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澤漆
【拼音名】Zé Qī
【別名】桼莖(《廣雅》),貓兒眼睛草、五鳳靈枝(《履巉巖本草》),五鳳草、綠葉綠花草(《綱目》),涼傘草,五盞燈、五朵雲,白種乳草,五點草、五燈頭草、乳漿草,腫手棵、馬虎眼,倒毒傘、一把傘,乳草,龍虎草、鐵骨傘。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澤漆的全草。4~5月開花時採收,除去根及泥沙,曬乾。
【形態】二年生草本,高10~30釐米,全株含乳汁。莖無毛或僅小枝略具疏毛,基部紫紅色,分枝多。單葉互生;倒卵形或匙形,長1~3釐米,寬5~18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闊楔形,邊緣在中部以上有細鋸齒;無柄或突狹而成短柄。杯狀聚傘花序頂生,排列成復傘形;傘梗5枝,基部輪生葉狀苞片5枚,形同莖葉而較大,每枝再作1~2回分枝,
分枝處輪生倒卵形苞葉3枚;花單性,無花被;雄花多數和雌花1枚同生於萼狀總苞內,總苞先端4裂,上有腎形腺體;雄花僅有雄蕊1;雌花在花序中央,子房有長柄,3室,柱頭3裂。蒴果表面平滑。種於卵圓形,直徑1.5毫米,表面有網紋,熟時褐色,花期4~5月。
【分布】生於山溝、路邊、荒野、溼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江蘇、浙江產量較多。
【性狀】乾燥全草都切成段狀,有時具黃色的肉質主根。根頂部具緊密的環紋,外表具不規則的縱紋,斷面白色,木質部成放射狀;莖圓柱形,鮮黃色至黃褐色,表面光滑或具不明顯的縱紋,有明顯的互生、褐色的條形葉痕;葉暗綠色,常皺縮,破碎或脫落;莖頂端具多數小花及灰色的蒴果;總苞片綠色,常破碎。氣酸而特異、味淡。以乾燥、無根者為佳。
【性味】辛苦,涼,有毒。
①《本經》:"苦,微寒。"
②《別錄》:"辛,無毒。"
③《唐本草》:"有小毒。"
【歸經】入大、小腸,脾。
①《得配本草》:"入手陽明、太陽經氣分。"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功效】行水,消痰,殺蟲,解毒。治水氣腫滿,痰飲喘咳,瘧疾,菌痢,瘰癧,癬瘡,結核性痿管,骨髓炎。
【用法】內服:煎湯,1~3錢;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熬膏塗或研末調敷。
【注意】①《本草經集注》:"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②《得配本草》:"氣血虛者禁用。"
【附方】①治水氣通身洪腫,四肢無力,喘息不安,腹中響響脹滿,眼不得視:澤漆根十兩,鯉魚五斤,赤小豆二升,生薑八兩,茯苓三兩,人參、麥門冬、甘草各二兩。上八味細切,以水一鬥七升,先煮魚及豆,減七升,去滓,內藥煮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弱服二合,再服氣下喘止,可至四合。晬時小便利,腫氣減,或小溏下。(《千金方》澤漆湯)
②治水氣:澤漆十斤(於夏間揀取嫩葉,入酒一鬥,研取汁,約二鬥)。上藥以慢火熬如稀餳,即止,放瓷器內收。每日空心以溫酒調下一茶匙。以愈為度。(《聖惠方》)
③治水腫盛滿,氣急喘嗽,小便澀赤如血者:澤漆葉(微炒)五兩,桑根白皮(炙黃,銼)三兩,白朮一兩,鬱李仁(湯浸,去皮,炒熟)三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一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幹)一兩,人參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生薑一棗大,拍破,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黃水三升及小便利為度。(《聖濟總錄》澤漆湯)
④治肺原性心臟病:鮮澤漆莖葉二兩。洗淨切碎,加水一斤,放雞蛋二隻煮熟,去殼刺孔,再煮數分鐘。先吃雞蛋後服湯,一日一劑。(江西《草藥手冊》)
⑤治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者:葶藶二兩(熬),大黃二兩,澤漆四兩。搗篩,蜜丸,和搗千杵。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服,稍加。(《補缺肘後方》)
⑥治腳氣赤腫,行步作疼:貓兒眼睛草不以多少(銼碎),入鷺鴛藤、蜂窠各等分。每服一兩重,水五碗,煎至三碗,趁熱燻洗。(《履巉巖本草》)
⑦治瘰癧:貓兒眼睛草一、二捆。井水二桶,鍋內熬至一桶,去滓澄清,再熬至一碗,瓶收。每以椒、蔥、槐枝,煎湯冼瘡淨,乃搽此膏。(《便民圖纂》)
⑧治骨髓炎:澤漆、秋牡丹根、鐵線蓮、蒲公英、紫堇、甘草。煎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⑨治癬瘡有蟲:貓兒眼睛草,曬乾為末,香油調搽。(《衛生易簡方》)
⑩治神經性皮炎:鮮澤漆白漿敷癬上或用楮樹葉搗碎同敷。(《兄弟省市中草藥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⑾咳嗽上氣、脈沉。用澤漆三斤,加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去渣,汁中再加半夏半升,紫參、白前、生薑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心各三兩,最後煎成藥汁五升。每服五合,一天服三次。
⑿心下伏瘕(大如杯,不能進食)。用澤漆四兩,大黃、葶藶各三兩,搗爛篩細,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丸,一天服三次。
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公司地址:億都南側仙茅路邦泰醫藥公司四樓
Tel:0558-565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