還有考不上大學的。國內所謂的「超級中學」也都類似,你看到的只是媒體報導出的冰山一角,其實大多數孩子都上不了好大學。你如果是個不努力的棒槌,到哪裡都是個棒槌!
一所學校之所以成為好學校,首先是因為優秀學生的大量聚集,而非教師,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
而一個孩子是否優秀,決定性因素是什麼?沒有其他,首先就是家長!
學區房這個詞是從美國來的,為什麼好學校要用房子來表達?原因很簡單,有學識涵養且富貴人聚集的地方,換句話說,優秀的人聚集之地。
優秀的人主要在兩個方面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個是遺傳,一個是對孩子嚴格的管教,從小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才是所謂的資源支持,提供好的物質條件等等。以上三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優秀與否。在優秀的孩子大概率聚集後,就形成了好的學校。而對於優秀的老師,大多數更願意教優秀的學生,所以很容易流動到好學校,於是兩者相輔相成,好學校(學區)就這麼形成了。
我經常說,與其拼命擇校,不如拼命做個好家長。這其中,核心是讓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自律。其實人與人優秀與否的區別,就在於能管住自己多少,該學習就學習,即便不喜歡也去做,而不是玩遊戲、睡覺。所以,我們經常說,優秀是一種習慣,而不是父母會輔導孩子什麼,會教孩子多少文化知識。
再說所謂「接受國際化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這個目的是否能達到。
什麼是國際化人才?和一個英國人相比,和一個美國人相比,我們的優勢是什麼?絕不是英語,不是別國文化,哪怕和一個英國乞丐相比,我們可能都不一定比他文化內化得更好。那我們的優勢是什麼?是漢語,是中國文化,國際化人才要不僅懂英語,懂法語,懂英美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更懂中國文化、中文。
到泰國讀中小學,就徹底把根丟了,是以短搏長。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三大留學目的國,這其中的原因,並非在於中國的教育,而是中國全方位發展帶來的機會。
國際間學生流動有著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欠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流動。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懂中國就意味著國際化,就如同我們奔赴英美求學一樣。但現在,我們竟然熱衷於奔赴泰國甚至柬埔寨,到底為了什麼?這樣的國際化猶如緣木求魚,本末倒置。
至於逃避應試教育,留學泰國更不可能達成你的目的。
應試教育本質是功利化追求的結果,和某種招生制度、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無關。紐約的華人多了,於是輔導班就多了起來,培訓科目完全是各類考試與紐約中學學業水平測試。舊金山的華人多了,於是學而思就把學校辦到了舊金山,重點培訓的還是奧數。在舊金山,幾乎每一所中小學旁邊都是培訓班。同樣,新東方也把學校辦到了多倫多。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家長的功利化追求,而非哪國的教育制度與招生制度。
同樣,哪怕到泰國讀國際學校,但家長仍然以功利心待之,積極參加各種培訓,以博一個好成績,上一所好大學,無非把應試那一套搬到了泰國而已,和國內的教育又有何關?
小留學生泰國留學熱背後,實際是中國家長過度教育焦慮的體現,也是中國教育問題產生的深刻社會原因之一。
留學泰國還夾雜了異國留學的因素,對於小留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學習問題,而且還有成長的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過早留學,尤其是在沒有父母陪伴情況下的中小學生留學,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弊遠遠大於利。
提醒家長,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第一位的,不要本末倒置!
原文刊於《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1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