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7日訊:8月6日的兩場在蘇州進行的中超比賽由於裁判的判罰問題再次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焦點。裁判作為足球場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成為主角確實是比賽的悲哀。中國的裁判也經受著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引入VAR之後裁判的判罰更依賴於科技導致比賽不再那麼流暢。我們除了罵裁判水平不夠,也該給他們一些寬容。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裁判的話題。
今天最大的爭議是第一場比賽北京中赫國安和天津泰達的比賽,第80分鐘阿奇姆彭在禁區內摔倒當值主裁判石禎祿做出的判罰是防守方沒有犯規,給了天津泰達隊角球。這個時候VAR介入,讓裁判通過視頻回放確認是否應該判罰點球。不過當值主裁判石禎祿經過近5分鐘的回看還是維持了原判沒有判罰點球。這個結果引起了很大的非議,本來在球迷心中國安就很受裁判照顧認為泰達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從慢動作回放來看,這個球不判點球也是說得過去的,不過判罰角球似乎是一個誤判。說來也是很巧北京和天津兩隊在聯賽中的對決總是有很多話題,在1996年的甲A聯賽也出現過類似的事情。當時天津隊的門將施連志飛踹北京國安隊的高峰,按照規則來講將肯定是「紅點套餐」不過當值的廣東籍國際裁判李少鋒莫名其妙的只給了施連志黃牌以及判給北京國安隊一個角球。事後施連志的動作受到了足協的追加處罰禁賽六場,李少鋒也受到了停哨處罰。當年《足球世界》雜誌也以這個判罰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施連志的飛腿,李少鋒的面哨》。
無獨有偶,今天的第二場比賽同樣出現了爭議判罰。當值的主裁判是來自大連的國際裁判2018賽季的中超金哨張雷。下半場71分鐘,上港隊隊員魏震在禁區中犯規,他果斷吹罰了點球並將魏震罰下。不過隨即在VAR的提醒下他對於自己的判罰還是有些猶豫,經過親自查看視頻後還是維持了原來的判罰。這個點球是沒有什麼爭議,不過紅牌可能有點處罰過重,在嚴格執法的環境下也還是說得過去。後來上港隊獲得的點球,張雷判罰依然果斷,雖然未去場邊看回放,也是經過了確認。頻繁的使用VAR確實讓比賽不那麼流暢了。
石禎祿是一位在中超執法多年的裁判,曾經也是被申報過國際級,不過由於各種原因被降回了國家級,他確實誤判有點多,業務水平是有待提高的。張雷作為年輕裁判的代表,也是亞足聯培養的精英裁判,業務能力還是可以,只是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磨鍊能夠更好的掌控比賽。本賽季中超的第一張紅牌也是他給的,同樣是用了VAR,將原本的黃牌改為了紅牌。
VAR技術目前在足球賽場被廣泛的運用,確實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明顯的誤判和錯判發生。根據最初使用的宗旨,VAR的使用主要是用於確認進球是否有效,是否判罰點球以及紅牌這方面。不過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這個技術的應用依然會出現不少爭議的判罰,特別是一些「體毛級越位」的確認在各個賽場都引發了非議。而且現在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技術,導致我們的裁判在比賽過程中對於點球的判罰不是很果斷,大大的依賴於VAR的介入,導致比賽的連貫性受到影響,降低了比賽的質量。
中國足球不是一個讓人愉快的話題,裁判也不例外。中國足球成績不好,和我們的足球人口少有很大的關係,足球人口少裁判員也是少的。有數據顯示中國的足球裁判的數量比起足球發達國家而言是少得非常可憐。正是這樣小的基數,能夠在這樣的人群中選出中間優秀的人來執法我們的聯賽也就很困難,業務水平不高也就很正常。加上,我們國內的足球環境對於裁判的要求是非常嚴苛的。只要是有問題就把矛頭指向了裁判,也讓很多想做裁判的人打了退堂鼓。在中國足球的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不少的「黑哨」,有一部分人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中國足協在管理上也有問題,因此到了重大關鍵的比賽也就會請外籍裁判來執法。本土裁判缺少大賽的歷練,當然就更難提高水平了。
其實現在我們的裁判水平還是有提高的,只是部分媒體喜歡帶節奏給了裁判很多本不應該他們承受的壓力。從近年來中國裁判執法國際大賽的次數來看就可以看到他們的水平已經得到了國際足聯和亞足聯的認可,在2022年的世界盃我們是很有可能看到中國的裁判組時隔20年再次出現在世界盃正賽的賽場。在中國足球蓬勃發展的年代,我們可能需要給裁判員也一些更多寬容,讓他們能夠鑽研業務確保更準確的執法。有了問題是可以指出來,但是有的球迷的不理智行為還是應該制止的。相信在有了良好的氛圍下,也有更多的中國人願意從事裁判的工作,人多了就更容易選拔出好的裁判。或許有一天,我們自己的聯賽或者杯賽的關鍵場次完全可以我們自己的裁判來完成不用再依靠外援,那一天也是中國足球真正崛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