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虎
夢鄉
先寫白登山
再畫桑乾河
濃淡相宜
潑墨於守口堡的邊牆和牛羊
我是在夢中回家的
思鄉的感覺
無人能懂
心 獨自在靜夜裡趕路
雙手抓著被窩的褶皺
穿過田間地頭
行走在同太路上
時光的白駒好快
當我醒來
一場新雪茫茫
而故鄉 依舊
粗線條的寫作,夢裡遊歷故鄉的山水,的確有如一幅水墨畫,透出一股淡淡的鄉愁。注意第二節第三節部分句子,詩化還不夠。
李日清
歸鄉
電話就不要多打了
現在我耳朵背,聽不見更多的聲音
食物少拿些,肚子容納不下
裡面的風暴還沒有散盡
還是趁年關之時,記得回來
回到這個溫暖如初的家
還想聽聽你們嘰嘰喳喳的模樣
或者捶捶背,揉揉肩
或者燙燙腳,講一下新鮮事
其它就沒有惦念的
也無關緊要,只要你們都活蹦亂跳
比什麼都行。視覺,聽覺都在緩慢下滑
只要有感覺,摸著下輩的個頭一個比一個高
這是一首非常成熟的詩歌,明白如拉家常,卻不多一個字,沒有一句廢話,詩意在自然而然地層層推進,從一代到下一代,愛在這一刻更真切,不由人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句子。
趙進榮
歸鄉
一定有一個人
是你今生最難忘的
一定有一個地方
是你此生最留戀的
我想
那一定是母親一定是故鄉
夕陽下了
有母親的瞭望
炊煙起了
有母親的飯香
我們在那寬厚的胸懷裡
享受歡樂 放任憂傷
如今我遠嫁他鄉
回歸
成了我日日夜夜的念想
如果不以詩意和技巧作為標準,這首詩的確也畫出了一幅歸鄉的圖畫,從我個人來說,我可能更喜歡這幅畫中再多一些色彩……
萱草
歸鄉
歸心似箭。看見遠處的洪濤山脈
就知道故鄉越來越近了
那時,只有高高的山上
才有紅豔豔的山丹丹
在墨綠的柏油叢和山草間
她們仿佛是大山的女兒
嬌妍美麗,芳芳自然
我們都會小心翼翼地
採擷幾枝
移栽到庭院中——
已忘其枯榮
在山上如果看見一些小的巖洞
我們從來不敢妄動
那是鷹或鷂子的窩巢
它們就住在裡面
我們只是充滿好奇和遐想
山嶺上到處生長著一種綠色的
像濃縮版的香蕉一樣的植物
酸酸的,微微甜
給我們充飢解渴
我們叫它酸窩窩
我們玩的不知天高地厚
忘了回家
那時,母親正焦急地四處尋找我們
找到了,不免一頓含淚的訓斥
每年深秋,父親總是要從大山上
一次次背回
一大捆一大捆的山油棕
燒暖每個陰冷的日子
山還在,人已古
一直以來我對故鄉的大山
都懷有高高的敬意
充滿深深的懷念
山草葳蕤,鷹鵲翻飛
石苔紅繡,暗生雲彩
越來越近的故鄉
讓我的心如一枝掛滿溫暖的羽箭
一篇散文分行而成為敘事詩,這不算是問題,畢竟其中的情感線路那麼清晰,歸鄉的核心因素都在。在這個前提下,相信作者會越寫越好。
寒 潮
歸鄉
每一個人到後來,都會擁有一列自己的列車
它載著你去遠方,載著你回家
回家的路越來越長,你的列車越走越慢
往往是你昏昏沉沉,它便「悠」地一下到了一站
回去的路熟知你的一切,會時不時地喚醒你
列車的過道,從這頭可以望到那頭
整個回家的路上,你都挪不動一步
可列車卻載滿了你的喜悅,像極了一生
你依窗而坐,不停的擦著列車的玻璃
把眼裡一切擦亮的過程,像極了一生
下一站就可以回家了,想法溫暖著旅程
像極了一生
怎麼也看不清走到了哪裡
怎麼也找不到守望的身影
悲傷會時不時蒙住眼睛,捂住心口
一條回家的路,像極了一生
之所以在看到這首詩時,停住視線,一是因為看到了它內在的情感線條還算清晰,二是因為它沒有那些刻意而晦澀的用詞,但詩之所以叫詩,主要就是因為它的精美和凝練,且以這句話,與作者共勉。
唐雅婷
年節:懷念一位詩人
原點和終點
只是一個點
官道梁的孩子重新回到官道梁
當詩人返鄉
從土壤裡長出來的詩歌漫山遍野地開放
沒有人知道抵達終點後的下一步攻略
是升級到另一個時空隧道?
