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味中藥| 甘草

2021-03-05 多普泰大健康

甘草有很多別名:美草、蜜甘、蜜草、粉草、甜草等,都與甘草的性狀有關。但甘草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別名—國老。這個別名的來源要從南朝說起。南朝有一個名醫叫陶弘景,他是著名的醫藥家、道教學家、文學家。他早年為官,36歲時辭官入茅山隱居。其間,他不時收到梁武帝派人傳來的國家時事動態,在山中為朝廷出謀劃策,被人稱為「山中宰相」。同時,他還編撰書稿,寫煉丹筆記,也經常為人治病。陶弘景開的藥方中都有甘草,有病人問甘草是不是能醫百病。陶弘景笑道:「甘草甘平補益,又能緩能急,對一些性情猛烈的藥物,可監之、制之、斂之、促之;在不同的藥方中,可為君為臣,可為佐為使,能調和眾藥,使它們更好地發揮藥效。在藥的王國裡,甘草是國之藥老。從此,人們就把甘草稱作「國老」了。現代醫學發現,甘草中含有的化學成分多達上百種,能治療或輔助治療多種疾病,不愧為眾藥之王,國之藥老。

【來源】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乾燥根和根莖。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

【性味與歸經】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主治病症】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用法與用量】內服外用均可,用量2~10g。

【禁 忌】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性狀鑑別】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將甘草打磨成粉,裝入塑封袋中備用。

在坐車之前,將甘草粉用小勺舀一勺,填入肚臍,將肚臍填滿,然後用醫用紗布蓋住肚臍,用醫用膠布將其固定。注意固定時要將紗布的四個邊封嚴,避免甘草粉漏出。

功效:防止長途坐車導致的頭暈嘔吐,效果明顯,屢試不爽。

生活中,很多人被口臭、口氣困擾,大部分人的解決辦法是嚼口香糖,但是可以說這個方法持續性不強,口香糖沒味了,或者剛吐掉沒幾分鐘,口臭又襲來了,這個時候如果換上含一片甘草,口臭立即消除,含到沒味以後吐掉,口氣依舊清新,並且能持續好幾個小時,而且如果持續含甘草三個月以上,也許你會發現口臭的毛病已經完全根除了,不相信?不信你就試試吧!

八珍袋泡茶含甘草等多種中草藥經典配伍

常飲八珍茶,養出健康美

 ↓ ↓ ↓

每周一味中藥| 葛根

每周一味中藥|茯苓

每周一味中藥| 川芎[ chuān xiōng  ]

每周一味中藥| 當歸

每周一味中藥| 白朮[ bái zhú ]

