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漢壽亭侯是什麼官職,能讓關羽極為珍惜?
建安五年,關羽「策馬剌良(顏良)於萬眾之中……遂解白馬圍」。因此,曹操上表漢獻帝封「羽為漢壽亭侯」。(《三國志·關羽傳》)
這也是關羽有生之年唯一的一次爵位封賞,並且還是他一人獨享,能不珍惜嗎!但是,「漢壽亭侯」並非官職,而是可以世襲的、有封地的「爵位」。
此後,關羽又分別得到劉備的三次封賞,即: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 建安十九年,劉備入主益州後,「拜羽董督荊州事」;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劉備為何始終不給首席大將關羽進封爵位呢?畢竟,張飛和馬超也曾分別進封「西鄉侯」、「犁鄉侯」,而關羽卻只是個亭侯,明顯比二人低一個檔位。不過,相比關羽口中的「軍中老卒」黃忠的「關內侯」則要高一個檔位,而又和趙雲的永昌亭侯相當。
對此,歷史上存在兩種爭議:
第一種,「漢壽亭侯」由漢獻帝所封,而漢獻帝又代表的是天下大統,其「含金量」自然不是劉備、孫權等「草頭王」的封爵所能相比。
所以,就算劉備進封關羽為「鄉侯」,也比不了漢獻帝封的「漢壽亭侯」。同時,劉備還不好進封關羽的爵位,以免落下「僭越」的詬病。
第二種,張飛和馬超的「鄉侯」爵位,都是劉備即帝位後才封的,而關羽又正好在劉備稱帝前就被孫權擒殺,因此也就失去了進封的機會。
但不管怎麼樣,人們只要一提到「漢壽亭侯」就會想到關羽,若關羽泉下有知,也當為此爵位而自豪了。
那麼,當時各侯爵的關係和俸祿又是如何呢,為什麼關羽的爵位就差了呢?
漢朝時期,除皇親國戚外的官員,最高待遇幾乎都是侯爵,而侯爵又分為四等,即:縣侯,屬一等侯爵,食邑達萬戶,俗稱「萬戶侯」,如曹操的武平侯,就是這一等級;鄉侯,屬二等侯爵,食邑達千戶,如董卓的鱉鄉侯、諸葛亮的武鄉侯;亭侯,屬三等侯爵,食邑約百戶,如關羽的漢壽亭侯;關內侯,屬四等侯爵,沒有封邑,只有世襲的榮譽,如在官渡之戰投降曹操的張郃就被封為「關內侯」。
這下,大家應該明白關羽的漢壽亭侯處於一個怎樣的檔次了吧。也就是說,關羽的「漢壽亭侯」的食邑僅有約百戶。因此,可以推斷出關羽的封地絕對會是一個小地方。
同時,又因關羽的封地在史料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因此關於其「漢壽亭侯」的官爵,也一直爭議不休,難有定論。
一說是,關羽的爵位是「漢朝」的「壽亭侯」。這種說法,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就有說明,「壽亭侯」是關羽的侯爵;《容齋四筆》中也有記載;《明史·禮志》中的地方官在南京雞籠山建造關公廟,也稱關羽為「漢前將軍壽亭侯」;就連《明會典》和宋牧仲的《筠廊偶筆》中也認為關羽的爵位是「壽停侯」,理由是「大內有壽亭侯印」,而湖北荊門縣玉泉的關將軍廟裡還有一方「壽亭侯印」等。
但是,到了明嘉靖年間,又改稱為「漢前將軍漢壽亭侯」。
二說是,關羽的爵位就是「漢壽」之亭侯,而漢壽是指地名。這一點,在諸多的史料中,也確實有「漢壽」的地名。如:
《三國志·潘浚傳》記載:「潘浚字承明,武陵漢壽人也。」
《水經注》卷三十七《沅水注》注曰:「縣南有晉徵士漢壽人襲玄之墓」;
《南史·劉勉傳》記載:「漢壽人邵榮興六世同爨,悛表其門閭」;
《南史·隱逸傳》記載:「龔祈字孟道,武陵漢壽人也」;
《晉書·潘京傳》記載:「潘京,字世長,武陵漢壽人也」……
同時,《陳書·錢道戢傳》中有「漢壽令」之說、《宋書·州郡志》中有「漢壽伯相」之言、《宋書·王鎮惡傳》 中有「漢壽縣子」之語、《宋書·列傳第三》和《南史·沈約傳》中有「漢壽縣伯」之詞等。
因此,在史學界,多偏向於第二種說法,也就是「漢壽」之「亭侯」。
但是,對於這兩種觀點,祥子並不認同,只因可能存在第三種說法。
因為,「漢壽」一詞,幾乎在所有的史料中都指向了荊州和益州一帶。但是,當時的曹操還未統一北方,也非常想將關羽收為己用,這才向漢獻帝表關羽為「漢壽亭侯」。如果,這裡的漢壽是指益州和荊州的地盤,這樣的封爵對於關羽來說,就是個毫無價值的虛爵,又怎麼能起到用「官爵」來收服關羽的目的呢。
同時,曹操是否知道益州和荊州一帶有漢壽的地名,可能都很難說,又怎麼可能將關羽的爵位封到這樣的地方呢。
如果,關羽的漢壽亭侯是劉備所封,這還想得通,畢竟是自己的地盤。然而,事實上,劉備並沒有封過關羽「漢壽亭侯」。
顯然,若按以上的史料來解釋「漢壽亭侯」的說法,是很不合常理的。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曹操的中原地盤,當時應該有漢壽這樣的一個小地名,但因漢獻帝封關羽「漢壽亭侯」後不久,關羽就「封金掛印」離去。因此,漢壽這樣的小地名,也就在亂世中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並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漢壽亭侯」是代表大漢正統的漢獻帝所封,絕對比曹魏、蜀漢和東吳所封「侯爵」的其含金大太多了,而且還是歷史上唯一的「漢壽亭侯」。所以,就算關羽珍惜,又有何不可呢?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