抑或
只是終結
一顆晨露挨著另一顆晨露
不過是為連成一朵晨露
萬物生與滅
只在轉眼
誰能記得一位勤奮踏實生活過的詩人
在人間曾用全身心放牧過他的良善
把吻過的好詞語交還
把花蕊裡的禪音交還
把山塬上的沙棘交還
把圪針叢裡的酸棗交還
把流動草香的羊群交還
把星光日月山川悉數交還
還剩什麼?
原點和終點
只是一個點
一個喜歡讀詩的人不知不覺就成了寫詩的人,這本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乍一看,作者的這首懷念詩,和歸鄉的同題格格不入,其實不然,故鄉的山水人文,都可在憶念之內,作者在詩中,不僅替自己,也替一位逝去者,返回到故鄉。
侯曉輝
歸鄉
他鄉遊子,
漂泊的思緒,
在年尾遊蕩,迴旋,
思一方寸土。
嫋嫋炊煙氤氳了夕陽,
籠罩了鄉野。
遠方,
是母親的呼喚,
是父親的念想。
是一份愛的惦念!
我,
是一隻丟失的大雁,
此時,追尋著母愛的方向,
瞭望,在瞭望…
思念在這個冬季,
越來越長!
直抒胸臆,是這首詩的特點,現代詩沒有固定的版式,本就給了詩寫者一個無限的空間。但我還是要說,用詞直接而平白,是這首詩小小的遺憾。
趙培義
歸鄉
我常想
惴著思念的情愫
伴著風兒吹響的快樂口哨
奔向魂牽夢縈的家鄉
石柱山下的小村莊
我早已將你揉進我的心房
無論身處海角天涯
你永遠是我心頭的牽掛
站在任何一處山崗
眺望心中的那個遠方
高聳入雲的石柱山
你令多少峰嶺汗顏
啊!家鄉
無論何時想起你
我的心房總是格外的敞亮
我的心永遠不會在繁華落盡時孤獨彷徨
這是一首比較有規範的老式抒情詩,包括遣詞造句都能看出是經過作者精心打磨,且不說詩歌本身,只說作者對待詩歌的態度,如果他願意去多讀讀更多好作品,相信他會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
山竹
歸鄉
有人說,回不去的才是鄉愁
那我的不算
這兩字固定地鐫刻在心靈的錶盤上
當它嘀嘀噠噠越來越響
我知道
又該啟程了
沿著光陰的河逆流而上
扯出一個畫面
山道彎彎
爺爺背抄著手,長長的旱菸鍋一下一下
扣著後背,小花狗的短尾巴
一搖一搖亦步亦趨
小孫女一高一低的辮子
一跳一跳
定格
登上山巔
讓故鄉曠野無遮無攔的風
吹遍心靈的角角落
帶走以前的一地雞毛
再進入以後的一地雞毛
看完這首詩,我有點手癢,忍不住想砍掉最後兩句……不知道別人看了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想法……
李春蘭
歸 鄉
在故鄉 ,一草一木都是鄉親
向日葵舉起金色的陽光
古柏述說著衷腸
我時常夢見晨光裡的河水 繞過村莊
草地上的牛羊
捲起無際的春色
布穀鳥飛過頭頂
一隻畫眉在時光中彈唱
父親在蘆葦裡拔開風
尋覓露下來的陽光
母親坐在小凳子之上
用針線把花布縫好
然後喊道 :蘭 ,快來試試新衣
這是一首值得認真回味的詩歌。切入自如,用第三行的夢字,一下子從秋日的向日葵跳回到故鄉的春天,而故鄉的草木牛羊等等,皆因為有母親有父親有小小的我的存在,都變成了一個個歡快的音符在跳躍,又在母親一聲喚兒試衣的喊叫裡戛然而止。很喜歡這首短詩,頗有田園詩風味。
我一直以為,這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活的,都有眼睛……在李春蘭的這首詩裡,可不就是這樣嗎?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這一幅幅人與自然無比和諧的畫面,才有了這首歸鄉之詩
