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別大聲訓斥,無效且傷害大,有效管教要用「KICK原則」

2021-01-12 尼莫的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帶孩子去遊戲場玩的時候遇見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大概只有六七歲的孩子在過山車附近發生了爭吵。原因是孩子看著過山車處有很多人排隊也爭吵著父母帶他去玩,但是由於年紀太小,父母擔心會發生危險,並勸導孩子等以後再玩。

可孩子卻不聽,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鬧起來,孩子的父親便開始大怒,在公共場合大聲呵斥孩子,情緒隨著孩子的哭聲越來越激烈。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許多的父母都同這位父親一樣,面對孩子的哭鬧沒有耐心,採用暴力的方式來壓制孩子的哭鬧,但其實這樣不僅沒有達到有效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孩子哭鬧,有效的管教方法是用"KICK"原則。

孩子哭鬧時父母的錯誤做法

狂暴型父母狂暴型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抑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大聲訓斥甚至是動手打孩子,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的身心都帶來嚴重的影響。

縱觀生活,狂暴型父母的孩子性格也會比較急躁狂暴,遇見一點小事就會發脾氣,往往也會比較衝動,容易做出一些讓人出乎意料的事情。

冷漠型父母冷漠型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時,就是採用一貫的冷漠臉態度,用一張冷冰冰的臉去回應孩子的哭聲。在他們的觀念裡,孩子愛哭鬧是很正常的,哭一會就好了,千萬不能向孩子妥協,否則孩子可能會哭鬧得更加嚴重,還可能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這種父母會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愛或者母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也比較惶恐,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成長的路上總是缺乏安全感,容易患得患失,變得沉默內向,把所有的情緒都積壓在內心,從而造成許多的心理毛病。

溺愛型父母溺愛型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採用一味地安撫和妥協,以此在制止孩子的哭聲。在公共場合 有些父母為了自己的形象,在孩子大聲哭鬧時就選擇妥協讓步,導致孩子藉此提出無理的要求,並且會認為這是滿足自己願望的武器。

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一味溺愛下成長,就容易變得矯情,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用哭鬧尋求父母的方式解決問題。

更為嚴重的是,父母溺愛也導致孩子養成一系列的壞毛病,比如《變形記》中就有很多的孩子從小在父母的溺愛下成長,居然會對家裡的清潔阿姨大爆粗口,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

由此可見,許多父母在處理孩子哭鬧的問題上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面對孩子的哭鬧,最有效的方法還在於學會用"KICK"原則。

有效管教重在"KICK原則"

何為"KICK原則""KICK原則"是西方的一套管教原則,它提倡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遵循冷靜的原則,做到心平氣和(kind)、立即(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然後又是心平氣和(Kind)。

"KICK"原則保護孩子尊嚴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學會心平氣和的口氣,而不是以一種父母權威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能夠很好的保護孩子的尊嚴,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從而更好地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

曾經耶魯大學有一位心理學家研究過"與談話者講述某一事項時的最佳談話方式",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沉穩型的講課方式和雄辨型、演說型的講課方式相比,前者能夠讓孩子更加容易地接受和理解。

所以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學會低聲說話,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接受你的教育。

"KICK"原則幫助孩子平靜研究表明,低音調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做到全神貫注,同時可以在低聲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降低原本高昂的情緒,從而平靜下來。

父母先是以心平氣和的方式講話,會達到一種先發制人的效果。孩子自然也會在自己的哭鬧聲中平靜下來,從而更加冷靜理智地分析問題。生活中,就有很多的父母忽略了這一點,當孩子哭鬧時就大發雷霆,導致雙方的情緒越來越激動,父母氣得火冒三丈,孩子也還是不肯服輸,最終導致親子關係變得僵化。

"KICK"原則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講話,拉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得親子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有效。低聲說話,讓孩子在眾人面前具有自己的尊嚴,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理解,但或許是自己的要求不合理所以不能得到實現,這會讓孩子更能接受。

若孩子一哭鬧就大聲訓斥,會讓孩子一下子陷入到尷尬的境地,即便有些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在眾人的關注中沒有臺階下,所以就會出現父母越是激烈地訓斥,孩子越是哭鬧得越大聲。

