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 楮實

2021-02-12 龍江中醫藥文化

為桑科植物構樹的果實。

枸樹,又名;谷(《詩經》),楮(《說文》),谷桑,楮桑(陸璣《詩疏》),構(《酉陽雜用力),斑谷(《本草圖經》),楮桃樹(《救荒本草》),醬黃木(《嶺南採藥錄》),谷漿樹、奶樹、噹噹樹、柯樹、谷沙樹、沙紙木、造紙樹、紗紙樹、殼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莖、葉具乳液;嫩枝被柔毛,後脫落,葉互生;葉片卵形,長8~18釐米,寬6~12釐米,不分裂或3~5深裂,先端尖,基部圓形或心臟形,有時不對稱,邊緣鋸齒狀,上面暗綠色,具粗糙伏毛,下面灰綠色,密生柔毛;葉柄長3~10釐米,具長柔毛;託葉膜質,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為腋生葇荑花序,下垂,長約5釐米,萼4裂,雄蕊4;雌花為球形頭狀花序,有多數棒狀苞片,先端圓錐形,有毛,雌蕊散生於苞片間,花柱細長,絲狀,紫色,子房筒狀,為花萼所包被,呈扁圓形。聚花果肉質,成球形,直徑約2釐米,橙紅色。果期9月。野生或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本植物的嫩根或根皮(楮樹根)、樹皮(楮樹白皮)、樹枝(楮莖)、葉(楮葉)、莖皮部的白色乳汁(楮皮間白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喜溫暖溼潤氣候,適應性較強,耐乾旱,耐溼熱。對土壤的選擇不嚴,以向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土壤栽培大宜。  

滋腎,清肝,明目。

治虛勞,目昏,目翳,水氣浮腫。

甘,寒。①《別錄》:"味甘,寒,無毒。"②《本草通玄》:"甘,平。"入肝、脾、腎經。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腎經。"②《本草經疏》:"入足太陰經。"③《本草新編》:"入腎、肝二經"

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不宜。"

8~10月間當果實成熟呈紅色時打下,曬乾,除去雜質。

《雷公炮炙論》:"凡使(楮實),採得後用水浸三日,將物攪旋,投水浮者去,然後曬乾,卻用酒浸一伏時了,便蒸,從巳至亥,出,焙令幹用。"

乾燥果實呈卵圓形至寬卵形,頂端漸尖,長2~2.5毫米,直徑1.5~2毫米。外表面黃紅色至黃棕色,粗糙,具細皺紋。一側具凹下的溝紋,另一側顯著隆起,呈脊紋狀,基部具殘留的果柄,剝落泉皮後可見白色充滿油脂的胚體。氣弱,味談而有油膩感。以色紅、子老、無雜質者為佳。顯微鑑定:果實橫切面:果皮表皮細胞類方形或徑向延長,長度不一,壁薄;其下為1列柵狀細胞,高40~128μm,直徑11~16μm,呈波狀排列,細胞壁細條狀增厚,壁粘液化後,則殘留細條狀增厚部分;含晶厚壁細胞1列,每個細胞內含草酸外簇晶,直徑8~24μm;最內的厚壁細胞列數及界限不清,僅見增厚壁的紋理。種皮細胞1列,細胞小,直徑8~18μm,內壁及側壁增厚,表面觀垂周壁呈連珠狀增厚,胚乳及子葉細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果實含皂甙(0.51%)、維生素b及油脂。種子含油31.7%,油中含非皂化物2.67%,飽和脂肪酸9.0%,油酸15.0%,亞油酸76.0%。果實含皂甙約0.51%。

①治脾、腎、肝三髒陰虛,吐血咳血,骨蒸夜汗,口苦煩渴,夢中遺精;或大便虛燥,小便淋澀;或眼目昏花,風淚不止:楮實(赤者)一鬥。取黑豆一鬥,煮汁,去豆取汁,浸楮實子一日,曬乾,再浸再曬,以豆汁滲盡為度,再曬燥。

配枸杞子三升,俱炒微焦,研為細末,每早用白湯調服五錢。(《本草匯言》)

②治肝熱生翳,氣翳細點,亦治小兒翳眼:楮實子細研,蜜湯調下,食後服。(《仁齋直指方》楮實散)

③治水氣臌脹,潔淨府:楮實子一鬥(水二鬥熬成膏子),另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去皮),為細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楮實子丸)

④治喉痺喉風:楮桃陰乾,每用一個為末,井華水服之,重者兩個。(《瀕湖集簡方》)⑤治石疽,狀如座癤而皮厚:搗穀子敷之。亦治金瘡。(《千金方》)