李嘯洋
大寒貼
小寒,大寒。陰曆送走最後一程暮色
後半夜,村口的樹被風撼響,
揪起房簷的茅草,像拔下
父親活著那年的白髮。
老房子留下木方、煙囪和泥磚
依然沉默地抱在一起。
碗筷都已睡去,只有鐘錶醒著
蒙著灰塵。翻開壁櫥,母親陳年的毛衣
和幾十年前結婚時的舊棉花
黑壓壓垂下來,壓住我的記憶
蓬鬆。是風,是風。是風讓
堂屋裡坐不穩一束燭光
樹根呼吸著大地的靈魂
一株榆樹佝僂,過早地預言
衰亡。早於問號、嘆號和血色的雙唇
臘月的雪熨平村子的皺紋
白色把接踵而至的黑暗擦的刺眼
老街像植物一樣存活,它們對壓來的
空氣沒有挑剔——再也看不到了,看不到
喜鵲追逐喜鵲,雲追著雲,雨追著雨
河邊的柳樹被風拉成一道瘦弦
寒冷的人朝它舉起斧子
江湖傾倒出童年攢下的鹽
父親和民謠都含滿淚水
大寒是一個節氣,也可作為對冷的一種形容,作者的文字間隙裡,可不就有陣陣寒風滲漏出來麼……無法想像出作者筆下的村莊經歷了什麼,但那句「只有鐘錶醒著」無疑會讓每一個讀到的人,心都狠狠地一疼……
羅學玲
念鄉(外一首)
滿山的橘子,像掛著的汽笛
葉子跳動的音符
仿佛濤聲描摹長江兩岸的四季
我只能在照片中看你
還有瓦片上炊煙的清香
村口曾經等待的瘦瘦影子
鄉音和月亮一起擠滿淚花
鋪灑在望鄉路上
沿著霜色,懷揣籍貫
將童年和青春一起裝進老屋
在雁北小鎮,夕陽蕩起漣漪
回憶碼頭
深冬,滿坡桔紅
風在中午挽著波浪奔向岸邊的鄉音
喊著我的乳名
暖陽像媽媽的笑容
召喚越來越近
拋錨在甲板和濤聲之上
只有母親張開的雙臂堅定
腳邊的保溫杯,橘子
紅紅的成了石梯上的風景
呼吸與呼吸相融
雙唇啟動的詞語像激動的浪花
深淺的皺紋在媽媽的臉上集合
仿佛,江邊接踵而來的問候
掏出親切
傾瀉出攢著的期望
因為歸鄉,冬天也不再冷,桔子,母親,鄉音……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暖暖的太陽。《回憶碼頭》算作者寫的一首比較成熟的詩歌,表達自然,比喻切貼,倘結尾能夠含蓄地升華一下會更好些。
崔萬福
歸鄉
一個人,要吞下多少光陰
走在回家的路上
歸鄉,像一匹野狼
我的視線繞過塵土的瀰漫
鄉路的彎曲
和四方的田地
所閃現的是:父親在村口伸長脖子的眺望
母親拖著聲調喊我的乳名
三大爺開口逗樂李家的二丫頭
村口的電線桿
比遠處的青山還高大
這一切,如同二叔打鐵爐裡抽出一塊火紅的生鐵
放進水中,發出吱吱的聲響
一錘子下去定了形狀,成為故鄉唯一的特徵
歸鄉,也是一場飢餓
說不出滋味,每年都想回去
路途中發出一陣喘息
第一次看到把遊子比作一匹野狼,非常有陌生感的比喻,這個比喻還在結尾得到了回應:飢餓與喘息。或許,這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吧。
魏洪紅子
歸鄉
凍傷了 遠方回家的人
他的體內堆滿了積雪
他沒有進村
也沒有點燃一聲犬吠取暖
他在村口徘徊了多久
向覆雪的草垛發起無數的心跳
他喝乾了滿天的星光
醉倒在最後一盞燈的陰影裡
破廟前 有他一雙距寒冷
最遠的鞋印
和一堆死去的菸頭
這是一首情感表達另類的詩歌,似乎有著說不出的隱秘之傷,也或許是近鄉情更怯吧。那一地的菸頭讓人久久地體驗著人生十字路口的況味。其實,這時候缺的就是一聲親人的呼喚,而這呼喚他究竟等到了沒有?這或許就是這首詩最大的留白,讓讀者在一地的菸頭裡獨自悵然。
