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劇以一起隨機殺人案件展開,從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被害人家屬、媒體、律師的角度講述了有關精神患者引發的具有爭端性社會話題的電視劇。
看劇之前,在想: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
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
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王赦的妻子美媚,不理解丈夫的工作,覺得殺人犯和精神病患都應該被關起來,遇到精神病人熱心幫助的第一反應是抗拒,由於抗拒而導致的流產,是惡。
李大芝的師兄,新聞系畢業,利用李大芝喜歡他的心思靠近她,獲取新聞素材,曝光她從而獲取流量,是惡。
李大芝得知師兄騙她後,精神當場崩潰,揚言要殺了師兄,也是惡。
還有那無數網友,在網上不問事實真相就一味喊打喊殺,縱容戾氣左奔右突,更是惡。
漢娜阿倫特在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曾說:善可以是根本性的,而惡從來不是。惡只能是極端的,因為它不具備深度,也不具備魔性緯度——而這正是它的恐怖之處,它可以像真菌一樣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個世界變成一片荒蕪。
惡來源於思維的缺失。當思維墜落於惡的深淵,試圖檢驗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則時,總會一無所獲。惡泯滅了思維。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這部劇要討論的,不是我們與那些惡性案件之間的距離,我們什麼時候可能會被傷害。而是我們有多大可能會成為作惡的那個人,我們會不會在一念之間,傷害別人。
你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用心看到的才是。
這部臺劇很容易讓我想起好多年前看過的電影《搜索》,講述高圓圓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後,在公交車拒絕給大爺讓座,而後被拍上傳網絡,遭受一系列網絡暴力之後的最後時光。
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這群人,最依靠的是媒體新聞、娛樂八卦來聊以慰藉。這場圍繞著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的三個人物,分別是李曉明無差別殺人4死21傷被執行死刑、患精神病的陳昌殺害兩個小女孩被執行死刑、患思覺失調的前青年導演應思聰因拍攝電影引發幼兒園騷動。
人民往往有從眾心理,因為個別精神病人的犯罪往往會導致整個精神人群體被蒙上異樣眼光,導致難以重新回到社會去生活,公眾對精神病人的零容忍也導致精神病康復中心的醫生護士陷入兩難之境。
而在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的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呢?
這更是一筆又一筆算不清楚的糊塗帳。
以李曉明無差別殺人事件為例,喬安作為被害者家屬之一,她的兒子天彥慘死在兇手槍下,而她兩年來都一直被自己因工作電話而暫時離開去喝咖啡,從而錯過幫孩子擋過一劫的機會而長期備受自我靈魂的折磨,變成冷血無情的新聞工作者,她的痛苦、自責與憤怒被賈靜雯飾演的淋漓盡致。
而加害者家屬的日子就好過了嗎?
李曉明的家屬原本開著一件小麵店,只因為李曉明殺了人,父母實在不堪其擾只能低價轉讓小店,逃到荒無人煙的外地過著躲躲藏藏的日子。
而李曉明的妹妹原本有新聞系高材生畢業的大好前程,也只能被迫改名「李大芝」,因為李曉明他的父母甚至覺著,妹妹連起好名字的資格都沒有,用醜一點的名字也算是這輩子為李曉明贖罪,他們何其善良,又何其無辜,可依舊躲不過網絡暴力和媒體輿論的傷害。
改了名字的李大芝,與自己的親生父母斷絕了關係,謊稱「父母早逝」來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品味新聞臺從事助理編輯的工作,卻陰差陽錯成為了被害者家屬喬安的手下,終日死守口頭秘密,在這種氛圍下惶惶不可終日,終於在一次意外中曝光了自己,喬安為收視率派人秘密偷拍她的家庭,最終引發媒體道德觀的網絡討伐。
這些都是對立面的雙方,有意思的是第三方為殺人犯辯護的律師王赦,他不顧妻子家人反對,不顧犯罪嫌疑人的冷漠,不顧案件的艱難險阻,不為錢不為名的依舊要為這些罪犯奔走相告。
在劇情的推進下我們慢慢開始知道王赦小時候的故事,他曾經也是差點成為殺人兇手的人,做這一切更是為小時候的自己正名,也是為小時候死去的那兩個哥哥追回真理。
卓別林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就全部都是喜劇了。」
整部劇裡應思聰的出現很有意思,他原本是一個優秀的青年導演,有一個相信他的女朋友,不錯的作品和前途,但由於家庭關係的不合,母親的拋棄和父親的再婚,缺乏關注又對工作過度在意,從而患上了「思覺失調」症,也就是大眾口中的精神病人。
他的姐姐應思悅有家經營不錯的飲品店和交往多年準備結婚的男朋友,在得知弟弟患病之後男友再三躲避大眾視野,委婉讓姐姐與家庭脫離關係,而借住在思悅家的房客李大芝,也正是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加害者家屬,卻在這個時候成為了姐姐思悅的得力助手,在她低潮時陪伴著她迎接生活的難題。
思悅告訴李大芝,越處於困境越要在早上起床大喊三聲「哈~哈~哈~」,大芝不解但是跟著照做了,她不斷問姐姐這真的有用嗎?真的值得相信嗎?姐姐思悅說:「看得見的東西就不用相信,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對吧?」
看劇的時候正處於新冠疫情國內爆發的高發期,而如今看完劇到4月,國外疫情也隨之在不斷蔓延。刷微博的時候刷到一句:「這個世界,還會更好嗎?」我莫名有些難以言喻的情緒,久久抑在心頭。
疫情期的到來從我們舉國封城到舉國封鎖入境航班,許多人在這個時候面臨失業、裁員、降半薪,背負著房貸、車貸以及孩子的教育費用,在艱難前行。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人類不管做什麼,都像是於事無補,無能為力,像天地間的螻蟻,天真而又渺小。
我們無法看到希望和曙光的時候,有時候難免會陷入像應思聰那樣的困境,埋怨生活帶來的這一切,甚至還會陷入自我的道德懷疑:「為什麼讓這麼多困難砸在我身上?為什麼是我?」
人的一生何其短暫,與星辰大海相比人又何其渺小?地震、海嘯、火災、疾病侵擾、生離死別,如同在陰暗中朝著光明奔跑,可怎麼跑卻總像在原地打轉。為什麼這麼短暫的一生人要經歷這麼這麼多的喜怒哀樂、求而不得?
《了不起的蓋茨比》說,「當你去批判一個人的時候,請記住不是每個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的。」為什麼沒有給你他們那些優越條件?
大概是因為上天覺著你比較勇敢,相信你能夠戰勝這些挫折和苦難,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妨試試思悅教給你的勝利法訣竅:每天早上,一個人在房間裡,對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大喊三聲哈~哈~哈,去勇敢相信疫情過後,屬於你的美好,會悄無聲息的儘快重回你身邊,正是因為我們暫時看不見,所以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