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射幹

2021-03-04 鑫綠療杏林研學堂

【名稱】射幹

【出處】《本經》

【拼音】Shè Gān

【別名】烏扇、烏蒲(《本經》),黃遠(《吳普本草》),夜幹(《本草經集注》),烏要、烏吹、草姜(《別錄》),鬼扇(《補缺肘後方》),風翼(《本草拾遺》),仙人掌、紫金牛(《土宿本草》),野萱花、扁竹(《綱目》),地萹竹(《鎮江府志》),較剪草、黃花扁蓄(《生草藥性備要》),開喉箭、黃知母(《分類草藥性》),較剪蘭、剪刀梏(《廣州植物志》),冷水丹、冷水花(《南京民間藥草》),扁竹蘭(《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金蝴蝶、金絞剪(《浙江中藥手冊》),紫良姜、鐵扁擔(《江蘇植藥志》),六甲花、扇把草、魚翅草(《

【來源】為鳶尾科植物射幹的根莖。春、秋採挖,除去泥土,剪去莖苗及細根,曬至半乾,燎淨毛須,再曬乾。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120釐米,根莖鮮黃色,鬚根多數。莖直立。葉2列,扁平,嵌疊狀廣劍形,長25~60釐米,寬2~4釐米,綠色,常帶白粉,先端漸尖,基部抱莖,葉脈平行。總狀花序頂生,二叉分歧;花梗基部具膜質苞片,苞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釐米左右;花直徑3~5釐米,花被6,2輪,內輪3片較小,花被片橢圓形,長2~2.5釐米,寬約1釐米,先端鈍圓,基部狹,橘黃色而具有暗紅色斑點;雄蕊3,短於花被,花葯外向;子房下位,3室。花柱棒狀,柱頭淺3裂。蒴果橢圓形,長2.5~3.5釐米,具3稜,成熟時3瓣裂。種子黑色,近球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長於山坡、草原、田野曠地,或為栽培。分布全國各省。主產湖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南、浙江、貴州、雲南等地亦產。

【性狀】乾燥根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長約3~10釐米,直徑1~1.5釐米。表面灰褐色或有黑褐色斑,有斜向或扭曲的環狀皺紋,排列甚密,上面有圓盤狀莖痕,下面有殘留的細根及根痕。質堅硬,斷面黃色,顆粒狀。氣微,味苦。以肥壯、肉色黃、無毛須者為佳。在廣東、廣西少數地區所用的射干係乾燥的全草。

【炮製】揀去雜質,水洗淨,稍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乾,篩去須、屑。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經》:"味苦,平。"

②《蜀本草》:"微寒。"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苦辛,有小毒。"

【歸經】入肺、肝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脾三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少陽、少陰,厥陰經。"

【功效】降火,解毒,散血,消痰。治喉痺咽痛,咳逆上氣,痰涎壅盛,瘰癧結核,瘧母,婦女經閉,癰腫瘡毒。

①《本經》:"主咳逆上氣,喉痺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

②《別錄》:"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

③陶弘景:"療毒腫。"

④《藥性論》:"治喉痺水漿不入,通女人月閉,治疰氣,消瘀血。"

⑤《日華子本草》:"消痰,破癥結,胸膈滿,腹脹,氣喘,痃癖,開胃下食,消腫毒,鎮肝明目。"

⑥《珍珠囊》:"去胃中癰瘡。"

⑦《滇南本草》:"治咽喉腫痛,咽閉喉風,乳蛾,痄腮紅腫,牙根腫爛,攻散瘡癰一切熱毒等症。"

⑧《綱目》:"降實火,利大腸,治瘧母。"

⑨《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洗腫,拔毒散血,跌打亦用。" 

⑩《分類草藥性》:"治婦人白帶。"

⑾《南京民間藥草》:"根莖、花和種子,泡酒服,治筋骨痛。" (射幹的功效與作用)

【注意】無實火及脾虛便溏者不宜。孕婦忌服。

①《別錄》:"久服令人虛。" 

②《綱目》:"多服瀉人。"

③《本草經疏》:"凡脾胃薄弱,髒寒,氣血虛人,病無實熱者禁用。"

【附方】

①治喉痺:㈠射幹,細銼。每服五餞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許,旋旋服。(《聖濟總錄》射幹湯) ㈡射幹,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爛取汁吞下,動大腑即解。或用釅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醫方大成論》)

②治傷寒熱病,喉中閉塞不通:生烏扇一斤(切),豬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薄綿裹之,納喉中,稍稍咽之取瘥。(《千金方》)

③治咽喉腫痛:射乾花根、山豆根。陰乾為末。吹喉。(《袖珍方》)

④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十三枚(一法三兩),麻黃四兩,生薑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射幹麻黃湯)

⑤治腮腺炎:射乾鮮根三至五錢。酌加水煎,飯後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瘰癧結核,因熱氣結聚者:射幹、連翹、夏枯草各等分。為丸。每服二錢,飯後白湯下。(《本草匯言》)