李建強
藍頭巾
老樹,
拐杖在麻雀窩下,停駐,
她等眺望才捨得翻起的褶皺,
在東山腰間樂開了花。
藍頭巾在風中搖擺。
黃昏,夕陽打到河床,
路順著蜿蜒,自西向東,
與冰結成霧燈。
客車發動機聲驟停,
猛醒,
整年的顛簸驟停。
東山腳,
笑蹣跚著迎來,
藍頭巾在風中搖擺。
讀完這首詩,眼前出現一幅畫面:得知兒女歸鄉的音訊,頂著藍頭巾的老母親等在風中……她等到了要等到人……所以,這是一首美好的詩。
溫秀麗
歸鄉
仰起頭看著
那棵歪脖子樹上的鳥巢
那麼多枝椏和陽光一起託著它
像手掌更像無數的根莖
千絲萬縷地隨風一起搖晃
我緊緊靠著這棵樹
一片枯葉和陽光一起落下來
我感到自己變得蔚藍
眼前棲息著數不清的光芒
一頭牛甩著尾巴悠閒地出現在南渠梁
和舊時一樣,我著急地擺了擺手假裝是它的舊相識
兩隻喜鵲繞著我飛了三圈
終究還是漠然地離去
我是它們眼中的客
已經失去了舊時模樣
這樹,這巢,這牛和鳥
是我打開鄉愁唯一的缺口
我和它們心裡都有一個故鄉
很想唱一首歌替我說出愛和思念
擔心變了調的口音
讓孤獨更無依
我把這棵樹抱了又抱
飛起的塵土有多少,內心的灰暗就有多少
有人突然喊我的乳名
阻止了那麼多的悲傷和惆悵
歸鄉本來是個大命題,作者卻只抓住了一個小場景,只和一棵樹較勁,和幾隻鳥較勁。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棵樹或許就是伴著曾經的我長大的那顆樹,是一種隱藏在一個人內心尋根問祖的原始情結。而樹後那一聲突然冒出的喊叫,才是妙筆生出的花。
由細小而見龐大,由一點而見全面,是很多詩人的擅長,就像本詩作者,以一棵樹作為基點,從而無限去擴張詩意,如果說這是一種寫詩的技巧,那她應該算是成功了。
唐依
忘言
兒時回家的路
兩邊有整齊的白楊。
那時候,冬日安靜
河口收緊。
年長後就很少回去
一些人事漸漸消失
那些空曠。縮緊脖子的風。
給母親打電話
問她蒲公英是否有一顆隨處安放的心
問她北方的空有多空
母親啊。
河流一念結冰。
直挺的白楊,兩三隻麻雀下,
一個人就夠。
這是一首讀一次就讓人喜歡的詩歌,能夠把日常的對話提煉成詩歌語言自然地呈現,非常難能可貴。詩歌整體簡潔,意象很少,卻詩意濃烈,仿佛一幅透著淡淡鄉愁的簡筆畫。
所謂忘言,往往是因為太多言語,無法盡訴,而對於故鄉,對於牽念裡的親人,更容易萬語千言,不知如何說起……此詩雖短,意蘊皆備,足夠讀者去好好品味一番。
張志愛
歸鄉
臘日泛濫經年的相思
一條綿長的鄉路
一首牽腸的心曲
生活如同漂泊的小船
汗水點亮城市的風景
每當月色灑滿床前
窗外的輕風聽到過無數的嘆息
車輪滾動著遊子的相思
鐵軌震顫著故鄉的生息
星辰是媽媽思念的眼睛
激動抑制著瞌睡
等待那聲呼喚的溫馨
無論碩果纍纍
還是一無所獲
都急切擁抱那片心中的土地
街上沒有矯健的身影
不見孩子們嬉鬧
斷牆的斑影下
幾隻濁眼眺望山路
仿佛期待喚醒年輕的記憶
老屋的燈光值得信賴
大鍋的熱氣
暖暖的土炕
舒緩了流浪的血脈
找回了失去的自己
這是一個村莊特有的專制
允許帶走你的身體
卻牢牢抓住生命的真諦
「一條綿長的鄉路,一首牽念的心曲」……全詩圍繞這兩句而生發,便有文字中的不足,也被這漸漸濃鬱的歸鄉之情境衝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