⑥治目昏:荊芥穗、地骨皮、楮實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儒門事親》)

⑦治耳鳴,眼霧:桑泡、薅秧泡、構泡,大烏泡、三月泡,泡酒服。(《重慶草藥》五泡酒)。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楮實!
    枸樹,又名;谷(《詩經》),楮(《說文》),谷桑,楮桑(陸璣《詩疏》),構(《酉陽雜用力),斑谷(《本草圖經》),楮桃樹(《救荒本草》),醬黃木(《嶺南採藥錄》),谷漿樹、奶樹、噹噹樹、柯樹、谷沙樹、沙紙木、造紙樹、紗紙樹、殼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
  • 【學中藥】每天一味:楮實!
    枸樹,又名;谷(《詩經》),楮(《說文》),谷桑,楮桑(陸璣《詩疏》),構(《酉陽雜用力),斑谷(《本草圖經》),楮桃樹(《救荒本草》),醬黃木(《嶺南採藥錄》),谷漿樹、奶樹、噹噹樹、柯樹、谷沙樹、沙紙木、造紙樹、紗紙樹、殼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
  • 【每天學一味中藥】楮實
    枸樹,又名;谷(《詩經》),楮(《說文》),谷桑,楮桑(陸璣《詩疏》),構(《酉陽雜用力),斑谷(《本草圖經》),楮桃樹(《救荒本草》),醬黃木(《嶺南採藥錄》),谷漿樹、奶樹、噹噹樹、柯樹、谷沙樹、沙紙木、造紙樹、紗紙樹、殼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
  • 每天學一味中藥——楮實
    枸樹,又名;谷(《詩經》),楮(《說文》),谷桑,楮桑(陸璣《詩疏》),構(《酉陽雜用力),斑谷(《本草圖經》),楮桃樹(《救荒本草》),醬黃木(《嶺南採藥錄》),谷漿樹、奶樹、噹噹樹、柯樹、谷沙樹、沙紙木、造紙樹、紗紙樹、殼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
  • 楮實的藥用價值 楮實的功效與作用
    楮實的藥用價值楮(音處,上聲)實,楮樹(楮實子)果實,可入藥。
  • 楮實的功效與作用
    枸樹,又名;谷(《詩經》),楮(《說文》),谷桑,楮桑(陸璣《詩疏》),構(《酉陽雜用力),斑谷(《本草圖經》),楮桃樹(《救荒本草》),醬黃木(《嶺南採藥錄》),谷漿樹、奶樹、噹噹樹、柯樹、谷沙樹、沙紙木、造紙樹、紗紙樹、殼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
  • 楮又稱谷、構樹、谷桑,楮桑、構;楮實子、谷樹子;楮葉、構葉、谷樹葉;楮樹白皮、谷木白皮;楮皮間白汁、谷樹汁《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功效」楮實:滋腎,清肝,明目。楮葉:涼血,利水。楮樹白皮:行水,止血。「主治」楮實:治虛勞,目昏,目翳,水氣浮腫。「附方」楮實:1、治脾、腎、肝三髒陰虛,吐血咳血,骨蒸夜汗,口苦煩渴,夢中遺精;或大便虛燥,小便淋澀;或眼目昏花,風淚不止。楮實(赤者)一鬥。取黑豆一鬥,煮汁,去豆取汁,浸楮實子一日,曬乾,再浸再曬,以豆汁滲盡為度,再曬燥。配枸杞子三升,俱炒微焦,研為細末,每早用白湯調服五錢。
  • 每日一味中藥--澤漆
    每日空心以溫酒調下一茶匙。以愈為度。(《聖惠方》) (《衛生易簡方》) ⑩治神經性皮炎:鮮澤漆白漿敷癬上或用楮樹葉搗碎同敷。(《兄弟省市中草藥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⑾咳嗽上氣、脈沉。用澤漆三斤,加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去渣,汁中再加半夏半升,紫參、白前、生薑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心各三兩,最後煎成藥汁五升。每服五合,一天服三次。⑿心下伏瘕(大如杯,不能進食)。
  • 每日學習一味中藥|蔓荊子
    中藥名:蔓荊子 manjingzi  別名:荊子、蔓荊實、蔓青子、萬荊子。英文名:Viticis Fructus。馬鞭草科植物蔓荊Vitex trifoliaL.的成熟果實。灌木,稀為小喬木。小枝四稜柱形。
  • 每日一味中藥:使君子
    中藥使君子是使君子科落葉藤本狀灌木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實。中醫認為使君子有殺蟲、消積、健脾的功效與作用別名:留求子、史君子、五稜子、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君子仁、冬君子、病疳子。來源產地:中藥使君子為使君子科落葉藤本狀灌木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實。分布於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採收炮製9~10月果皮變紫黑時採收,曬乾或烘乾。藥材以個大、顆粒飽滿,種仁色黃,味香甜而帶油性者為佳。
  • 每日一味中藥--五倍子
