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梵谷丨了解大師,從兩把椅子開始

2020-12-14 觀復文化

「我想畫的並不是一把椅子,而是那個空空的位置、那個缺席的人」——如果你想真正地了解梵谷,你可以不了解他的自畫像、他的麥田、甚至他的星空和向日葵,但你不能不了解黃房子、不能不了解《高更的椅子》。

為了迎接高更加入自己的「藝術家之家」,梵谷精心布置了阿爾勒的黃房子,他甚至把明亮的、更大的房間留給他的「盟友」,自己只住在小的、靠近廚房的一間。然而雖然經過了長久的熾烈期待,他們共居的時間僅僅六十二天,而當梵谷悽然畫起這幅畫時,對方已經離開了。

高更的椅子被漆成高更所熱愛的紅色,刀刃形的椅腿、曲線形的扶手與渦型椅背有著巴洛克式的華麗,與梵谷自己那把廉價而結實耐用的松木椅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畫中,椅面上放著燃燒著的蠟燭與書籍,這種人去樓空卻氣息尚存的畫面很容易令人聯想起盧克·菲爾德斯《空椅》中描繪的狄更斯與世長辭後的書房——那是梵谷最愛的畫之一,他就是從那裡學到了一張空椅子如何能夠深刻地反映一個人。

為什麼說想要真正了解梵谷,你要了解《高更的椅子》呢?這不單單指這幅畫,畫上的椅子是被高更遺棄的友誼的寶座,也是破碎的「藝術家之家」的象徵。儘管坊間傳聞多數誇大了梵谷對於高更個人的依賴,甚至將二人的關係狹隘地想像成為愛人關係,但事實上梵谷所執著和依賴的,是藝術家們「有同伴,行動自由、愛情自由」——他將世俗意義上不成功的藝術家們叫做「老馬們」,他最怕的是「老馬拉著客人們去享受春天,自己卻什麼都沒有」。

