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2020-12-23 炎圖講生活

全劇以一起隨機殺人案件展開,從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被害人家屬、媒體、律師的角度講述了有關精神患者引發的具有爭端性社會話題的電視劇。

看劇之前,在想: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

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

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王赦的妻子美媚,不理解丈夫的工作,覺得殺人犯和精神病患都應該被關起來,遇到精神病人熱心幫助的第一反應是抗拒,由於抗拒而導致的流產,是惡。

李大芝的師兄,新聞系畢業,利用李大芝喜歡他的心思靠近她,獲取新聞素材,曝光她從而獲取流量,是惡。

李大芝得知師兄騙她後,精神當場崩潰,揚言要殺了師兄,也是惡。

還有那無數網友,在網上不問事實真相就一味喊打喊殺,縱容戾氣左奔右突,更是惡。

漢娜阿倫特在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曾說:善可以是根本性的,而惡從來不是。惡只能是極端的,因為它不具備深度,也不具備魔性緯度——而這正是它的恐怖之處,它可以像真菌一樣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個世界變成一片荒蕪。

惡來源於思維的缺失。當思維墜落於惡的深淵,試圖檢驗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則時,總會一無所獲。惡泯滅了思維。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這部劇要討論的,不是我們與那些惡性案件之間的距離,我們什麼時候可能會被傷害。而是我們有多大可能會成為作惡的那個人,我們會不會在一念之間,傷害別人。

你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用心看到的才是。

這部臺劇很容易讓我想起好多年前看過的電影《搜索》,講述高圓圓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後,在公交車拒絕給大爺讓座,而後被拍上傳網絡,遭受一系列網絡暴力之後的最後時光。

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這群人,最依靠的是媒體新聞、娛樂八卦來聊以慰藉。這場圍繞著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的三個人物,分別是李曉明無差別殺人4死21傷被執行死刑、患精神病的陳昌殺害兩個小女孩被執行死刑、患思覺失調的前青年導演應思聰因拍攝電影引發幼兒園騷動。

人民往往有從眾心理,因為個別精神病人的犯罪往往會導致整個精神人群體被蒙上異樣眼光,導致難以重新回到社會去生活,公眾對精神病人的零容忍也導致精神病康復中心的醫生護士陷入兩難之境。

而在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的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呢?

這更是一筆又一筆算不清楚的糊塗帳。

以李曉明無差別殺人事件為例,喬安作為被害者家屬之一,她的兒子天彥慘死在兇手槍下,而她兩年來都一直被自己因工作電話而暫時離開去喝咖啡,從而錯過幫孩子擋過一劫的機會而長期備受自我靈魂的折磨,變成冷血無情的新聞工作者,她的痛苦、自責與憤怒被賈靜雯飾演的淋漓盡致。

而加害者家屬的日子就好過了嗎?

李曉明的家屬原本開著一件小麵店,只因為李曉明殺了人,父母實在不堪其擾只能低價轉讓小店,逃到荒無人煙的外地過著躲躲藏藏的日子。

而李曉明的妹妹原本有新聞系高材生畢業的大好前程,也只能被迫改名「李大芝」,因為李曉明他的父母甚至覺著,妹妹連起好名字的資格都沒有,用醜一點的名字也算是這輩子為李曉明贖罪,他們何其善良,又何其無辜,可依舊躲不過網絡暴力和媒體輿論的傷害。

改了名字的李大芝,與自己的親生父母斷絕了關係,謊稱「父母早逝」來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品味新聞臺從事助理編輯的工作,卻陰差陽錯成為了被害者家屬喬安的手下,終日死守口頭秘密,在這種氛圍下惶惶不可終日,終於在一次意外中曝光了自己,喬安為收視率派人秘密偷拍她的家庭,最終引發媒體道德觀的網絡討伐。