綜上所述,父母在面對孩子哭鬧行為時,一定要學會採用正確的方法,常說:"有理不在聲高。"要想讓孩子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溝通更加有效。那麼,學會用"KICK"原則具體要怎麼做,父母們不妨試試以下有三種方法。

遠離大聲訓斥,學會"KICK"原則

批評孩子時降低聲調低聲地批評孩子,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平靜理智,從而思考問題也更加有邏輯條理。心理學家曾經對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用低聲調批評孩子,孩子更容易接受。

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的兒子Jasper因為一直拿著喇叭玩,導致陳小春非常生氣,批評孩子時的聲音也不由自主的提高,然後越大聲就越憤怒,最後越走越快,結果Jasper被遠遠拋在後面。委屈的Jasper帶著哭腔跟爸爸喊道:"Can you stop angry now?"這件事讓我們意識到想要用心平氣和的方式講話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父母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一定要有耐心,鎮定地面對孩子的哭鬧,才能給孩子帶去幸福。

使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降低與孩子講話聲調的同時父母也要注意自己所採用的措詞使用,千萬不要用語言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它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一種自我懷疑,變得膽小害怕,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創傷,產生一種抗拒逆反的心理。

綜藝節目《家政女皇》中,有一期節目中提到了父母要學會"戒吼"的問題。中科院一位心理博士羅靜這樣說:"吼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你這是在教會孩子,我聲大我就有理。孩子以後長大了,他也會模仿,他也會學習。"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甚至會慢慢喪失失去是非的能力。

認為吼叫是教育孩子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真正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是父母能冷靜下來,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用綿綿細語,將你的人生智慧慢慢的灌輸到孩子的腦中。

多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還要學會向孩子闡述自己的想法,把你所想要孩子做到的要求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確切明白自己要怎麼做。同時,父母也要學會傾聽孩子們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只需要按照你設置的路走。

《少年說》這檔節目鼓勵孩子們勇敢地去說出自己平時不敢對爸爸媽媽說的話。第一集裡,有個叫景頤的小姑娘,她"控訴"了媽媽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但從來看不到她的努力。但其實,在母親的心裡,自己的女兒其實很棒,只是她從來沒有讓孩子感覺到,從而讓孩子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身上充滿著壓力。

在中國的許多家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急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導致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溝通是一種橋梁,語言是一種藝術,教育的路上絕對不能缺少交流。