⑦治乳癰初腫:扁竹根(如僵蠶者)同萱草根為末。蜜調服。極有效。(《永類鈐方》)

⑧治水蠱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陰疝腫刺:鬼扇細搗絞汁,服如雞子,即下水。(《補缺肘後方》)

⑨咽喉腫痛。用射乾花根、山豆根,陰乾為末,吹喉部,有特效。

⑩喉痺不通。用射幹一片,口含咽汁。

⑾二便不通,諸藥不效。用射幹根(生於水邊者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論述】

①《本草衍義補遺》:"射幹,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治便毒,此足厥陰溼氣,因疲勞而發,取射幹三寸,與生薑同煎,食前服,利三、兩行效。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

②《綱目》:"射幹,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痺咽痛為要藥。孫真人《千金方》治喉痺有烏翣膏。張仲景《金匱玉函》方治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有射幹麻黃湯。又治瘧母鱉甲煎丸,亦用烏扇燒過,皆取其降厥陰相火也。火降則血散腫消,而痰結自解,症瘕自除矣。"

③《本草經疏》:"射幹,苦能下洩,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故主咳逆上氣,喉痺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胸中邪逆。既降且散,益以微寒,故主食飲大熱。《別錄》、甄權、《日華子》、寇宗奭、潔古(諸家所)主,皆此意也。丹溪主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治足厥陰溼氣下流,因疲勞而發為便毒,悉取其洩熱散結之力耳。""射幹雖能降手少陽,厥陰相火,洩熱散結消腫痛,然無益陰之性,故《別錄》雲久服令人虛。"

       

  

