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八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她在這本書中極力推薦了另一本書——《當下的力量》,並把《當下的力量》形容為靈性開悟的指引之書。
當時的我,正被一些事情困擾,極力地想擺脫一團亂麻的生活,於是就買了《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但是當我翻開書之後,我發現我看不進去,裡面的很多概念超過我當時的認知,比如大我、小我、幻象、臨在。我就像一個剛進幼兒園的小學生,拿到的課本卻是高中一年級的,完全看不懂,就索性不看了。所以這本書我至今都沒有看完,一直擺放在我家的書櫃裡。
同時,我也形成了一種印象,就是「修行」、「冥想」是很玄學的東西。我甚至認為冥想就是要去山裡或者寺廟裡,用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的時間,一群人聚在一起,跟著老師的指令,坐在那兒一動不動。
直到我遇到了《十分鐘冥想》這本書。它改變了我對冥想的看法,讓我意識到其實冥想不是那麼高深莫測的東西,它是可以被普通人學習、修習的。
《十分鐘冥想》這本書的作者安迪·普迪科姆,是冥想和正念的專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冥想,20幾歲時,他專門輟學去喜馬拉雅山區修習冥想。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他走遍了世界,一度皈依佛門。但是他發現,很多人想修習冥想,並不想學習宗教的東西,也不是尋找心靈的徹悟,而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焦慮、悲傷或憤怒,解決實際的情緒問題。為了幫助更多人從冥想和正念中獲益,作者在2004年還俗,回到倫敦創建了頭腦空間項目。
作者在這本書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什麼是冥想,怎麼樣進行冥想。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們開啟了冥想這扇大門。比爾·蓋茨曾把這本書稱為「冥想入門書」。他說,
我讀過好幾本介紹明顯的書,但每本都讓我望而生畏,安迪的簡單入門法讓我喜歡上了冥想,並堅持至今。
這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明確了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三個概念:正念、冥想和頭腦空間。
「正念」指的是在做任何事情時,心在當下、安定在當下的能力;「冥想」是習得這種能力的最佳方法;「頭腦空間」則是它們的結果,它指的是一種深沉的、無關乎當時情緒的寧靜感、滿足感。
冥想不等於正念,冥想是獲得正念的方法之一。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我們剛開始學習開車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在人流湧動的大街上開,也可以選擇去郊區人煙稀少的小道上開。對於新手來說,後者無疑會容易一些。同樣的道理,我們有很多的方法去練習正念,但是冥想無疑是最簡單的一種方法。
冥想要發揮作用,需要有三個要素同時存在:第一是如何接觸冥想技法,第二是如何練習這些技法,第三是如何以最佳的方法將這些技法整合起來。這三個要素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很多人理解的「冥想」僅僅是「如何練習冥想」,根本不知道或者忽略了第一和第三要素,因此冥想的有效性就降低了。
用淺顯的故事說明概念
上面說的三個概念其實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如果作者只是用專業的術語來解釋這些概念,可能小白還是搞不懂。但好在作者沒有這麼做,他舉了很多淺顯的道理,來向我們說明這些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作者提到,頭腦空間是正念和冥想的結果,它一直都存在,不是被創造出來的。頭腦空間與情緒無關。
為了說明這個觀點,作者舉了藍色天空的例子。我們可以把心靈想像成一片藍色的天空,這是我們心靈的深層實質以及自然的狀態。我們的各種情緒和想法就是雲朵。當我們的開心、興奮的時候,雲朵的顏色是白色的;當我們傷心、沮喪的時候,雲朵的顏色是黑色的。雲朵會遮蔽天空,讓我們暫時看不見那片藍色;但是天空並不因為雲朵的遮蔽,就消失不見了。頭腦空間就是那片藍色天空,我們深層的寧靜感、滿足感、富足感,與當時的情緒沒有任何關係,無論是在激動或大笑的時候,還是在悲傷或憤怒的時候,我們都可以體驗到這種狀態。
操作性強,簡單易行
在我的印象中,冥想是要花上好幾個小時去靜坐沉思。因此我覺得冥想只能找一段時間集中去進行,比如請假一個星期專門去做冥想練習。但是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十分鐘冥想」概念,每天只抽出十分鐘就可以進行冥想靜修,這就把冥想的門檻降低了很多。
作者在第二章中介紹了「十分鐘冥想」的具體操作方法,包括指導、概念和解釋三部分。概念相當於冥想的指令,只要跟著做就可以了。解釋是對冥想中的一些狀況、應該達到的狀態等的說明,讓我們更明確什麼才是有效地冥想。
作者還在第四章「踐行」中詳細說明了有效進行十分鐘冥想需要的輔助工作,包括如何準備、如何開始、如何保持足夠的意識去關照自己的感受、如何對抗焦慮、如何記錄自己的感受等。
這些方法不是空泛的概念,都是可以執行的。所以就算是小白也可以跟著步驟進行下去。如果你是一個小白,想學習冥想,想用冥想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我強烈向你推薦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