這才是梵谷的「底色」,有他的熱愛和期待、恐懼與悲涼。帶著這種理解去看梵谷、看梵谷的畫,你會更有所得……

相關焦點

  • 從梵谷的《高更的椅子》到嶽父的「椅子」及「煙鍋」
    在世俗的眼中,梵谷與高更是兩個極有個性的奇怪的人。兩人能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共同作畫,思想激烈的碰撞,已是人間難有的奇蹟了。高更主張靠「記憶和想像」作畫,梵谷認為「以寫生作為基礎,遵從透視和光線色彩的規律作畫」,這樣的兩個藝術家的「分道揚鑣」是必然的事件。
  • 梵谷與高更如何從惺惺相惜到慘然決裂?
    儘管他在給梵谷的回信中一口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可實際上卻遲遲沒有動身。精神亢奮的梵谷此時已經開始為新室友的到來而準備了。他們約定,作為合作的第一步,各寄一張《自畫像》給對方,他們的纏鬥也從此正式開始。互贈畫像惺惺相惜這幅梵谷寄給高更的自畫像被他命名為《日本和尚》,現藏於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
  • 梵谷與高更:在相愛相殺的62天裡兩個天才是怎樣碰撞出燦爛火花的
    1886年秋天的巴黎,在神的冥冥天意中梵谷與高更初次相遇,高更強烈的個性和領導力讓梵谷欽慕不已,在高更的面前梵谷就像一名虔誠的信徒。梵谷則從高更身上學會如何更好構圖,不再滿足於局部自然或風俗場景。高更還教他要捨棄陰影。在高更的指導下,梵谷逐漸轉向抽象,較少寫生,試圖更多地依靠記憶和想像。
  • 都熟悉梵谷的向日葵和自畫像,很少人知道梵谷的椅子
    梵谷的椅子(1888)或許不難看出一張空椅子的象徵意義。人類的習慣使人們傾向於他們「最喜歡的椅子」,當椅子空著的時候,就會成為曾經在那裡休息過的人的紀念品。至少在他創作這幅畫之前的幾年,梵谷對空椅子的形象很敏感。
  • 梵谷和高更共寫的信件將於下周拍賣 信中揭秘了這些……
    畫家埃米爾·伯納德(Emile Bernard)的,由梵谷和高更兩位畫家共同手寫的,共四頁。這封信件寫於1888年11月,當時梵谷剛剛創作了一些著名的作品,包括《阿爾勒的臥室》、《梵谷的椅子》以及他著名的《向日葵》系列的許多作品。 信件是在法國城市阿爾勒寫的,梵谷從那年2月起就只住在那裡。在寫這封信時,他剛剛與高更會合,他第一次見到高更是在兩年前的巴黎。
  • 梵谷和高更,在相互仰望中漸行漸遠
    梵谷和高更,相差五歲,互為知己,相惜相愛,最後卻以悲劇收場。梵谷與高更相遇在1887年的巴黎。那時,梵谷的作品幾乎被所有的美術商拒絕,只有唐吉老爹歡迎他的作品,正是由於唐吉老爹的介紹,才使這兩位天才的畫家得以相遇。
  • 後印象派畫家的友誼:高更與梵谷共度62天後逃走
    10月24日,更讓梵谷欣喜的事情發生了,他解決了高更經濟上的燃眉之急,如願以償等到了高更來到他精心布置的 「畫家之家」——「黃房子」。這裡是梵谷理想中的畫家的共同活動中心。提奧·梵谷是巴黎的畫商,哥哥梵谷日常用度幾乎都由他資助。這意味著提奧此後要承擔梵谷和高更兩人在阿爾的生活和繪畫材料等費用。在巴黎,梵谷與高更曾有一面之會。他們關係的深化發生在書信來往頻繁後,高更大梵谷5歲,經歷也是天差地別,這並不阻礙他們在藝術上的交流。他們惺惺相惜,同樣是半路出家,同樣是近乎自學地繪畫,同樣是在同期裡名不見經傳,同樣的作品不為人賞識。
  • 梵谷:化世間痛苦為激情洋溢的美丨向大師致敬
    保羅·高更,《自畫像》,別名《悲慘世界》,1888年9月高更還鼓勵梵谷沿著夏天開闢的道路走下去:您想在繪畫中通過色彩引起詩意的印象。您是對的。在這方面,我和您意見一致。只有一點除外,我不了解詩意的印象,可能我缺乏這方面的認識。
  • 是瘋狂的藝術家,還是真實的梵谷,是誰創造了梵谷?
    梵谷在此階段的戀親情結沒有得到解決,這就導致了他在堅定、隨和、自尊、獨立方面性格形成的障礙,從而造成自卑、冷漠、孤獨甚至絕望個性的形成。如果他今後一生家庭和睦,婚姻順利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然而,在其成年後卻不斷地遭受事業、愛情、友情的挫折,這一切就導致了最終的悲劇。這時候我們再提一下弗洛伊德吧,大師的理論大家一直在用,也能確實解釋人生理心理的問題。
  • 亂談印象派,高更梵谷和塞尚3
    塞尚梵谷和高更有幾個共同的特點:都被印象派踢出去過,一開始拿畫筆當武器;後期思想都傾向於神學;死之前不知道其實已經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答案今天從一幅高更的自畫像開始講吧。這幅畫高更給自己頭上畫了個圈圈。高更認為自己是光,是電,是一個被困在肉身的自有而永有全能全知的天照大神…他的思想與太陽神尼採先生和自戀大魔王王爾德先生並駕齊驅在天上飛。
  • 火中取慄的人:文森特•梵谷
    早年梵谷像一切培訓生一樣也畫過很多習作,最感人的是吃土豆一家人,這幅畫的母體預示了後來梵谷最鍾意的題材之一,農民。梵谷喜歡畫農民,喜歡用繪畫表現農民的生活,一方面是因為梵谷樸素的性格使得他經常關注三農,另一方面是受到偉大的巴比松畫派大師讓·弗朗索瓦·米勒的影響,他甚至經常臨摹並「抄襲」米勒的主題與構圖。
  • 文森特·梵谷:在天才和瘋子之間徘徊的苦命人