"KICK原則"提倡的低聲教育並不是無限度包容和放任孩子的錯誤,而是要求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學會冷靜,一定要堅持原則,講清道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家長只會大聲訓斥?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
    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這句話最適合用在孩子的身上。要知道,對於小朋友而言,他們的成長就是在一次次的犯錯中不斷進步,而家長的態度,則是決定他們是否成功的關鍵。有的家長認為「棒棍底下出孝子」,一旦小朋友出現錯誤,便用嚴厲的態度對待他們。有的家長卻堅持用「科學育兒」的方式教育孩子,於是在小朋友出現問題的時候會選擇和他們講道理。從表面看來,或許大聲訓斥的方式更有效,但是長時間堅持下來,兩者之間的差別則顯而易見。
  • 「家長大聲吼,孩子兩仿徨」!越是大聲地訓斥孩子越是不聽話
    說話是我們和外界相處最有效的方式。說話是一門藝術,為人處世要懂得正確的說話藝術,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人群。但是除了出門在外的朋友、同事、上司之外,身為家長還要注意和小朋友的說話方式。前幾天,我去他們家借東西,剛走到門口就聽到裡面傳來家長的訓斥聲:「都說了讓你洗個手吃飯,你看看你就是聽不到,難道把耳朵落在學校了……」其實,像鄰居一樣的家長並不在少數,他們固執地認為自己小聲說話孩子就聽不進去,以至於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奇怪的是,就算是這樣,孩子依舊聽不進去。其實孩子之所以聽不進去家長的話,恰恰是因為家長說話的聲音太大。
  • 孩子任性難管教,掌握這3個小技巧,管教孩子更加得心應手
    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在商場超市看見想要的玩具,見媽媽不答應買,就在地上大聲哭喊、打滾;說好只看兩集動畫片,可孩子看完還想繼續看,關掉電視後,孩子就一直對著你大哭大喊的;明明現在是完成作業的時間,可孩子玩玩具玩著玩著就捨不得放下來,催急了孩子就大發脾氣;……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也讓不少父母感到苦惱:如何管教孩子,才能避免他們任性和大喊大叫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這樣做比你吼他100句都管用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挾,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冷處理,但是冷處理不是冷暴力。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
  • 「大聲訓斥」對孩子真的管用嗎
    俗話說:「有理不在嗓門大」。還有一種說法叫做:「責備可以,發火不行」。前者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一種哲理,後者則是積累起來的一種教子原則。不可否認,大多數做父母的都有感情用事的時候,當孩子的所作所為令人失望時,家長往往容易發洩一通心中的不滿。的確,根據不同的場合,有時家長可以直接流露一下自己的情感。可是,大聲怒斥究竟有多少效果呢?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情感勒索」的2種表現: 一:哭鬧不止 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的央求卻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用哭鬧的方式逼自己的家長給自己購買。
  • 孩子犯錯家長的訓斥並不管用,建立有效地溝通,效果事半功倍
    可能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孩子的忘性比較大,所以對孩子進行訓斥,並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因為孩子用不了多久就會忘記。 但事實上,孩子的記憶力並不如家長所認為的那麼差。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有近六成的成年人,對於自己3-10歲發生的事情記憶深刻。
  • 孩子大了更不好管!李玫瑾:孩子要在6歲之前就要多加管教
    李玫瑾老師認為想要孩子好,6歲之前就要多加管教,尤其是下面這4點。生活習慣首先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年齡越大,壞毛病越多,改都改不掉。這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注意管教,放任孩子養成壞的生活習慣。
  • 孩子哭鬧令人煩躁,家長先別發火,冷靜是處理孩子情緒發洩的關鍵
    執筆&定稿:大古全文字數:約2260字閱讀時長:約7分鐘著名心理工作者武志紅說過: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幼兒會在心中形成一個「安全島」,爸爸愛就是安全島的基石,孩子會非常自信地去探索人,去建立關係,並不特別懼怕受到傷害。
  • 這一課孩子學得越早 將來你就越省心!
    一般來說,管教孩子最成功的方法是:表現好的時候獎勵他,表現不好的時候收回對他的獎勵。比如,如果孩子無端哭鬧,你要先看看他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如果他能停止哭鬧,你可以給他一個擁抱或者表揚他,以此作為對他的獎勵。若孩子再次開始哭鬧,你就過一段時間再關注他。