這些都是對立面的雙方,有意思的是第三方為殺人犯辯護的律師王赦,他不顧妻子家人反對,不顧犯罪嫌疑人的冷漠,不顧案件的艱難險阻,不為錢不為名的依舊要為這些罪犯奔走相告。

在劇情的推進下我們慢慢開始知道王赦小時候的故事,他曾經也是差點成為殺人兇手的人,做這一切更是為小時候的自己正名,也是為小時候死去的那兩個哥哥追回真理。

卓別林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就全部都是喜劇了。」

整部劇裡應思聰的出現很有意思,他原本是一個優秀的青年導演,有一個相信他的女朋友,不錯的作品和前途,但由於家庭關係的不合,母親的拋棄和父親的再婚,缺乏關注又對工作過度在意,從而患上了「思覺失調」症,也就是大眾口中的精神病人。

他的姐姐應思悅有家經營不錯的飲品店和交往多年準備結婚的男朋友,在得知弟弟患病之後男友再三躲避大眾視野,委婉讓姐姐與家庭脫離關係,而借住在思悅家的房客李大芝,也正是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加害者家屬,卻在這個時候成為了姐姐思悅的得力助手,在她低潮時陪伴著她迎接生活的難題。

思悅告訴李大芝,越處於困境越要在早上起床大喊三聲「哈~哈~哈~」,大芝不解但是跟著照做了,她不斷問姐姐這真的有用嗎?真的值得相信嗎?姐姐思悅說:「看得見的東西就不用相信,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對吧?」

看劇的時候正處於新冠疫情國內爆發的高發期,而如今看完劇到4月,國外疫情也隨之在不斷蔓延。刷微博的時候刷到一句:「這個世界,還會更好嗎?」我莫名有些難以言喻的情緒,久久抑在心頭。

疫情期的到來從我們舉國封城到舉國封鎖入境航班,許多人在這個時候面臨失業、裁員、降半薪,背負著房貸、車貸以及孩子的教育費用,在艱難前行。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人類不管做什麼,都像是於事無補,無能為力,像天地間的螻蟻,天真而又渺小。

我們無法看到希望和曙光的時候,有時候難免會陷入像應思聰那樣的困境,埋怨生活帶來的這一切,甚至還會陷入自我的道德懷疑:「為什麼讓這麼多困難砸在我身上?為什麼是我?

人的一生何其短暫,與星辰大海相比人又何其渺小?地震、海嘯、火災、疾病侵擾、生離死別,如同在陰暗中朝著光明奔跑,可怎麼跑卻總像在原地打轉。為什麼這麼短暫的一生人要經歷這麼這麼多的喜怒哀樂、求而不得?

《了不起的蓋茨比》說,「當你去批判一個人的時候,請記住不是每個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的。」為什麼沒有給你他們那些優越條件?

