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時期,歐洲還存在過一個奧匈帝國,曾經和英法德俄四大國平起平坐,奧匈帝國的首都就是如詩如畫的維也納,實際上這一歐洲列強是一個由奧匈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並向周邊擴張而內部構成鬆散雜亂的軍事聯合體。由於二十世紀初歐洲的民族獨立思潮興起以及列強之間的矛盾激化,奧匈帝國在歐洲的武力擴張遭到反對,從而引發了塞拉耶佛事件並迅速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分裂成十個國家,但只其中一國捷克斯洛伐克的輕武器產能在二戰之前就幾乎佔據了歐洲的半壁江山,當年奧匈帝國的實力也可見一斑,畢竟一戰中坦克、飛機使用相對較少,以輔助步兵作戰為主。而一戰時期主要的戰爭形式還是在陸地進行大規模壕溝戰和野戰對攻,這讓輕武器設計師們開始研製能夠行進間持續設計的單兵武器,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衝鋒鎗。而奧匈帝國則設計出了一款hellriegel M1915的衝鋒鎗,嚴格來說還算不上典型的衝鋒鎗,但是具有了衝鋒鎗的一些作戰特徵。
Hellriegel M1915式衝鋒鎗
奧匈帝國的槍械設計師為了給衝鋒陷陣的帝國士兵提供更好的機動火力,打算將重機槍進行簡化和改造,使其成為單兵手持衝鋒鎗。作為同盟國的奧匈帝國的這一「大改小」的設計思路跟協約國義大利人以手槍來打造衝鋒鎗的「小改大」剛好相反。奧匈帝國的設計師看重了馬克沁機槍的水冷槍筒能夠提供的強大火力密度,於是決定也在衝鋒鎗設計上採用這一設計,而這必然使得槍的重量大大增加,有得必有失,最終該槍設計出來後戰鬥全重達到了15公斤,基本上就是一挺輕機槍的重量。
Hellriegel M1915式衝鋒鎗平臥射擊
15公斤的戰鬥重量在實戰中如果進行快速的行進間掃射對於射手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般人的身體素質根本擼不動30來斤「小鐵炮」,那麼30來斤的傢伙事想要作為「衝鋒鎗」大量列裝部隊似乎多少還是有些不靠譜,最終直到一戰結束奧匈帝國土崩瓦解了,該槍也沒能量產服役。奧匈帝國軍事上的問題很多,有奧地利籍軍官用德國給屬下軍隊下達作戰指令,但絕大多數士兵根本聽不懂德語,軍隊中存在諸如此種怪誕且混亂的問題數不勝數,使得奧匈帝國300多萬軍隊即使在德國和保加利亞的幫助下也沒能徵服區區數十萬人軍隊的小小塞爾維亞。
Hellriegel M1915式衝鋒鎗採用的是9×23毫米手槍彈,可以使用20發彈匣供彈,也可以使用160發彈鼓供彈,為了保證足夠的火力延續性自然要採用大彈容量的彈鼓供彈,因此除了射手外,該槍還需要專門配一個供彈手伺候著。為了達到一定的衝鋒火力延續效果,除了需要一名體格彪悍的射手外,還專門需要一個背著特製彈藥箱的供彈手,而且同樣需要超人的身體素質,因為背負的彈藥重量也是好幾十斤重。等到一戰末期M-18衝鋒鎗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衝鋒鎗時代和自動步槍時代才拉開序幕。MP-18也是第一種採取自由槍機式原理和開膛待機的衝鋒鎗,槍重僅僅4.18公斤,兩把槍加起來不過十五六斤,可以考慮雙槍同時開擼。(東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