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畫的並不是一把椅子,而是那個空空的位置、那個缺席的人」——如果你想真正地了解梵谷,你可以不了解他的自畫像、他的麥田、甚至他的星空和向日葵,但你不能不了解黃房子、不能不了解《高更的椅子》。
為了迎接高更加入自己的「藝術家之家」,梵谷精心布置了阿爾勒的黃房子,他甚至把明亮的、更大的房間留給他的「盟友」,自己只住在小的、靠近廚房的一間。然而雖然經過了長久的熾烈期待,他們共居的時間僅僅六十二天,而當梵谷悽然畫起這幅畫時,對方已經離開了。
高更的椅子被漆成高更所熱愛的紅色,刀刃形的椅腿、曲線形的扶手與渦型椅背有著巴洛克式的華麗,與梵谷自己那把廉價而結實耐用的松木椅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畫中,椅面上放著燃燒著的蠟燭與書籍,這種人去樓空卻氣息尚存的畫面很容易令人聯想起盧克·菲爾德斯《空椅》中描繪的狄更斯與世長辭後的書房——那是梵谷最愛的畫之一,他就是從那裡學到了一張空椅子如何能夠深刻地反映一個人。
為什麼說想要真正了解梵谷,你要了解《高更的椅子》呢?這不單單指這幅畫,畫上的椅子是被高更遺棄的友誼的寶座,也是破碎的「藝術家之家」的象徵。儘管坊間傳聞多數誇大了梵谷對於高更個人的依賴,甚至將二人的關係狹隘地想像成為愛人關係,但事實上梵谷所執著和依賴的,是藝術家們「有同伴,行動自由、愛情自由」——他將世俗意義上不成功的藝術家們叫做「老馬們」,他最怕的是「老馬拉著客人們去享受春天,自己卻什麼都沒有」。
這才是梵谷的「底色」,有他的熱愛和期待、恐懼與悲涼。帶著這種理解去看梵谷、看梵谷的畫,你會更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