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弦歌不輟 貯養實用人才
集美工業學校今年將迎百年華誕;學校源自1920年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校商科
圖:集美工業學校一覽。(廈門日報資料圖片)
一百年,一路風雨兼程的跋涉;一百年,一首催人奮進的詩篇;一百年,一幅震撼人心的畫卷;一百年,一段繼往開來的歷史。今年,集美工業學校將迎來校慶100周年,這所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學校在百年歷史長河中,歷經風雨,弦歌不輟,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集美工業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陳嘉庚先生1920年在集美學校創辦的商科,在校慶倒計時100天之際,讓我們回溯歷史,感受學校百年巨變。
學校名片
集美工業學校由原集美輕工業學校和原福建化工學校合併設立。
1958年創辦的廈門化工學校是在原廈門四中(現大同中學)高中部的基礎上創辦的。1963年,學校改名為福建化工學校,後成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國家首批中職改革發展示範校。
2016年8月,福建化工學校與集美輕工業學校正式合併為集美工業學校。
2018年9月,集美工業學校南區遷出原福建化工學校校區,遷入面貌一新的北校區,完成集美輕工業學校與福建化工學校的實質性合併。
兩校最早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陳嘉庚先生於1920年創辦的集美學校商科。學校是集美學村家族成員,福建省示範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工程項目單位。
創設集美學校商科 辦學宗旨有三個方面
百年前,陳嘉庚先生為什麼創辦集美學校商科呢?市政協特約文史研究員陳新傑說,陳嘉庚在經商時發現海外華僑和國人的經商觀念和經營方式陳舊、落後,難以滿足商業發展需求。
陳嘉庚在《南洋商報》中大聲疾呼:「夫文明國之所謂商者……凡諸商業上種種原理,又莫不洞若觀火,而具有世界之眼光,故其物品優良,大促供社會之需要,博國際之歡迎,始是以居商戰之地位,執其牛耳矣……我國商業之不振,推原其故,地非不大也,物非不博也,人非不敏也,資本非不雄而厚也。所獨缺者,商人不知商業原理與常識耳。吾人深知此弊,以補救之為法,莫善於型血。」
1920年8月,陳嘉庚創設集美學校商科,修業年限為四年,主要授以商業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相關資料稱:「本校校主陳嘉庚先生昆季,經商南洋新加坡,鑑於我國商業人才之缺乏,及各方之需求,慨然以興學救國為己任,於是有本校之設立。」
商科的辦學宗旨,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培養人才以謀民生問題之解決。學校提出:「民生至今,凋敝已極,政治不修,固為主因;而國人智識孤陋,墨守成法,難與人競。方今革新伊始,百業待興;此本校貯養商業人才,以期建設新國家者一也。」其次是注意南洋商業、適應地方需要。第三是實行公民教育、養成健全國民。學校提出:「本校雖以實施商業教育為職責,但非置公民教育於不顧。狹義的職業教育,恆致養成偏頗淺陋之惡習,故本校於職業訓練之外,復注意公民的訓練。」
作家沈從文的八舅 應邀來商科任教
1921年2月,集美學校釐定校名時,分為師範、中實、小學、幼兒園四部,商科和中學、水產科都屬於中實部。1923年2月,集美學校校長葉淵聘請黃綬銘兼任商科主任。
黃綬銘,字印渠,湖南鳳凰人。1920年,黃綬銘從北京財政商業專門學校畢業,應聘到集美學校任會計主任兼儲蓄銀行經理。1923年,又兼商科主任。1924年,集美學校規模擴大,改科為部,黃綬銘身兼數職,事務繁多,難以兼顧,於是辭去會計、銀行職務,專任商業部主任。後實行委員制,黃綬銘被選為主席委員。1928年,改行校長制,黃綬銘又任校長,即集美商業學校首任校長。
黃綬銘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八舅,也是著名畫家黃永玉的八叔公。黃綬銘的侄子黃毓熙在北京讀書時,全靠黃綬銘資助。黃綬銘當時的收入也不高,仍拿出一半薪水資助侄子讀書。學生有困難的,他也節衣縮食進行接濟。黃毓熙畢業後到集美學校任教,1937年把13歲的黃永玉帶到集美讀書。
黃綬銘做校長時,曾兼任簿記課,在一兩天內把所負責的40多名學生的簿記批改完畢,而且是一頁一字一句地批改,一字不漏。每天早晨,別人還沒起床,他已經巡查學校一遍;晚上別人入眠後,他還要再巡查一次校園,患病時也是如此。
在黃綬銘的主持下,當時的商業學校是全集美學校中的模範。黃綬銘在集美學校任教10年,備受師生愛戴。1930年6月1日下午,他因積勞成疾在集美病逝,年僅35歲。
開辦實習商店 組織學生到臺灣參觀
商業學校在各方的努力和重視下,辦出特色,學生不斷增加。藍林川在《陳嘉庚先生與商校》一文中說,「初辦時,教師僅有幾位,學生只有二十幾名,全校(科)師生沒超過40名,看起來好像一個學制四年的商業培訓班似的。有遠見的陳嘉庚先生不嫌其小,堅信這一星星之火,總有一天會變成燎原的大火。事實也按他預見的方向迅猛發展,最初只有二十幾名學生的商科,終於發展成為一所有相當規模的中等專業學校。」
商業學校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當時學校組織開辦實習商店,由商科十五組學生投資、經營。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實習商店的經營中得到應用和驗證。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學校還組織學生到臺灣等地去參觀、實習。
1923年11月25日,臺灣報紙刊載商科學生到臺灣參觀的消息。當時商科第三組的16名學生,在教師夏守愚的帶領下到基隆、臺北、高雄等地參觀、學習,12月2日乘船返回。1926年12月13日,夏守愚又帶領19名學生到臺灣高雄、屏東等地考察市場,參觀銀行、會社等商業團體。
1933年2月,集美商業學校開辦高級商科。抗戰期間,集美各校遷往福建安溪縣辦學,成立集美聯合中學。1939年,學校遷往福建大田縣,與一道遷往該縣的集美水產學校、集美農業學校合併,改稱福建私立集美高級職業學校。1952年,更名為福建集美財經學校。1985年,恢復集美輕工業學校校名。2016年11月1日,與福建化工學校合併,學校正式啟用「集美工業學校」新名稱。(記者 陳滿意 通訊員 黃曉鋒 肖育發 來源:集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