    【名稱】五倍子【拼音名】Wǔ Bèi Zǐ【別名】文蛤、百蟲倉(《開寶本草》),木附子(《現代實用中藥②《日華子本草》:"治中藥毒,消酒毒。" ③《開寶本草》:"療齒宣疳蠿,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溼瘡,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 ④《本草圖經》:"生律液。" ⑤《本草衍義》:"口瘡,以末摻之。" ⑥《本草衍義補遺》:"菩收頑痰,解諸熱病。" ⑦《本草葷筌》:"煎湯洗眼目,消亦目止疼,專為收斂之劑。"
  • 每日一味中藥:甘遂
    中藥甘遂是大戟科肉質草本植物甘遂的乾燥塊根。中醫認為甘遂有瀉水逐腫,消腫散結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甘遂半夏湯、大黃甘遂湯等。別名:甘澤、化骨丹、腫手花、萱根子等。來源產地:為大戟科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甘遂的乾燥塊根。產於陝西渭南、三原,甘肅天水,河南洛陽等地。此外湖北、山西亦產。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每日一味中藥--生地
    為玄參科植物,其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依照炮製方法在藥材上分為:鮮地黃(生地黃、鮮生地)、幹地黃(生地黃、幹生地)與熟地黃(熟地)。生地黃、幹地黃在不同典籍意涵不同,易生混淆。株高15-30釐米,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
  • 每日一味中藥--滑石
    ⑤《本草衍義補遺》:"燥溼,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心火之要藥。" 【用法】內服:煎湯(布包),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調敷。【注意】脾虛氣弱,精滑及熱病津傷者忌服。孕婦慎服。
  • 每日一味中藥--遠志
    (《古今錄驗》定志小丸) ②治神經衰弱,健忘心悸,多夢失眠:遠志(研粉),每服一錢,每日二次,米湯衝服。(《陝西中草藥》) ③治久心痛:遠志(去心)、菖蒲(細切)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聖濟總錄》遠志湯) ④治癰疽、發背、癤毒,惡候浸大,不問虛實寒熱:遠志(湯洗去泥,捶去心)為末,酒一盞,調末三錢,遲頃,澄清飲之,以滓敷病處。
  • 每日記一味中藥——蒲公英
    蒲公英是一味常用中藥,其藥用價值早已載入各種醫書。它全草入藥,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賽醇、蒲公英苦素、咖啡酸、膽鹼、菊糖等成分。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利尿通淋。
  • 每日一味中藥--白薇
    ⑦《現代實用中藥》:"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腫,又用於急性熱病中末期之灼熱及衰弱病之消耗熱,肺結核之骨蒸潮熱等,有清涼性滋養之效;又用於小溲亦澀,肺熱咳嗽等證。" ⑧《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熱。(《河北中藥手冊》) ②治肺結核潮熱:白薇三錢,葎草果實三錢,地骨皮四錢,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③治尿道感染:白薇五錢,車前草一兩,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④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 詩經裡的植物:楮(下)
    許慎《說文解字》裡寫道:「谷者楮也。」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裡寫到:「幽州人謂之谷桑,荊揚人謂之谷,中州人謂之楮。」是說同一種樹,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楮樹的生長範圍比較廣泛。楮樹屬於多年生落葉喬木,喜歡光照,適應性強,能夠耐得住乾旱瘠薄,也能夠在水邊生活,楮樹大多生長於石灰巖山地,也能在酸性土及中性土上生長,楮樹這生命力確實夠頑強的,似乎在哪裡都能成活,都能安下自己的一棵草木之軀。楮樹樹還耐煙塵,抗大氣汙染力也挺強的,真是優點多多,優勢多多。楮樹也是一種比較奇特的樹種,雌雄異株。雌樹和雄樹在外形上基本相同,但是又有著細微差別。
  • 每周一味中藥| 甘草
    八珍袋泡茶含甘草等多種中草藥經典配伍常飲八珍茶,養出健康美 ↓ ↓ ↓每周一味中藥| 葛根每周一味中藥|茯苓每周一味中藥| 川芎[ chuān xiōng  ]每周一味中藥| 當歸每周一味中藥| 白朮[ bái zhú ]每周一味中藥| 黨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