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公司地址:億都南側仙茅路邦泰醫藥公司四樓

Tel:0558-5656098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射幹!
    鳶尾科植物射幹的根莖。烏扇、扁竹、寸幹、金絞剪、剪刀草、扇把草、山蒲扇。多年生草本,高50~120釐米。根狀莖橫走,略呈結節狀,外皮鮮黃色,生多數鬚根。莖直立,下部生葉。此外,與其他中藥配伍對感冒、氣管炎、慢性胃炎療效頗佳。具有抗炎、解熱、抗過敏、抗微生物、祛痰、抗凝血、促進唾液分泌、降血壓、利膽、利尿、增進神經細胞生存和生長等作用。本品含鳶尾苷元、鳶尾黃酮新苷元A、洋鳶尾素、射幹酮、杧果苷、射幹醛、射幹醇A、射幹醇B等,還含野鳶尾苷和欄果苷等成分。病無實熱、脾虛便溏及孕婦忌服。
  • 藥材 | 射幹
    【中藥名】射幹shegan【別名】烏扇、扁竹、寸幹、金絞剪、剪刀草、扇把草、山蒲扇。【英文名】BelamcandaeRhizoma。【來源】鳶尾科植物射幹Belamcandachinensis(L.)DC.的根莖。【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120釐米。根狀莖橫走,略呈結節狀,外皮鮮黃色,生多數鬚根。莖直立,下部生葉。
  • 每日一味中藥--絡石藤
    同燉,服湯食肺,每日一劑。④治吐血:絡石藤葉一兩,雪見草、烏韭各五錢。水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藥》) 2、《得配本草》:絡石,配射幹、山梔,治毒氣攻喉。配參、苓、龍骨,治白濁已甚。3、《要藥分劑》:絡石之功,專於舒筋活絡。凡病人筋脈拘攣,不易伸屈者,服之無不獲效,不可忽之也。
  • 每日一味中藥:使君子
    中藥使君子是使君子科落葉藤本狀灌木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實。中醫認為使君子有殺蟲、消積、健脾的功效與作用別名:留求子、史君子、五稜子、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君子仁、冬君子、病疳子。來源產地:中藥使君子為使君子科落葉藤本狀灌木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實。分布於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採收炮製9~10月果皮變紫黑時採收,曬乾或烘乾。藥材以個大、顆粒飽滿,種仁色黃,味香甜而帶油性者為佳。
  • 每日一味中藥--五倍子
    【名稱】五倍子【拼音名】Wǔ Bèi Zǐ【別名】文蛤、百蟲倉(《開寶本草》),木附子(《現代實用中藥②《日華子本草》:"治中藥毒,消酒毒。" ③《開寶本草》:"療齒宣疳蠿,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溼瘡,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 ④《本草圖經》:"生律液。" ⑤《本草衍義》:"口瘡,以末摻之。" ⑥《本草衍義補遺》:"菩收頑痰,解諸熱病。" ⑦《本草葷筌》:"煎湯洗眼目,消亦目止疼,專為收斂之劑。"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每日學習一味中藥|麻黃
    中藥名:麻黃 mahuang  別名:木麻黃、結力根、山麻黃、狗骨、卑柑。  英文名:Ephedrae Herba。麻黃科植物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質莖。(《金匱要略》射幹麻黃湯)體虛自汗、盜汗、虛喘及陰虛陽亢者禁服。
  • 每日一味中藥--遠志
    (《古今錄驗》定志小丸) ②治神經衰弱,健忘心悸,多夢失眠:遠志(研粉),每服一錢,每日二次,米湯衝服。(《陝西中草藥》) ③治久心痛:遠志(去心)、菖蒲(細切)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聖濟總錄》遠志湯) ④治癰疽、發背、癤毒,惡候浸大,不問虛實寒熱:遠志(湯洗去泥,捶去心)為末,酒一盞,調末三錢,遲頃,澄清飲之,以滓敷病處。
  • 每日記一味中藥——蒲公英
    蒲公英是一味常用中藥,其藥用價值早已載入各種醫書。它全草入藥,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賽醇、蒲公英苦素、咖啡酸、膽鹼、菊糖等成分。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利尿通淋。
  • 每日一味中藥--白薇
    ⑦《現代實用中藥》:"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腫,又用於急性熱病中末期之灼熱及衰弱病之消耗熱,肺結核之骨蒸潮熱等,有清涼性滋養之效;又用於小溲亦澀,肺熱咳嗽等證。" ⑧《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熱。(《河北中藥手冊》) ②治肺結核潮熱:白薇三錢,葎草果實三錢,地骨皮四錢,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③治尿道感染:白薇五錢,車前草一兩,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④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 每周一味中藥| 甘草
    八珍袋泡茶含甘草等多種中草藥經典配伍常飲八珍茶,養出健康美 ↓ ↓ ↓每周一味中藥| 葛根每周一味中藥|茯苓每周一味中藥| 川芎[ chuān xiōng  ]每周一味中藥| 當歸每周一味中藥| 白朮[ bái zhú ]每周一味中藥| 黨參
  • 每日一味中藥:金蓮花
    (《河北中藥手冊》)金蓮花②治急性中耳炎,急性鼓膜炎,急性結膜炎,急性淋巴管炎:金蓮花、菊花各三錢,生甘草一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金蓮花典籍記載①《山海草函》:治疔瘡大毒,諸風。②《綱目拾遺》:治口瘡,喉腫,浮熱牙宣,耳疼,目痛,明目,解嵐瘴。
  • 每日一味中藥--敗醬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外用:搗敷。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你每日免費推薦中醫養生,健康、精彩文章,歡迎持續關注!!!
  • 每日學習一味中藥|蔓荊子
    中藥名:蔓荊子 manjingzi  別名:荊子、蔓荊實、蔓青子、萬荊子。英文名:Viticis Fructus。馬鞭草科植物蔓荊Vitex trifoliaL.的成熟果實。灌木,稀為小喬木。小枝四稜柱形。
  • 每日一味中藥--藁本
    藁茇(《山海經》),鬼卿、地新(《本經》),山茝、蔚香(《廣雅》),微莖(《別錄》),藁板(《山東中藥》)。【來源】本品為傘形科藁本屬植物藁本或遼藁本的乾燥根莖及根。秋季莖葉枯萎或次春出苗時採挖,除去泥沙,曬乾或烘乾。
  • 每日學習一味中藥|一枝黃花
    中藥名:一枝黃花 yizhihuanghua  別名:金鎖匙、蛇頭王、滿山王、野黃菊、灑金花、黃花細辛、肺癰草。英文名:Solidaginis Herba菊科植物一枝黃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的全草。多年生草本,高20~70釐米。莖直立,單一,不分枝,具細稜,有毛。
  • 每日學習一味中藥|牛至
    中藥名:牛至 niuzhi  別名:香薷,土香薷,土茵陳,白花茵陳,江寧府茵陳,小葉薄荷,滿坡香,滇香薷,五香草,黑拉骨丹,小甜草。英文名:Herba Origani。唇形科植物牛至Origanum vulgareL.的全草。
  • 每日一味中藥--蜀漆
    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公司地址:億都南側仙茅路邦泰醫藥公司四樓Tel:0558-5656098
  • 每日一味中藥--生地
    為玄參科植物,其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依照炮製方法在藥材上分為:鮮地黃(生地黃、鮮生地)、幹地黃(生地黃、幹生地)與熟地黃(熟地)。生地黃、幹地黃在不同典籍意涵不同,易生混淆。株高15-30釐米,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
  • 每天學一味中藥,陽起石!
    上藥研如粉,用軟粳米飯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溫酒送服十丸,每日兩次。(《聖惠方》陽起石丸)3、治陰痿,陰汗:陽起石(煅,為末),每服6克,鹽酒下。❻每天學一味中藥,僵蠶!❼中藥喝法有講究 ,這么喝最有效!❽長期被溼氣困擾?道醫養生教你如何去溼氣與溼邪!❾每天學一味中藥,小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