  • 別再大聲斥責孩子!斯託夫人:用「自然法則」教育孩子更有效
    在德國,就有這樣一部繪本,用一群可愛的企鵝寶寶和一隻暴躁的企鵝媽媽,映射了大吼大叫式的教育。早餐時間,企鵝媽媽發脾氣了,對企鵝寶寶大聲吼叫,結果它驚嚇得飛跑了。腦袋飛到了宇宙裡,肚子落入了大海裡,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我的尾巴則迷失在了繁華的都市裡;雙腳跑到了沙漠中。
  • 威脅式管教,不利於親子關係
    然而男孩卻毫無食慾,用筷子在飯菜中翻江倒海。奪過筷子扔在桌上,媽媽訓斥道:「別吃了!滾出去站著!」男孩撇著小嘴說:「我不喜歡吃這些菜!我要吃漢堡!」面對母親的拒絕,男孩開始撒潑哭喊,各種髒話宣洩而出。之後媽媽的一句怒吼,讓孩子瞬間安靜,她說:「你再撒潑我把你賣給門外那個壞老頭!」對於無理取鬧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使用最直接的手段,便是威脅。畢竟年幼的孩子,對事物沒有清晰透徹的認知,很容易相信父母的威脅。聽到各種可能發生的「命運」,孩子都會停止哭鬧撒潑,像乖寶寶一樣沉默不語。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智慧父母不吼不叫,3招就讓孩子安靜下來
    所以針對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這件事上,智慧父母往往不吼不叫,用3招就讓孩子安靜下來,父母需要了解。 溫柔提醒,學會共情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哭是可以的,但是要分清楚場合,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會造成的影響,稍大一些的孩子其實是能理解的。
  • 孩子公共場所哭鬧?這2種做法既優雅又有效,不怕被說「丟面子」
    看孩子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媽媽就大聲說:「你再這樣這我就要生氣了,把你扔在這不要你了。」男孩一聽也不跑了就站在那裡哭了起來,媽媽走過去拉他,男孩站著不肯走。母親的耐心也耗盡了,脾氣也上來了,抓著孩子打了幾下。小男孩哭的更兇了,開始在地上撒潑打滾,哭鬧聲穿透了幾條街!
  • 3歲女孩「訓斥」爸爸無效,擼起袖子找幫手,說好的家庭地位呢?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在家裡一般都是孩子不聽話,然後父母對他進行管教,因為孩子有時不懂事會有一些壞毛病。>最近被一名訓斥爸爸的小女孩萌到了,寶寶站在那裡很生氣的樣子,還用手指著爸爸。這一次被女兒抓到後很生氣,所以開始「訓斥」爸爸。「都說了多少次別在客廳刷牙,你怎麼不聽話呢?」一個大男人被小孩子訓斥了肯定不甘心,於是爸爸跟女兒頂嘴:你還敢管我?女兒著急想講道理,無奈自己的語言能力有限,於是氣不過擼著袖子走開,找媽媽來幫忙。
  • 教育孩子要嚴厲管教還是放任自由?好的教育都應該有「彈性」
    好的教育都應該有"彈性"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孩子哭鬧,家長要麼放縱孩子,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麼就是用家長的嚴厲地讓孩子妥協。但是教育孩子,不論是放任自由,孩子嚴厲管教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所在。
  • 天津孩子叛逆管教培訓學校
    正心教育, 而刻苦學習的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嚴格管教下才能產生的。因此,我們認為:要讓孩子成才,必須嚴加管教。甜食、油炸食品容易刺激神經,引起情緒不穩定和激動。尤其是孩子,要控制垃圾食品的過度攝入。戶外運動出汗後會對情緒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 孩子怕抽血,寶媽一句話完美安撫,哄娃的「5個段位」你在第幾層
    段位3:孩子哭鬧,家長安撫,卻無效相信,這是絕大多數家長的狀態。孩子不斷哭鬧,家長抱抱、安慰等都無效。如果事情比較小,那麼對孩子的影響可能還不大。但如果長期如此,其實也不利於孩子心性的發育。段位4:孩子哭鬧,家長有效安撫,卻是用手機、糖果等作為交換條件有些寶媽特別怕孩子哭,又不知道該如何哄,尤其是老人,在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便想迅速安撫住孩子。此時,最快、最高效的方法,便是給孩子他的最愛,比如看動畫片、吃糖果等等。
  • 孩子被訓斥後,容易出現過激行為,家長這樣做才能有效避免
    由於問題比較嚴重,街坊鄰居也有點責怪小樂,覺得這孩子太不懂事了。告訴父母這個孩子要嚴加管教,不然到頭來傷了自己,還連累別人。小樂聽著心裡酸酸的,忙著修電路的父母,根本沒時間搭理他,把他關在房間裡,讓他好好反思。小樂覺得真的是自己玩得過分了,不僅上海了別人還連累了父母要受他人指責。媽媽打了他,肯定不愛自己了,自己再待下去也沒什麼意義,於是背起自己的書包,悄悄離開了家。
  • 訓斥孩子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作者:寶寶知道 優U媽咪孩子有時會從高處摔下來,打壞東西或者任性耍賴。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或安全成長,父母不得已訓斥孩子的時候真是太多了。知道應該和孩子耐心交流、好好講話,但想到說過的話還要反覆再講,真是讓人生氣,還會感到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