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三國演義和京劇甘露寺都曾提及關羽拒絕受封侯爵一事。話說,關羽帶著甘夫人和糜夫人,不遠千裡之遙、不畏艱難阻隔,也要找到劉備和張飛,只為當年桃園三結義時的允諾。途中,曹孟德為留住關羽可謂是煞費苦心,威逼利誘下,金銀財寶、設伏阻擋暫且不說,關羽都毫無畏懼,更不為之心動。面對聖人一般的關羽,曹操曾狠下心、下血本拿出一件物品,讓關羽確實做過一番思想鬥爭,此物便是漢壽亭侯印。
解讀漢壽亭侯
曹操的用意很明確,只要關羽肯留在曹營,自己與二位嫂嫂安置妥當不說,還要給他封侯的禮遇。長期以來,專業界或是業餘界對「漢壽亭侯」的理解各執一詞。有人說,漢是漢朝的國號,「壽亭」乃是地理名稱,「侯」自然是封號。同時也有人說,漢壽才是地理名稱,亭侯才是封號。到底哪一種說法正確呢?
可以肯定地說,前者「漢-壽亭-侯」是一種誤解,後者「漢壽-亭侯」才是有實有據的解讀。
漢壽亭侯的由來非常有一次。關羽聽從故友張遼的勸解,暫時帶領二位嫂嫂寄居曹營,一方面出於好武的心態,另一方面也有「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意思,恰逢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打得不亦樂乎,袁紹帳下兩員大將顏良與文丑,素有萬人敵的稱號,曹操帳下沒有人能夠與之抗衡。關鍵時刻,關羽站出來替曹操秒掉顏良和文丑兩員悍將。
曹操看到關羽斬殺顏醜文良時的勇猛,對關羽更加欽佩喜歡,總想著如何留住關羽為自己所用。隨即上表請求封關羽為壽亭侯,侯印製作好後,委託「媒人」張遼前往送去。關公接到「壽亭侯」的侯印後堅辭不受。張遼實在看不下去,問關羽說「雲長前日立下大功,區區封侯不足為過」。
關羽堅決不受,讓張遼將侯印帶回去奉送曹公,張遼為人憨直,不通人情世故,將自己與關羽見面時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曹操。
曹操聽後,哈哈大笑說「操失計較」。然後教人取走侯印,將此前的刻字削去,重新鑄上「漢壽亭侯之印」六個字。
新印鑄造完畢後,曹操再遣張遼前去送印。沒想到關羽看後大喜,說「丞相知吾意」。隨即欣然地接受封賜。
從這段三國志記載中,雖然壽亭與漢壽亭僅僅一字之差,卻能看出關羽的品德之高尚,人格之偉大,思想之純潔。「壽亭侯」與「漢壽亭侯」的區別就是有沒有「漢」字,區區一個「漢」字關係重大。若是沒有漢字的「壽亭侯」,會讓世人難以分辨到底是誰家的「壽亭侯」,漢家的還是魏家的?
所以,最初「壽亭侯」時,關羽堅辭不受的原因就在於此,他想自己是漢朝劉氏的家臣,若是接受不明不白的封賜,恐怕會遭人口舌。
什麼是亭侯呢?要從秦朝時期流傳已久的「二十等爵」說起,秦朝老在以前便確立軍功爵制度,將爵位劃分為十二個等級,其中排名最高的等級「侯」,稱之為徹侯。劉邦代秦立漢,由於立國不久,制度草創,漢朝很多的措施都是效仿秦朝,所以才有「漢承秦制」的說法。
漢朝全盤吸收秦朝「二十等爵」的軍功爵制度,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以後,為了避諱起見,將「徹侯」改名為「通侯」,或者稱為「列侯」。
列侯的待遇有哪些呢?根據後漢書百官志的記載,列侯中功勞最大者享有一縣之地的食邑,功勞相對較小者,依次享有鄉侯、亭侯。這與漢朝實行的區域以「州、郡、縣、·鄉、亭、裡」為層級劃分相一致。因此,亭侯屬於眾多侯爵中的末等侯。
漢壽是指什麼
漢壽是漢朝的縣名。所謂的「漢壽亭侯」實際上指的是,關羽享有漢壽縣中,一個亭的侯爵待遇。陳壽的三國志有過漢壽縣的記載,大致位於川蜀地區,但是也有一說是湖南境內的漢壽。具體是哪個區域的漢壽縣顯然不重要,因為中華文明幅員萬裡、疆域遼闊,出現重名的現象不足為奇。
雖然漢壽亭侯中的漢壽縣具體在哪,早已是千古悠悠無從考證的事兒。但關羽授侯的故事應該是史實。從拒絕「壽亭侯」到接受「漢壽亭侯」,後人應該從關羽身上學到兩點品質:
1.無功不受祿。曹操最初給關羽「壽亭侯」,顯然要比「漢壽亭侯」的層級要高,曹操想以高規格的功名利祿收買關羽,可是關羽非常有自知之明,秉著無功不受祿的態度,有多大的功勞領多大的賞兒。
2.興漢不助操。由於「壽亭侯」名義上是漢獻帝冊封,實際上是曹操的個人意願。憑空一個「壽亭侯」到底歸屬漢家還是曹魏呢?誰也說不清楚,所以關羽斷然拒絕,非得弄明白是漢家冊封,才肯欣然接受。關羽真的無愧於「義薄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