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的平臺考核制度讓外賣小哥不得不接受超時、超速的超負荷工作 本版攝影 本報記者 陳夢澤
9月4日,本報刊發了《徒步送外賣:累,更怕超時罰錢》(詳見9月4日8版 綜合新聞)的報導,反映滬上不少小區為了居民安全,禁止外賣電瓶車入內,小哥們在烈日下雖一路狂奔,但仍因超時被平臺扣罰至少50%的送餐費。在報導中,不僅是小哥,還有更多「心疼他們」的市民希望,平臺的時限能否長些、扣罰能否低些,「人性化」的制度能否多一些。
餓了麼、美團在昨天凌晨和晚間相繼發布聲明。其中,餓了麼宣布將通過上線「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用戶選擇功能和對優秀外賣員提供鼓勵機制,來減輕外賣小哥們的壓力。
但在記者的再調查中,許多小哥坦言,客戶其實已經給予了他們足夠的關懷,只要一個「求助電話」,都會願意提前「確認收貨」。在從早上7時到凌晨0時,一周7天無休,「707」式「與死神賽跑」的無奈中,小哥們真心盼望:平臺難申訴、無反饋、沒明細的「霸王扣罰」機制要好好改改了!
系統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餓了麼平臺昨天凌晨推出《你願意多給我5分鐘嗎?》煽情的文案朋友圈轉發很多,但也很快遭到了部分用戶的質疑:消費用戶的同情心,把快遞小哥遲到被扣罰的鍋甩給了消費者。甚至有消費者質疑:我願意多給5分鐘/10分鐘,你能確保平臺不利用這幾分鐘乘機再多派單嗎?市消保委也第一時間指出餓了麼的聲明在邏輯上存在問題。
「對不起,系統也是你餓了麼的系統。」網友的跟帖留言更多關注的不是具體到幾分鐘的寬容,而是系統算法是否有違道德要求,有違安全考量,有違勞動者保護。
一位外賣平臺資深高管告訴記者,「人性化」的算法不僅要考慮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的體驗,更要考慮外賣小哥遞送外賣的能力,包括一路多少紅綠燈、小區能否騎行、是否有電梯等客觀因素,還有小哥是否新手、是否熟悉區域位置、工作極限等自身能力。
昨晚7時15分,美團也發布了題為《我們馬上行動》的聲明,表示:系統會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留給騎手等候延遲的電梯,在路口放慢一點速度。我們將對系統持續優化,保障騎手安全行駛的時間。騎手申訴功能將升級,對於因惡劣天氣、意外事件等特殊情況下的超時、投訴,核實後,將不會影響騎手考核及收入。
系統是單向反饋也無門
「我不懂系統,也不懂算法,但從去年到今年,團隊小哥都感覺到系統給到的時間縮短了4-5分鐘。」去年6月經朋友介紹入夥的餓了麼小哥張勇原來是名廚師,儘管辛苦,但從不叫累,他暗自慶幸轉行外賣小哥,每天平均45單,每單按距離獎勵7-8元,每月能有1萬元收入,避開了上半年疫情下餐飲業的蕭條。他和其他小哥沒有能力質疑平臺,只感到錢更難賺了:去年送單範圍3公裡,今年變成了6公裡,接單量沒增加,但跑得更遠了,每單的時間還被「偷走了」幾分鐘。
「單與單並沒有貴賤之分,但美團設定了月接單量越高,單價越高的規則,可是小哥的接單能力都是有極限的,『量高單價高』就是鼓勵多接單,接單多就要更快,更快就不安全。」楊濤是今年6月才加入小哥隊伍的新人,每天20多單,6元一單,已拼盡全力但仍收入微薄,系統無差別的送餐時間要求,讓他不得不冒著交通安全風險一路疾馳一路奔跑。
外賣平臺小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張勇所服務的區域代理商團隊,合作商家相對固定,有站長分發派單;還有數量最多的眾包騎手,只要有手機,什麼單都能接。兩者都沒有底薪,按件計酬。他們雖不明白算法,但明白:賺錢更難了,扣罰更多了。
「如果要『人性化』,我首先希望接單後臺有反饋鍵,能真實收集小區是否能騎行、有沒有電梯等相關情況,以便給到我們更準確、更安全的時間,並且要求系統裡能看得出扣罰明細。」一個投訴要扣100元,一個差評要扣50元,一個遲到要扣罰一半,月底扣罰也看不出明細,餓了麼騎手張勇反映申訴無門,只能「仰仗」話語權頗大的區域站長出面反饋,但今後又不得不直面站長的派單,「高峰一次能接到十幾個順路單,明知會遲到扣錢,但仍不得不接」。
在外賣小哥們的手機接單後臺,記者確實只能看到「今日完成單、錢包餘額、今日單量排行」等系統平臺向小哥們發出的單向信息,而並未設置相關信息的反饋鍵。沒有一線小哥的精準反饋,平臺算法如何能做到「精準」,小哥們不得而知。
而就在去年10月10日,新民晚報社旗下微信公眾號「新民幫儂忙」就發布了《霸王條款,漫天飛!外賣小哥:都是血汗錢,都是辛酸淚!》的報導,小哥們紛紛吐槽平臺不問情由,罰單漫天飛:遭顧客惡意投訴,罰款;餐廳出菜慢導致超時配送,罰款;被判為欺詐單,又是罰款……而他們每次提交申訴請求,等來的永遠是「申訴失敗」。對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網際網路平臺需要對「罰款」和「運單欺詐」處罰承擔較大的舉證責任。如果舉證不力,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算法的設計應是人性化
在美團聲明中,承諾將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但彈性時間是不是夠用?這段「喘口氣」的短暫時間,又是不是會被區域站長更多的派單擠佔?
提出善待騎手、善待每一位勞動者的背後,平臺系統算法的設計初衷才是平臺經營者們需要捫心自問,值得探究的關鍵。是否有違道德要求,是否有違安全考量,是否有違勞動者保護,是否做到了對勞動者的「人性化」差別對待。
在按件計酬之下,從早上7時出門奔波到凌晨0時,一天工作超過15個小時的外賣小哥大有人在。面對苦與累,他們「心甘情願」,因為這份月收入近萬元的職業確實解決了太多人的就業和生計。
但每一位堅強勞動者的背後是一個家庭,他們撐起的就是一個家一片天;同樣地,馬路行走的人們、開車的司機都是鮮活的生命,都牽繫著家的美好。平臺的「算法」,更重要的是管理機制,必須做好「加法」,給予小哥安全時間、有效激勵,保障城市的交通安全。同時,還要「算好」小哥們的工作強度、工作時長,做好快遞小哥超時、超速、超量的「限制」減法。將「算法」「機制」更科學更合理地用在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利上,讓每個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夠得到真正的尊重。對於這,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最深切的期待。(記者 王軍 錢俊毅 夏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