大概是因為上天覺著你比較勇敢,相信你能夠戰勝這些挫折和苦難,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妨試試思悅教給你的勝利法訣竅:每天早上,一個人在房間裡,對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大喊三聲哈~哈~哈,去勇敢相信疫情過後,屬於你的美好,會悄無聲息的儘快重回你身邊,正是因為我們暫時看不見,所以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為精神病人發聲的影片
    前段時間,一部僅僅10集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了,與以往電視劇不同,這部電視劇沒有年輕漂亮的流量明星,只有發人深省的故事。該片也獲得54屆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獎,其中演員也有很多獲獎。何為善,何為惡,善與惡之間又有多寬的距離,沒有標準答案。李曉明殺人是惡,但是網友的惡意攻擊也是惡,媒體不不良引導也是惡。李曉明家人的生活該怪誰,喬安的失子之痛又該怪誰。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遙遠。事物存在好的一面,也存在不好的一面,請下意識地去看好的那面。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電影《狩獵》,有一段關於人性惡的刻畫,也是讓人觸目驚心。一個小女孩向盧卡斯老師示好,老師當然拒絕了她。她編了一個故事,讓盧卡斯莫名其妙地背負起了罪名,於是引發了人們的仇恨和懷疑。一個原本清白的老師被徹底毀掉了。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作者:梁嘉烈「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出自陳世驤先生1966年致金庸的一封書信,是陳世驤對《天龍八部》給出的評論,這八個字同樣也很適用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在《倚天屠龍記》之後闊別十五年再回電視劇,聯手金鐘獎影帝吳慷仁帶來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希望就在雲的背後
    這周給大家推薦個劇吧——《我們與惡的距離》,因為這是今年第一部我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開始四處宣揚的高分劇。不過現在第一季的10集已更完,豆瓣9.3分噢。有盆友形容好的劇,應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本質其實是好作品應該符合情理同時不斷打破人的思維習慣。
  • 《惡的科學》: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二戰時納粹為什麼會對猶太人犯下的罪行,因為納粹分子是惡人……但是僅僅是把他們所犯的罪行以「他們是惡人」這樣的理由來解釋,完全不能解釋「惡」這個問題。知名臨床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在他的著作《惡的科學》中對「惡的行為」進行了系統的思考。他藉助很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向我們闡述了我們都很關心的三個問題:1. 惡是什麼?2. 為什麼會有「惡人」?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都不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在社會裡有著各種關係:夫妻、同事、領導、合租對象、路人,但我們的所有行為,都在影響抑或說改變著我們身邊人,更廣義的說改變著我們所處的社會。【家庭關係】喬安(賈靜雯飾)是某新聞臺的主管, 丈夫劉昭國(溫升豪飾)也是媒體工作者,他們的大兒子死於李曉明的槍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論是死刑犯、受害者還是病人,真正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或許未必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家屬們。於是編劇呂時媛進行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共訪問了包括法官、律師、媒體從業人員、社工、精神科醫生等40多位相關人士,以假新聞、死刑犯、更生人、言論自由、強制就醫、合法殺人等問題為核心,寫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自開播以來一直以各種話題在引發網友的觀眾的思考。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它引發了人們關於善惡標準的思考與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 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臺灣電視劇,臺灣電視劇一般是不在內地上星播出的,那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能看呢?下面帶來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介紹。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時間:臺灣公視2019年3月24日起播出,在愛奇藝就可以收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我們看到了什麼?1與惡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影片以一起真實發生的「惡性殺人事件」改編而成,編劇主要圍繞「李曉明為什麼殺人?他的犯罪動機是什麼」貫穿事件首尾。肇事者的變態行為或許讓我們覺得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這種潛在的精神危機導致的犯罪行為。3#新聞媒體,社會大眾--所謂的鍵盤俠「與惡」更多的是揭露新聞輿論不爭事實,只追熱度而忘了新聞所應報導的真實的世界與存在的價值,一味的博關注與收視率,讓新聞變質,越來越驅逐著真實,但或許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被允許看見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和那些隱秘的角落
    那個成為枕邊人的初戀許國利,今天不動聲色的惡, 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令人唏噓。而在案件之前,許國利就是我們身邊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路人,甚至他們夫妻在孩子、親友、鄰裡那留下的印象一度都是恩愛、般配。看報導,在2004年禽流感時,許國利還意氣風發地幫同鄉分析補償政策彌補損失。一個人的惡,是如何滋生又隱秘蔓延的?他作為人的底線是怎樣消失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宋喬安放下怨恨,壞人終於被繩之以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已經播出,這是一部不一樣的罪案劇,編劇並沒有採取平常的,而是採取了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劇情的方式,去看加害者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異常的受關注。劇中主要通過講述受害與被害方的矛盾,以及辯護律師等多種人物聯繫在一起的故事,同時也把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等多重社會熱議的問題拋到檯面上,企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結局中,受害者宋喬安不再選擇糾纏到底,而是終於放下了心中那份的怨恨,與丈夫解除曾經的誤會,女兒也慢慢接受了她這個母親。