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激蕩的時代,每天輿論場都會生產出無數話題,有些時候這些話題上並沒有形成真正有來有往,有必要讓公共話題處於「可討論狀態」。
思想激蕩的時代,每天輿論場都會生產出無數話題,持各種價值、各種立場、各種利益的人喋喋不休地爭論著,從官員財產公示到大學老師該怎樣講課,從帶魚能否養殖到什麼是真正愛國,輿論場充滿四濺的口水和看起來頗激烈的「鬥爭」。口水和爭論不可怕,真理越辯越明,哪怕辯不出個有共識的結論,討論過程中各方的充分表達就足夠了。令人擔心的是,有些時候有些話題上並沒有形成真正有來有往、各抒已見、增進公共理性的討論,而是互扔標籤、進一步強化彼此分歧、把各方觀點推向極端的對罵,甚至在上綱上線中將本來可以討論的話題給敏感化了,變成了不可討論的敏感話題。
形成共識對於公共討論可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說服一個人太難了。一個人可能永遠都說服不了另一個人,在我看來,作為過程的「討論」遠比作為結果的「說服」更重要,可以沒結論,但要有「可以討論」氛圍。不能聊都沒法兒聊,上來就以話語暴力大出打手,有必要讓公共話題處於「可討論狀態」——所謂「可討論狀態」,其實就是和而不同,認同雙方觀點存在分歧,分歧需要通過討論去澄清,而不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把不同觀點者看成「亡我之心不死」的敵人,那就沒法兒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從近來教育部長講話引發的爭議,到求是網一篇網評觸發的風波,都能看出讓公共話題處於「可討論狀態」是多麼重要。當觀點之爭上升到群架式的「圍攻」時,輿論場就退化到「不可討論」的對立狀態。三種惡劣的文風導致了一些話題陷入不可討論狀態。
其一是揮舞道德或政治大棒亂貼標籤,沒有討論問題的姿態,上來就站隊,你是敵人還是朋友,你是我派還是敵派,你是公知、五毛還是自乾五?標籤化就是簡單化,貼上了一個標籤,已經賦予了對方一個符號,根據這個符號去作出價值判斷,而根本不看別人到底說了什麼、觀點中有沒有可取之處、所言是否合事實邏輯。比如,當給對方貼了一個公知或五毛的標籤後,就表達了一種「拒絕跟你交流」的封閉姿態:你是逢美必贊的「臭公知」,你是只為政府說話的「五毛」,有什麼好跟你交流的?——根本無視別人觀點中可能合理的部分,而是根據這個標籤去聯想出無數負面的符號,在想像中進行一場「大戰敵人」的鬥爭。
標籤總是成雙成對,「公知」與「五毛」就是在互貼標籤中報復性出現的。標籤只能換回標籤,謾罵只能換來對罵,結果就陷入了「不可討論」的標籤戰狀態。
其二是用泛政治化邏輯和僵化教條壓死人。一些人動不動就把「砸鍋黨」、「推牆派」之類大帽子戴別人頭上,動不動就拿「姓資姓社」的政治棒子打人。甚至連作為市場現象的「倒奶」,都要區分出「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退」的本質不同。把普通的觀點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也沒法兒討論了,因為有一個「反動」的政治陷阱在等著你,開口就可能被上綱上線。很多問題都涉及政治,但不能把任何問題都用泛政治化的眼光去衡量,用僵化教條的尺度去審度,以真理自居用標準答案去分析,那就沒討論空間了。
泛政治化的思維,也將一些本可以討論的問題變成「敏感問題」了。說觀點的對錯,還可以商榷,動輒泛政治化,等於給討論的嘴貼了一個封條:這個問題不用討論,不能討論,這是討論的禁區。
最後一種病態表現為思維的封閉,根本就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也沒有可能被別人說服的心理準備,而只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想強制灌輸到別人的腦子裡。只能我說,對方得閉嘴。別說,別說,我就是不聽。快閉嘴,我們在討論民主問題——這就變成了各說各話自言自語,兩人獨白不是對話,兩個輿論場就是這麼形成的。貌似激烈的「鬥爭」,不過是不在同一邏輯層次和事實語境中的立場自我強化。
彌合社會裂痕,增強社會話題的共識度,首先得讓話題處於「可討論狀態」。(作者為著名時評人,《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專欄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為新華網思客獨家稿件,謝絕轉載。授權合作請聯繫sike@news.cn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新華網立場。
公眾號:sikexh
投稿郵箱:sike@news.cn
聯繫電話:010-880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