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古法塑形,楮樹今生」北張古法造紙調研隊
——第一站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為響應黨的十九大號召,深入貫徹落實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文化創新的要求,進一步提升當代大學生文化素養,西安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以北張古法造紙的保護為例推及民間非物質遺產的保護為中心思想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確保實踐的順利實施,團隊負責人提前規劃活動路線、聯繫相關接待人員。7月13日,經過前期充分調研與實地勘探,西安理工大學材料學院赴北張古法造紙暑期社會實踐調研隊正式展開調研之旅。
早上八點整,實踐隊全體成員整裝待發,於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校區門口集合完畢,在實踐隊隊長的帶領下與帶隊老師於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合,展開為期一周的古法造紙實踐調研活動。此番出行,是從曲江新區到城牆下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暑意正濃,卻擋不住同學們對千年非遺的好奇,一路文化,一眼千年。由此,本次社會實踐正式拉開序幕。
七月的西安,早已沒有清爽的晨風,似火的驕陽熱情地擁抱著路上的行人。伴隨著車輛緩緩靠站,我們終於來到了目的地——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一個市級的文化保護館,然而遊覽參觀人員卻寥寥無幾,但是其中依舊不乏有對非遺文化保護的有心人。我們實踐隊遇到了一家三口父母帶著孩子來參觀的本地人,他們本著對孩子文化教育的目的前來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幸一起探討了他們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筆者作為一個第一次來參觀的大學生,深深感到愧疚。參觀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來自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暑期社會調研隊,通過詢問了他們的調研方向及開展程度,增加了我們對於調研成果成功的可能性的預估。
雖然恰逢周六,但在我們的協商下,保護中心的管理人員為我們細緻的講解了第一和第二展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通過展櫃裡斑駁的畫像、陳列的古琴、妝容暈染的木偶等不難看出我市昔日輝煌的非物質文化。在講解員的解說下,隊員們對非遺產品也很感興趣,帶隊老師也幫我們解答了不少問題,使我們對於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也為之後北張古法造紙的調研考察奠定了基調。
通過今天的參觀,了解到了我市非物資文化的範圍涉及廣泛,各種精緻小巧的展品皆凝聚了先祖們的智慧,經過代代傳承最終留給我們形成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最後,隊員們帶著對非物質文化的初步了解告別了暑期社會實踐的第一站,這是我們暑期實踐的開端,也是我們探索古法造紙奧秘的起點。隨後也即將開啟我們下一階段關於西安市民及當代大學生關於以古法造紙為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卷調查,走上街頭,深入調研了解民眾內心關於非遺的真實想法,進而希望我們的非遺文化能滲透到更多人的生活中,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儘自己的一份力。
北張村傳統造紙申報地區或單位:西安市長安區興隆鄉北張村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一直都是西安著名的紙產地。1957年,西安市灞橋鎮出上了著名的「灞橋紙」。據專家考證,灞橋紙為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時的產物。這說明古長安造紙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2000多年來傳承至今。
北張村的手工造紙工藝有採集原料、剝皮、蒸皮、碾壓、浸泡、漂洗、踏碓、切翻、搗漿、抄紙、除水、曬紙、揭紙等14道工序。清代,北張村所造楮皮紙被選作書寫奏摺和科舉考試用紙。解放前,當地生產的紙被用作西安地區印刷報紙的用紙。20世紀60-70年代,北張村造紙工匠被集中起來,統一生產,由供銷社統一銷售,其紙張用作包裝紙。「文革」前,北張村每家造紙作坊都供奉著紙聖蔡倫的神像,村外還有蔡倫廟。
北張村手工造紙保留了相當古老的造紙技藝,其工藝流程完全是原始的形態,尤其是沒有使用紙藥,是研究傳統造紙技藝的重要資料。這一傳統造紙技藝應該得到保護和傳承。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藝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信息來源:「古法塑形,楮樹今生」北張古法造紙調研隊
文案:趙騰
編輯:仵瀟瀟
審核:劉艾京
責任編輯: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