每周一味中藥| 黨參

相關焦點

  • 學一味中藥-甘草
    、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和根莖。相關名粉草、生草、節甘草、甘草梢、國老、蜜草、蜜甘、美草、靈草、靈通、主人、大嗷、蕗草、炙草、炙甘草。
  • 每日一味中藥-甘草
    、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和根莖。相關名粉草、生草、節甘草、甘草梢、國老、蜜草、蜜甘、美草、靈草、靈通、主人、大嗷、蕗草、炙草、炙甘草。
  • 平安醫藥每日一味中藥-甘草
    甘草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因其味甘甜故名。
  • 中藥講堂-----甘草
    、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和根莖。脹果甘草主產於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光果甘草主產於新疆。採收加工春、秋兩季採挖,以春季產者為佳。切去莖基、幼芽、支根及鬚根,再切成長段後曬乾。性狀鑑別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
  • 「國老」甘草與「網紅中藥」黃芪,一起泡水喝,究竟有哪些妙用?
    古往今來,很多中醫在給患者調理身體的時候,在方劑中往往都會加上一味甘草。為何要這樣?因為甘草是個「和事佬」,有它在,就不怕其他中藥混合在一起不和諧。古今名醫,幾乎都喜歡用甘草,大名鼎鼎的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中醫泰鬥張錫純,等等,不一而足。 那麼,甘草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
  • 常用中藥甘草,可有可無嗎?
    仲景甘草湯中只有一味甘草,後世用於實際病案中亦不多見。王旭高《環溪醫案·內風門》載一病案,病者並無表證,又不內熱,一日數十痙。王本「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理,用生甘草500g研末,紅棗500g煮爛去皮核,與甘草打和為丸,每服9g,開水送下,服此方二料即愈。雖記錄過於簡略,但用一味甘草加大棗為丸,治癒痙病頻發之重病療效是顯著的。
  • 【中藥學堂】甘草
    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豆科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乾燥根。我生於乾燥草原及向陽山坡。在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區都能找到我兄弟姐妹哦。我的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一種萜。分子式C42H62O16。又稱甘草甜素。為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苷(見苷),是甘草的甜味成份,存在於甘草屬植物中,在乙酸中結成片狀或稜柱狀晶體。在220℃分解。溶於水。甘草次酸分子式C30H46O4。有兩種同質異晶體。熔點分別為300~304℃和287~293℃,比旋光〔α〕D+163°。溶於乙醇。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桂枝
    導言:桂枝即肉桂之嫩枝,柔嫩細條,芬芳馥鬱,輕揚升散,是一味常用中藥。其味辛甘而性溫,歸肺、心、膀胱經。
  • 每天學一味中藥,鬼箭羽!
    (《湖南藥物志》)2、治血崩:鬼箭羽10克,當歸10克,甘草10克。水煎,日服2次。(《東北藥用植物》)3、治腎炎:鬼箭羽莖皮60克。水煎取汁,用藥汁打雞蛋茶喝。(《河南中草藥手冊》)4、治感冒:衛矛莖枝30克。水煎服。
  • 每日一味中藥:金蓮花
    (《河北中藥手冊》)金蓮花②治急性中耳炎,急性鼓膜炎,急性結膜炎,急性淋巴管炎:金蓮花、菊花各三錢,生甘草一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金蓮花典籍記載①《山海草函》:治疔瘡大毒,諸風。②《綱目拾遺》:治口瘡,喉腫,浮熱牙宣,耳疼,目痛,明目,解嵐瘴。
  • 每周分享一味中藥:白礬
    當時患者昏迷,痰聲如曳鋸,即到藥櫃取來白礬一塊,搗為碎末,開水溶化滴喂,竟使痰下聲和,再予至寶丹等滌痰之中藥調治後清醒,康復出院。又一肺性腦病病人商某。當時住本院內科207-1床,昏迷痰聲漉漉,微發熱,舌苔滑膩,脈滑。因停電無法開吸痰機,且據聞診估計痰阻位置較低難以吸出,遂滴以少許開水試其吞咽反射尚存,即以白礬一克加開水一匙,溶化緩緩滴喂,痰聲漸漸消除,一次藥效持續四個小時以內。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草果!
    ①治瘧疾,胃中寒痰凝結,不易開解:草果、常山、知母、烏梅、檳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書》草果飲) ②治癉瘧,脈採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幹,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樸(姜制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侯。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柴胡
    就是柴胡配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生薑、甘草、薄荷等,即為悠閒散,用於治療鬱抑症或不樂,再加上地黃補血,因為地黃為黑色的,所以又稱為「黑色悠閒散」,果然林妹妹病情大大好轉。  由於柴胡的傳奇故事,自古以來,柴胡便成為中藥寶庫中不可缺的一味解表良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 每天學一味中藥,柴胡!
    1、治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柴胡3~9克,防風3克,陳皮4.5克,芍藥6克,甘草3克,生薑三五片。水一鍾半,煎七八分。熱服。(《景嶽全書》正柴胡飲)2、治瘧疾,寒多熱少,腹脹:柴胡、半夏、厚樸、陳皮各6克。水二碗、煎八分。不拘時候服。(《本草匯言》)3、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柴胡6克。
  • 【中藥講堂】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沒食子
    沒食子,中藥名。為沒食子蜂科昆蟲沒食子蜂的幼蟲寄生於殼鬥科植物沒食子樹幼枝上所產生的蟲癭。寄生於殼鬥科植物沒食子樹幼枝上所產生的蟲癭。
  • 【一歷一藥】2020.1.25 甘草
    【藥材傳說】甘草作為藥物使用,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有很多別名,美草、密甘、密草、甜草等,這些別名都與甘草的性狀有關,很好理解。然而甘草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別名,「國老」。這個別名要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南朝有一位名醫,叫陶弘景。他不僅是著名的醫藥學家,還是有名的道士,思想家,文學家。他從小聰明過人,學識淵博,早年便入宮為官。
  • 關於中藥茯苓、甘草與白芍的複方補充
    《中藥大辭典》:茯苓(一)、概述拼音Fú Línɡ別名茯菟(《本經》),茯靈(《史記》),茯蕶(《廣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記事珠》),絳晨伏胎(《酉陽雜俎》),雲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綱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廣西中藥志》)。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草果!
    ①治瘧疾,胃中寒痰凝結,不易開解:草果、常山、知母、烏梅、檳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書》草果飲) ②治癉瘧,脈採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幹,心煩,渴水,小便黃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樸(姜制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細銼。
  • 每日一味中藥--遠志
    (《本草匯言》) ⑧治小便赤濁:遠志半斤(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棗湯送下。(《朱氏集驗醫方》遠志丸) ⑨治吹乳:遠志酒煎服,滓敷患處。(《袖珍方》) ⑩善忘症。取遠志為末,衝服。⑾胸痺心痛(逆氣膈中,飲食不下)。用遠志、桂心、乾薑、細辛、蜀椒(炒)各三兩,附子二分(炮),一起搗細,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米汁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