    然而,梵谷不舍的追求並沒有得到任何回報,相反,尤金妮亞討厭他發出的猛烈追求攻勢。在梵谷向她求愛時,她堅決地拒絕了。梵谷缺乏察言觀色的能力,更不能徹底了解女人內心的真正想法。事實上,尤金妮亞從未表示過對梵谷有任何的好感,只是他自己一直處於幻想中的戀愛狀態,這段無疾而終的戀愛終於以失敗告終。
  • 從二維到三維,雕塑家黃智清構建的不止一個梵谷
    《梵谷》作者:黃智清 材質/尺寸:楠木58*29*66 CM【文特森·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1880年,梵谷開始畫畫。他第一個邀請的同行是保羅·高更。梵谷自小孤獨,朋友很少,他渴望認可。當高更稱讚他的《向日葵》時,梵谷將他視為導師。當時的高更已經辭去工作,全職畫畫,生活變得愈發拮据。他們約定,合作的第一步,各寄一張《自畫像》給對方。梵谷自畫像的日本僧人。兩位藝術家之間的「相愛相殺」也由此正式拉開帷幕。1888年10月,高更來到小鎮。
  • 藝術眼光:孤獨糾結的法國後印象派藝術大師 高更Paul G
    高更同塞尚、梵谷並稱為法國後印象主義的三大畫家。保羅·高更在對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藝術作了一番研究之後,開始將對象的輪廓形體加以簡化,使用強烈鮮明的大色塊,採用單線平塗的手法,形成了一種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藝術風格。
  • 狄更斯、梵谷的椅子,希望之光——英國畫家盧克·菲爾德斯
    瑪麗·威尼斯·雅各夫人(1895)《圖解報》在藝術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的許多崇拜者包括文森特·梵谷和休伯特·馮·赫科默。,此插圖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轉載,並啟發了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的畫作「黃色椅子」。《梵谷的椅子》梵谷1888年創作的這幅畫,由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這幅畫在瓷磚地板上展示了一個質樸的木椅,帶一個簡單的編織草蓆。在椅子座位上有一支帶裝飾紋的菸斗和一小袋菸草。
  • 紀念梵谷逝世130周年——​透視梵谷的朋友圈
    Vincent Van Gogh (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在短暫的十年繪畫歷程中,用愛心生動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形象,無論是礦井裡的礦工、織布工、海濱漁民、麥田農民、牧羊人、橋邊洗衣女、家庭主婦、房東女兒、醫務人員和病友、藝術畫商、郵差、詩人、士兵、殘障人、牧師、園丁、少年和嬰兒,還是咖啡館的老闆和妓女,梵谷的腦海中裝滿了勞苦大眾的肖像,連自己的臥室、椅子、書籍,甚至那雙穿得變了形的舊皮鞋
  • 狄更斯、梵谷的椅子,希望之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畫家盧克...
    瑪麗·威尼斯·雅各夫人(1895) 《圖解報》在藝術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的許多崇拜者包括文森特·梵谷和休伯特·馮·赫科默。,此插圖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轉載,並啟發了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的畫作「黃色椅子」。
  • 《至愛梵谷》:探究梵谷寂寞瘋狂的人生,重現天才的孤獨和偉大
    梵谷說:最真的藝術,就是去愛。這部電影也是因愛而生,藝術家們秉承著對梵谷最虔誠的心態,給普羅大眾展現出了藝術的普及和對梵谷的至愛。對於很多一輩子都無法真正目睹梵谷真跡的人而言,需要這樣具有梵谷風格的藝術作品,讓我們了解到這位死後被封神並且至今地位無可撼動的藝術巨匠,他的執著,他的渴望,他的癲狂。
  • 普羅旺斯小城,梵谷畫中的風景
    而也有人和我一樣,反其道而行,在遊客漸漸稀少的季節從巴黎來到普羅旺斯,不為薰衣草,不為鄉野別墅,只為了安靜地尋覓藝術大師梵谷留下的足跡——在普羅旺斯大區的阿爾勒和聖雷米兩座小城,梵谷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時光。法國南部的陽光和星空,見證了梵谷最潦倒又最輝煌的時刻。他在這裡患上了精神病,卻又因此靈感湧現,創作出了許多曠世名作。那時的梵谷,真是「不瘋魔,不成活」。
  • 獻祭的殘損和梵谷的斷耳
    早在巴黎時期,梵谷就已經描繪了一朵被孤立在狹小的花園裡,莖幹高高挺起的向日葵;如果絕大多數的向日葵花瓶是在1888年8月的阿勒斯畫下的,那麼,至少有兩幅畫可以追溯至巴黎時期;我們也知道,高更,他在1888年12月的危機時期和梵谷生活在一起,剛剛完成了一幅關於梵谷正在畫向日葵的肖像畫。很有可能這一時期的梵谷正在描繪8月的一幅繪畫的變體(根據高更的例子,他正從記憶當中作畫,就像他經常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